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1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04]

  • 对松悟禅[124]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4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4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63]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16]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66]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3]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7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20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1硕博文库 >> [专题]b1硕博文库 >> 正文


    净土三经思想研究
     
    [ 作者: 纪杰腾   来自:中国台湾   已阅:8466   时间:2006-9-27   录入:wubin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净土三经思想研究
    【英文标题】The Studies of the Three Sutras of the Pure-Land Buddhism
    【文章作者】纪杰腾
    【指导教师】邝芷人
    【文章页数】133页


    【中文关键词】净土三经 |极乐世界 | 弥陀

    【英文关键词】Amitabha Buddha | Three Sutras | Pure-Land Buddhism

    【中文摘要】昔日佛世尊菩提树下覩明星成道,圆成正觉,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教化四十余年,为渡化八万四千种根器众生,开演八万四千种法门,其中以弥陀净土法门与我中土众生,最为契机,常言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由此,可悉知弥陀净土,与我中土之密切。
    净土宗所依经典,不出三经,三经者:一 《佛说无量寿经》、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 《佛说阿弥陀经》。由这些经典详细说明弥陀净土法门玄义,今净土宗所崇之净土五经乃是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三经的基础上,加上清代魏源居士所选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及民初印光大师选自《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为净土五经。
    其中以净土三经为最为表现弥陀净土思想精要,本文拟就净土三经内容,了解中国弥陀净土思想,第一章,主要以中国净土教理为阐述内容,兼论佛教净土思想的产生,及佛法修证中的难行道及易行道概念内容。第二章,为对阿弥陀佛形象做一探讨,对其名号中所蕴含的无量光、无量寿意义做出论述,在对阿弥陀佛本生因地内容做一整理。第三章中提到净土教法成立主要是依赖阿弥陀佛净佛国土接引众生之愿,而净土三经中《佛说无量寿经》对其愿文内容记载最为详细,但其异译本甚多,本章中对其异译本的愿文分出体系并加以比较。第四章主要谈及净土土三经中对于西方极乐净土的描绘,以及对两大胁侍菩蕯于弥陀入灭后相继成佛问题提出探讨。第五章,谈及净土三经中往生修证之法。第六章结论,对于往生净土修行法信、愿、行三要提出看法,已了解何者为真正净土三经中的往生修证之法原意。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 1 . 1研究动机1
    § 1 . 2 净土的由来2
    § 1 . 2 1 六念法门2
    § 1 . 2 2净佛国土思想产生3
    § 1 . 2 3难易行道5
    § 1 . 3中国净土教理史6
    § 1 . 3 1净土三经翻译情形6
    § 1 . 3 2中国净土宗祖师简述9
    § 1 . 3 2 1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简介10
    § 1 . 3 3中国净土宗思想三大系14
    § 1 . 3 3 1庐山慧远系15
    § 1 . 3 3 2善导大师系统16
    § 1 . 3 3 2 1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18
    § 1 . 3 3 3慈愍三藏系统20

    第二章阿弥陀佛形象探究23
    § 2 . 0 引言23
    § 2 . 1阿弥陀佛称号探究23
    § 2 . 1 1无量光的意义24
    § 2 . 1 2无量寿的意义29
    § 2 . 2阿弥陀佛根本特性31
    § 2 . 2 1一即一切,弥陀无量义31
    § 2 . 2 2佛王之王,诸佛最尊32
    § 2 . 3阿弥陀佛的本生因地35
    § 2 . 3 1净土正依三部经典35
    § 2 . 3 2《阿弥陀经疏钞》所列举的弥陀本生记载37

