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关于“国学”,目前争论颇多,在此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何谓“国学”?1989年版的《辞海》作了如下解释:“国学①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②西周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英文里对应的“国学”一词一般翻译为“Sinology”,实际上多指汉学。
“国学”一词实际上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的语境影响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学术词汇。它是受中国封建社会“夏夷”之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和那些时代的士大夫们未将研究中国汉族的民间社会、平民文化视为“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更没有把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20世纪初叶提出“国学”概念的中国汉学家们则是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将以研究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学典籍”的一门狭窄学问冠以“国学”之名。从邓实对国学的定义便可见当时的汉学家对“中国之学”的片面理解,他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这显然是仅仅把经史子集等汉文典籍视为 “一国所有之学”。
在中国学术史上,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平民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对“国学”的缪见,一些研究经史子集文章的学者常常被冠以“国学大师”之名,这使得许多国外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学术界认定的研究“中国学术”或研究中国的权威学者。
由于这种谬见相沿至今,很多近现代深入研究历来被“国学”排斥在外的中国平民社会、民间文化的学者,如费孝通、钟敬文等,自然就不能算在国学家的队伍里。最近认为季羡林先生也不是国学家的观点,是把研究印度与研究中国作为划分是否“国学家”的分野。如果把“国学”视为研究中国之学,难道就只是指那些只研究经史子集等传统汉学典籍的学问吗?如果说过去的学者受历史的局限而把这门狭窄的学科自诩为“国学”情有可原,在今天,传统“国学”的内涵在现代社会还能标榜是“中国之学”吗?如果不能,当代的中国学者是否应该考虑对这种非常不准确的学术术语定义进行一些改进。
传统国学观念导致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如今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也局限在“读经”上。一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读四书五经等典籍,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或代表。“国学”一词颇能蛊惑人心,“读经”成了对中国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代名词。
“国学”的提法导致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在国际上很容易混淆“中国学”与“汉学”之间的区别。笔者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碰到外国不同学科的学者问:你们的“国学”究竟是指中国学还是汉学,或者是古典汉学?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历史的幼稚问题,但中国是在进步的,一些不准确的学术定义难道不应在新时代的学人手中得以更正吗?非常容易从字面上就误会这是指“中国学”的一个陈年词汇,我们难道不应补遗拾阙,有所更新吗?难道还要让国外学术界认为今天的中国学者还是摆脱不了一种以“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来审视和定义中国的学问和学科吗?
笔者认为,如果所谓“国学”没有包容研究中国的内容,那就没有资格至今仍然称之为“国学”。国学应该研究中国的整体、研究中华民族,即研究“The Chinese Nation”的学问。现代学者应该正误,而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用它来代表“研究中国的学问”。这样才能显示出当代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众多应该是“中国学”的重要内容而历来被排斥在“国学”之外的学科和民族能看到当代中国学术界的进步。(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