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tjf49edf:Article:ArticleID
【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总目】
2006年8月31日晚,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十三讲《从〈华严经〉到华严宗》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渊楼举行,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教授主讲,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并点评。
魏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华严经》的内容和特点;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的转变;华严宗学说的内容、特点和实践价值。
魏教授指出:《华严经》指一个部类的书。华严类经典不计其数,《华严经》指从东汉末年到北宋时期产生和保存的华严类经典,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华严支品经,华严本部经,华严眷属经。其中,华严本部经分为东晋译的六十卷本《华严经》和唐代翻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前者标志着华严经的定型,而华严宗的思想就是由它而来的。
六十《华严》的内容和特点分三方面:首先,这部经极具包容性,把三世纪以前佛教的所有理论几乎都囊括在内,且把所有的佛教修行理论和实践都从高到低,由浅入深地编成十个阶段,即从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的阶段都是按“十”来排列。其次,十分强调神通在成佛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人没神通成不了佛,从而使得此书呈现出讲神话,讲寓言,讲神通境界的特点。再次,此经描述的是观想的境界,所描写的华严世界是佛的理想世界。
接着,魏教授详细讲授了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转变的问题,指出这种转变是经历了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它的实质是一种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从这种转变中,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创造理论的过程中拒绝神异、倡导理性的特点。之后,魏教授还讲述了华严思想的核心“法界缘起”,结合生动事例阐述了华严宗最显著的思想--圆融思想的特点及其实践价值,强调说,华严宗讲圆融的目的乃是“融通万法,令无障碍”,而这种圆融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吴言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说魏教授的讲座理论性强、知识性强、形象性强,听了以后使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吴教授还借用唐代李通玄长者“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两句话,来印证魏教授讲座中所阐发的华严宗圆融精神的要旨,指出无边刹境,只是当下的立足处;十世古今,只是当下的这一念。希望大家要把行动落实于当下,把握当下,“从者里入”。只有这样,读了《华严经》,才能既知道佛家的“富丽”,又明白自家的“富丽”。
之后,讲座在热烈的互动交流中结束。(慧萍文/景旭图)

[吴言生教授介绍魏道儒教授]

[魏道儒教授在讲演]

[魏道儒教授在讲演]

[魏道儒教授在讲演]

[ 聆听 ]

[讲座现场]

[ 魏道儒教授、吴言生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