    第三章 阿弥陀佛愿力研究46
    § 3 . 0引言46
    § 3 . 1菩萨因地修行与实践46
    § 3 . 1 1六波罗密的内容47
    § 3 . 1 2四弘誓愿的内容50
    § 3 . 2 阿弥陀佛愿力研究52
    § 3 . 3《大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佛说无量寿经》本愿内容57
    § 3 . 3 1二十四愿《大阿弥陀经》57
    § 3 . 3 2三十六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60
    § 3 . 3 3《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64
    § 3 . 3 4三本经典愿文相互比较结果68
    § 3 . 4三部经典愿力比较表73
    第四章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76
    § 4 . 0 引言76
    § 4 . 1极乐净土的位置77
    § 4 . 2净土三经中的极乐净土81
    § 4 . 2 1《佛说无量寿经》中的净土描绘82
    § 4 . 2 1 1依报庄严描绘82
    § 4 . 2 1 2 正报庄严描绘83
    § 4 . 2 1 3 净土三经西方净土描述异同86
    § 4 . 3 西方极乐中的两大胁侍菩蕯88
    § 4 . 3 1 观世音菩萨88
    § 4 . 3 2 大势至菩萨89
    § 4 . 4 弥陀入灭后的极乐世界90
    § 4 . 4 1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净土分类93
    第五章 净土三经中的修证方法99
    § 5 . 0 引言99
    § 5 . 1《阿弥陀经》中的修证方法99
    § 5 . 2《佛说无量寿经》中的修证方法102
    § 5 . 3《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修证方法106
    § 5 . 3 1 《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修法108
    § 5 . 3 1 1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观109
    § 5 . 3 1 2 极乐世界正报庄严观111
    § 5 . 3 1 3 三辈九品观113
    § 5 . 4 各种念佛持名方法117

    第六章 结论119
    § 6 . 0引言119
    § 6 . 1生天和生净土的不同119
    § 6 . 1 1净土是平等的  119
    § 6 . 1 2净土是前进的119
    § 6 . 2净土往生修持法再探讨121
    § 6 . 2 1往生之法信、愿、行三部分123
    § 6 . 3净土教法为自他二力融合125
    参考书目128


    【参考文献】

    壹、佛教经藏:
    《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 电子佛典光盘版,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2年
    1.《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曹魏 康僧铠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 支娄迦谶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 畺良耶舍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法贤 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5.《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6.《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卷上,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7.《悲华经》,北凉 昙无谶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
    8.《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沙门昙鸾批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册。
    9.《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宋 昙无竭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10《大宝积经》卷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第五,唐 菩提流志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册。
    1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唐 般剌蜜谛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册。
    12.《十住毘婆沙论》卷第五,〈易行品〉第九,后秦 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13.《般舟三昧经》卷上,后汉 支娄迦谶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册。
    14.《佛说维摩诘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
    15.《妙法莲华经》,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
    16.《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隋 阇那崛多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册。
    17.《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九,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五册。
    18.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中、卷下,施护等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19. 《净土十疑论》,宋无为子杨杰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20.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册。
    21. 《六度集经》,吴 康僧会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
    22. 《贤劫经》卷第一.法师品第四,西晋 竺法护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
    23. 《大乘方广总持经》,隋 毘尼多流支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
    24. 《杂阿含经》,宋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二册。
    25.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册。
    26.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后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
    27. 《大智度论》,圣者龙树造。后秦 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册。
    28.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唐 玄奘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
    29.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第二十六,后秦 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册。
    30.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唐 善导大师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31.《高僧传》卷第六,释慧皎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32.《续高僧传》卷第六,唐 释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33.《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宋 赞宁等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34.《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六,宋 志盘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35.《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四(别录之四),唐 智升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36.《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受请篇?施福部〉,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三册。
    37.《往生礼赞偈》,唐 释善导集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38.《安乐集》卷上,释道绰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39.《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一名慈悲集),唐 慈愍三藏慧日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册。
    40.《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 玄奘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41.《大乘义章》卷第十九,慧远法师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四册。
    42.《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明 释袾宏述,明 释古德演义,释净空会本,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年。

