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6]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4]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从贝叶经到博客——戒嗔小和尚给我们讲的故事
     
    [ 作者: 张雪松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10738   时间:2008-3-26   录入:yangsihan

     

    2008年3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在今天,如果有人在互联网上发问:“戒嗔小和尚是谁?”一定会被大批网友讥为“老土”。戒嗔现在是“史上最红小和尚”。的确,戒嗔小和尚(我们姑且认为实有其人)在网络上有着无数骄人的战绩。2007年4月27日,他首次在天涯论坛上发帖“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10天点击36万次,回复6000余条,因负荷太大,申请封帖。2007年5月30日,戒嗔小和尚再次现身“天涯”:“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又来给施主们说我的故事了。”2007年6月13日,戒嗔小和尚在腾讯网开博客——戒嗔的白粥馆,7月设CLUB(论坛)。抛开今年不算,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戒嗔的白粥馆单日点击数一度超过35万,总点击数超过1300万,回复超过10万条,注册成员超过4万人。

      这里不是要给戒嗔小和尚卖广告,但出道没超过一年,保守估计,他讲的故事被网友点击的次数也应该超过了两千万,这在我国宗教史上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最能引起笔者兴趣的便是网络这个能量巨大的载体。

      小和尚自然宣说佛法,从古到今,不论是照本宣科地讲经,还是娓娓道来地讲故事,乃至用说唱曲艺形式宣讲佛教(如唐代寺院的俗讲),都不乏其人,其中确有见地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何戒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走红呢?

      古时候,资讯技术落后,先人们结绳记事,将所要表达的信息画刻于岩壁、龟甲,书写于树叶、木简。佛教诞生后,开始时,佛法在印度都是师徒口耳相传,后来书写成贝叶经。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叶子之上的佛教文献,玄奘西天取经,从印度便带回来657卷贝叶经。贝叶经的制作工序复杂,保存也相对困难,存世不多,在我国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尚有部分留存的贝叶经。

      从广义上说,佛法也是一种信息,说法便是要传递这种信息。但是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有某种信息载体,如传统上用纸张、胶片、磁带等媒介将信息记录、保存下来,进而传递出去,无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的迅速、大量流通。

      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使用博客来传递信息,同贝叶经相比,似乎连“鸟枪换炮”这个比喻都不能表现出其中变化的巨大了。戒嗔小和尚讲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前,网络媒体再次显示了其巨大的威力。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命,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都进一步多样化。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据说戒嗔小和尚在网上走红以后,也开始计划用传统的书本形式继续讲他的故事了。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僧人戴眼镜、手表,用肥皂洗手,常常惹来非议。改革开放后,僧人用手机、开汽车,一度也出现不同的声音。不过,对于这些现象,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僧人上网、写博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戒嗔小和尚为了避免“施主”们的疑虑,特意讲了一个《莲藕和田螺的故事》:无论池塘的水多么混浊,这些莲藕只要用小溪里的清水稍微冲洗一下就可以食用了。用小刀去掉薄薄的一层外皮,里面雪白剔透。池塘里不仅仅有植物,也生长着一些田螺,田螺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还有一个小小的盖子盖住躯壳,它显然比莲藕更容易抵挡混浊池塘水带来的侵犯。不过有些施主告诉我们,他们把田螺捞回家去,放在清水中,再在清水里放几滴香油,不久之后,清水也会变混浊,因为田螺把它们腹内的脏东西吐了出来。

      故事大意是说脆弱的莲藕即使在混浊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被侵蚀的只是外壳。而有着坚硬外壳的田螺,腹内的肮脏即使在清水中依然无法完全清除。因此僧人上网也可以像莲藕那样出淤泥而不染,“莲藕始终是莲藕,不管在网上还是在寺里,都是一样的,都不会变成田螺”。

      在这个故事中,戒嗔小和尚还把互联网看作是非之地、混浊的池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那么不上网、远离污水,不是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不应该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举一个例子来说,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存的历史文物很少,以致于今日有些韩国学者还声称毕升只是理论的提出者,活字印刷术的真正发明人在朝鲜半岛。当时人们极力反对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毕升发明的这些活字,今天用来印刷世俗小说,明天却将这些活字拆下来,重新排版去印圣贤之书、去印佛经,这不是对经典的亵渎吗?因此,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如晚清民国著名的南京刻经处一直使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其实网络同活字印刷术一样,都是传播文化的技术,使用它们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信息、普及文化知识,并不存在亵渎或者破坏传统文化纯洁性的问题。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刊本,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间(1100—1103年)的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现在成了我国的珍贵文物,也是佛门至宝,丝毫没有因为印刷这本经书的活字也曾被用于印刷其它世俗作品而玷污了其价值。网络博客也是一样,它只会便于其具体内容更快、更广泛地流通,而不会对其内容有丝毫的歪曲和损害。(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贝叶经制作技艺:树叶上的文明与传承[2473]

  • 西藏贝叶经修复师的梵文“研学路”[2950]

  • 贝叶经:一叶饱含千年史 [米广弘][3384]

  •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贝叶经与贝叶文化 [周娅][3205]

  • 次旺俊美:守望"佛教元典"贝叶经的千年传承[3669]

  • 西藏贝叶经研究所探秘“佛教熊猫”[3847]

  • 西藏贝叶经:6万叶“佛教元典”为何千年不朽[4304]

  • 西藏贝叶经保护:不放过每一片贝叶甚至残片[4910]

  • 西藏发掘6万叶千年贝叶经 堪称打开第二个敦煌经洞[4605]

  • 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5217]

  • 西藏现存5万多叶(页)贝叶经,已完成编目工作[4386]

  • 西藏贝叶经研究保护取得重要进展[5151]

  • 《中国贝叶经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4793]

  • 树叶上的傣族文化 走近神秘贝叶经[6687]

  • 《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编译整理完成[6178]

  • 《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翻译完成[4434]

  • 菩提寺与镇寺之宝“贝叶经”[4258]

  • 创新保护传统文化方式 贝叶经拍成动画片[4836]

  • 深圳宝峰寺《贝叶经》将走出“深闺”[7283]

  • 贝叶经 刻在树叶上的文化[53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