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辉行迹(第1—7期)总目】
慈辉是依菩提心与慈悲行结合的佛教团体,慈悲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所本的是佛法「自觉觉他」的智慧。然而慈悲虽然是清凉的,但其背后却是缘于无尽众生的苦。「众生病故菩萨病」,因有众生的苦,才有菩萨的万行,也才有慈辉的行迹。
娑婆众生的苦最切身的是生老病死。生苦是指于诸境界中,含藏着不由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动念便与世间种种境界产生互动,人我利害也跟着产生。利害关系的剧烈催促,加紧世间因缘的变化,致使「成住坏灭」与「老病死苦」,更无情地冲击着世间。在当前这息息相关的时代里,只要有人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会不断加深世间的苦难,可以说只要是人,都难免要在这困局里,无穷地应付身心与境界所衍生的逼迫。
悉达多太子就是为了寻找苦迫的出路,因此出家修道。由于他的成功,人类的苦从此有了彻底解决的方法,这便是「自觉觉他」,也是佛弟子或追求真理者所依循的道路。
众生的苦是菩萨心系的对象,维摩诘经更以此为主题,巧妙地以「菩萨云何调伏其心」与「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来表达这「自觉觉他」的实践方法。向内自我调伏,向外慰喻悲苦,也即是慈辉人处世所依循的道迹。
「调伏其心」就是自觉,维摩诘言:「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这里明示我们「自觉」是解决老病死苦的根本,而其关键是「胜怨乃可为勇」,亦即,菩萨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当在各种苦难里增长智能。
所以先要愿意发心,才能有慈悲的心行,因为慈悲的根源在于不忍众生沉溺苦海,所以能激发自己的大勇猛心,敢于承担,愿去面对人生的挑战。菩萨也是因此塑造了四摄与六度的涵养,开展其「自觉」的成就。
有了自觉的经验,才能在面对众生时,开展广行与深行的方便道。广行是「无缘大慈」,依众生的需要,平等饶益而不望报;深行是「同体大悲」,愿长期关注众生的苦难,切实体会人我一体。当这世间慈善的力量广泛地开启后,人与人和谐安详地互动着,起心动念不再是你争我夺,人间就成为净土,这便是「觉他」的实践。
看着人间的苦难,再受着菩萨悲愿的感召,我们诚心向菩萨们学习,效法他们的菩提心,愿率先作菩萨的化身,实现止息众生苦难的大愿。我们的目标很清楚、志向很坚定,为学习自觉觉他的心行,我们在穷山恶水、狂沙凅井间成长,而每期的《慈辉行迹》,则是借着汇集慈辉人的心行,在字句耕耘间,传播心灵的共鸣。从人群里的起悲心动善念,乃至桌案上的一笔一划,慈辉人的悲愿有如「炉香乍热」一般,无非想为这世间燃起慈悲的光芒。虽然世界的人口众多,众生的苦难无尽,但我们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慈辉祈盼着更多同行共愿人的参与,一起跟着菩萨慈悲的脚步,开创人间净土,为人类的苦难的出路,孜孜不倦地努力。(《慈辉行迹》第7期,信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