    贰、一般书籍:
    1. 丁福保编着:《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台北:佛教出版社,1992年。
    2. 陈义孝编着:《佛学常见词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3.黄念祖上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台中:雾峰三宝护持会,1993年。
    4.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7年。
    5.望月信享着,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法印寺,1994年。
    6.张曼涛主编:《净土宗史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7.张曼涛主编:《净土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8.张曼涛主编:《净土宗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9.张曼涛主编:《净土思想论集(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0.张曼涛主编:《净土思想论集(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1.张曼涛主编:《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2.张曼涛主编:《密宗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13.渡边照宏着,钟文秀、释慈一译:《佛教经典常谈》台北:东大图书,2002年。
    14.张子敬居士夫妇讲述,真如居士校辑:《十大菩萨经传》,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15.黄庆澜:《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台中:瑞成书局,1970年。
    16.莲生活佛:《密教大光华》,台北:大日出版社,1993年。
    17.莲生活佛:《真佛法中法》,桃园:大灯文化,2002年。
    18.邱陵:《密宗入门知识》,台北:新智出版社,1994年。
    19.李淼主编:《中国净土宗大全》,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
    20.默言着,刘建志绘:《莲邦领航员:净土十三祖》,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21.释大寂:《净土探究:大乘净土成佛之道》,台中:悟光精舍,1991年。
    22.慧净法师讲述净土三经一论大意台北市/净土宗文教基金会/民93
    23.释慧严:《净土概论》,台北:东大图书,1998年。
    24.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0年。
    25.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26.洪启嵩:《密宗心要》,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年。
    27.黄忏华:《佛教各宗大纲》,台北:天华出版社,1980年。
    28.释明阳:《佛法概要》,台北:诺那华藏精舍印赠,1992年。
    29.荒木见悟着,周贤博译:《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台北:慧明文化,2001年。
    30.王亭之:《王亭之谈佛谈密》,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年。
    31.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
    3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
    33.印顺导师:《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年。
    34.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8年。
    35.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
    36.印顺导师:《佛法概要》,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年。
    37.吕澄:《印度佛学源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9.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
    40.蓝吉富编:《弥陀净土法汇》,台北:迦陵出版社,1996年。
    41.顾伟康:《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4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
    43.郭彭:《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44.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台北:老古文化,1999年。。
    45.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46.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47.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
    48.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49.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年。
    5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县:骆驼出版社,1987年。
    51.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
    52.鎌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台北县:谷风出版社,1987。

    参、学位论文:
    吴灿明:《净土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5年。
    昆达拉:《中国大乘阿弥陀思想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1991年.
    黄靖芠:《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台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
    许淑华:《弥陀净土研究─以净土五净为线索》,台中: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
    胡国柱:《从中古到近世的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研究》,台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年。
    文洛钧:《十念往生之研究》,台北:辅仁大学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
    苏进华:《弥陀净土思想的探究》,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2003年。

    肆、期刊论文:
    1. 释圣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第3期,页7-8。
    2. 杨白衣:《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华冈佛学学报》,第8期。
    3. 邝师芷人:《印度吠陀教之分析与重构》一文,本文发展于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
    4.赖贤宗:《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学研究中心学报》1999年,第4期。
    5.韩廷杰:《佛家净土思想之发展源流与其时代性》,《宗教哲学》,7:2=26 民90.07 页125-140
    6.刘果宗:《净土宗史略1~16》,《海潮音》,2000年08月~2001年11月,第81卷8期~第8卷11期。
    7.陈敏龄:《西方净土的宗教学诠释》,《中华佛学学报》2000年,第13期
    8.詹士模:《阿弥陀佛的涵义》,《海潮音》,1994年,第75卷12期。
    9.郭丽娟:《<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一心不乱”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即便是躺平,也要去极乐世界躺啊![1362]

  • 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的关系[1652]

  •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1801]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2283]

  • 倓虚大师: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2066]

  • 弥陀化身——永明延寿法师流传千古的开示告诉我们该如何修[2973]

  • 恭迎弥陀圣诞|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2340]

  • 学佛求成佛 成佛仗弥陀[2026]

  • “中国弥陀学”与弥陀信仰“中国化”佛学意蕴[5801]

  • 弥陀信仰"中国化"与"中国弥陀学″文明意蕴[3565]

  • 念佛人,至少要明白这三个道理![2648]

  • 净界法师:修净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3808]

  •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殊胜在哪里?[2187]

  • 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哪个大哪个小?[2250]

  • 能去极乐世界,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2954]

  • 《六祖惠能说》之自性弥陀[4885]

  • 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沈家桢][4355]

  •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吴相][4561]

  • 弥陀化身[4211]

  • 玉树民众点燃酥油灯 为已故亲人照亮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路[1055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