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专 题 列 表
zz期刊原文
a1综合资讯
a2菩提文库
a3讲座会议
a4大德专辑
b1硕博文库
b2著作学者
b3研究综论
b4佛教历史
c1茶道禅道
c2禅学研究
c2中国禅学
c3菩萨信仰
c4佛教诸宗
d1佛教艺术
d2佛教文学
d3思想哲学
d4言生说禅
e1藏传佛教
e2敦煌佛教
e3英文佛教
e4多元宗教
w1古典诗词
w2热点推荐
热 点 回 放
略述修禅次第
[
108
]
禅言:用三种方式
[
103
]
善知识,你在哪里
[
105
]
念佛人,至少要明
[
137
]
即使你不信佛,也
[
131
]
“六根清净”是指
[
113
]
寻禅:人生十五最
[
136
]
念念阿弥陀佛,祝
[
117
]
善产生正智慧
[
223
]
《大悲咒》84句说
[
161
]
南朝佛教
[
131
]
念佛人要明白,哪
[
120
]
网 站 调 查
您对本网新版持何看法?欢迎参与投票!
进步很大
需要改进
没有变化
变得更差
最新的200篇文章
1.
你把这些东西看懂了 成佛有余
[妙江法师][2019年12月11日][14]
2019年12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三皈依是学佛之源,成佛之宝,是缘起。过去说,万事开头难。今天是成佛的开头、成佛的源头,这也叫心有所皈,身有所依,心有了归宿。 人,要自觉,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不知道要去成佛,不知道归宿,就像鱼不知水一样——鱼不知道水在哪里……
2.
乐山大佛头部的秘密,你究竟知道多少?
[佚名][2019年12月11日][14]
2019年12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
3.
禅的开悟
[耕云先生][2019年12月11日][14]
2019年12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学禅为了什么?为了悟。禅如何悟?悟的境界是什么呢?何以称为‘顿悟’?顿悟的本质是什么? (一)悟有深浅 禅是生命之学,因此,禅的悟便是生命的觉醒。你以假为真,认贼为子,你把无……
4.
“南无阿弥陀佛”什么意思?翻译后肃然起敬,却少有人知
[佚名][2019年12月11日][15]
2019年12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宋代时期,有位名叫茶陵郁禅师的高僧,一日乘驴渡桥,不小心坠落而大悟,得一首十分有名的《悟道诗》,全文如下: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诗中的“明珠”指的是佛家所说的“佛性”,正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行者,皆得成佛”。 每当想起……
5.
宋代佛教
[佚名][2019年12月11日][15]
2019年12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宋代佛教是叙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 宋代佛教少有类似唐朝时期对佛教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并且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甚至有佛教思想儒化的情况,有世俗化的倾向。宋代藏经整……
6.
学佛感悟:在生活中修行
[林明珂][2019年12月10日][34]
2019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虚云和尚是近代著名高僧,他的著述很多,但流传下来很少,净慧法师所编《虚云和尚开示录》则是流传下来的精华部分。笔者有缘,曾在此书付梓前读过两遍,面世之后,又读过数遍,每次拜读,如亲承謦欬,获益非浅。兹就读一九五五年闰三月十四日于云居山方便开示所感,谈一点体会,与读者共享。 ……
7.
你是不是也在误解佛教?
[印顺法师][2019年12月10日][40]
2019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导读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 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
8.
感悟:这“三顺”,关乎天地,关乎情理,关乎你我!
[佚名][2019年12月10日][26]
2019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控制好自己的内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人的幸福指数,也关乎生命的品质。 《易经》中说:“君子以顺德”,意思是说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修为,才能成为高尚的人。 一生要修持这样三……
9.
星云大师:人生四个第一 谁能做到谁收获颇丰
[星云大师][2019年12月10日][26]
2019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人都希望自己样样“第一”,然而你也第一,他也第一,谁来做第二呢?其实,人不一定要在财富、事业、功名上争第一;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在自我要求,以及在精神、道德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第一才是重要,所以有四点“人生的第一”提供参考: 一、……
10.
念佛人误区: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
[佚名][2019年12月10日][39]
2019年12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什么样的人才会得到弥陀接引去极乐世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个法师记录的一件事: 福建宁德市某寺的一出家人,以前是福安某茶场的工人,五十多岁才出家。这位法师没文化,出家二……
11.
吃饭也要有正念
[如瑞法师][2019年12月9日][61]
2019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华严经·净行品》 甘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食之能长寿,故称为“不死药”。 因如来的法味清净,能长养众生的法身慧命,如果众生饮佛法甘露,最终可永断生死,故佛法是真正的……
12.
禅学与学禅
[耕云先生][2019年12月9日][82]
2019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一)禅是一种学问吗? 1.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 宗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要有人教。任何……
13.
隐元禅师与日本的煎茶道
[佚名][2019年12月9日][43]
2019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隐元禅师(公元1592~1673年),号隐元,名隆琦,今福清上迳镇东林村人。俗姓林,名曾昺,号子房。万历48年,落发为僧,后住持黄檗寺。 隐元禅师为明末清初临济宗高僧,年少时曾在舟山普陀山逗留,做过若干年的杂役,后发愿出家,遂出……
14.
唐代佛教
[佚名][2019年12月9日][38]
2019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祐四年(907)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 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
15.
切莫误解佛教
[印顺法师][2019年12月9日][88]
2019年1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
16.
林清玄:人生最大的“爱别离”
[林清玄][2019年12月8日][73]
2019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吧!仰观天上的万里云集,思索着宇宙的广度;俯瞰山下的千仞壁立,测量世界的深度;可叹的是,那深广超越一切,甚至超越我们的想象。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
17.
好命运从哪里生起?这个法门可作为修正的参考
[星云大师][2019年12月8日][49]
2019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星云大师说,我们的心念犹如猿猴跳跃,也像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生……
18.
深刻:天道刚健、地道厚实、人道中庸
[佚名][2019年12月8日][80]
2019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不要把自己的幸福,依托到别人身上,靠自己才最踏实。 天道刚健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的第一条就是独立,不假外物。从天的角度看,就是独立运行,不依赖外物。在《周……
19.
佛教居士仍是俗人 第一要务还是建设和乐家庭
[圣严法师][2019年12月8日][48]
2019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规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
20.
念佛为什么不能消业?原因在这
[佚名][2019年12月8日][49]
2019年12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极乐世界人人想佛,除佛之外他什么也不想,所以那是佛的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想什么?贪瞋痴慢疑。个人消灾难;贪瞋痴慢疑,把这个放下,灾难就没有了。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
1
/10
页
20
篇文章/页 转到: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站内文章搜索:
文章标题
文章作者
关键字
文章出处
编辑姓名
所有栏目
A1综合资讯
A2菩提文库
A3讲座会议
A4大德专辑
B1硕博文库
B2著作学者
B3研究综论
B4佛教历史
C1茶道禅道
C2禅宗禅学
C3菩萨信仰
C4佛教诸宗
D1佛教艺术
D2佛教文学
D3思想哲学
D4言生说禅
E1藏传佛教
E2敦煌佛教
E3英文佛教
E4多元宗教
W1文学频道
W2热点推荐
ZZ期刊原文
VV佛教资讯
WW佛教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
wuys
Powered by:
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