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愚人节”起源于印度佛教?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已阅:6008   时间:2011-4-1   录入:wangwencui


    2011年4月1日  佛学研究网

        [提要]追溯愚人节的起源,感受古老而神秘的愚人文化内涵。  

      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为新年的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4月1日这天送新年礼,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把守旧派这些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聚会.从此,4月1日捉弄人便流传开来。当人上当受骗的时候,捉弄他的人会大声叫:"四月之鱼",意为"四月恶作剧"。这句成语的由来与原来之意义已不清楚。

      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的起源乃是出于印度佛教那句“到达彼岸”的话。而英文百科全书里面则是记载着:“愚人节”乃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四月一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之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相传距人类始祖亚当之后约一千六百五十年间,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仅留下亚当的第三个儿子慧德的后代挪亚,他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挪亚便放出一只白鸽,想探求一块洪水消退之后的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4月1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之起源。

      据古罗马残籍记载:罗马在每年四月初举行“蔓姜会”,某年“蔓姜会”,主宰之神雪丽丝之女白洛赛苹娜在极乐园采摘水仙花时,遇见冥府王菩拉多,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示爱,菩拉多便娶白洛赛苹娜为冥府王后,当他们两个返回地府时,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发出吃吃之笑声,以愚弄雪丽丝,而雪丽丝果被愚弄,她乃循着声音的来源寻觅。因此,他们便以每年之“蔓姜`会”为“愚人节”。

      4月1日原本为欧洲旧历的新年,后来法国最早改用新历,以旧历新年的一切祝贺仪式,统一改在新历得一月一日来实行。但是,旧历新年的庆贺习俗沿用以久,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忘记,所以他们以后来之新历四月一日为元旦,在这一天作种种虚伪的馈赠或宴会,以博一笑。之后演变为“愚人节”。另一说法,是采用新历之新派,有意捉弄旧派,特别在4月1日以虚伪方法送旧派人士礼物。(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从愚人节的“愚人”中生起智慧[1525]

  • 印度佛教如来藏学之结构特征[2538]

  • 印度佛教圆观念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3039]

  • 印证佛教文化传承脉络:“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艺术展”在上博开幕[3810]

  •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在襄阳[7114]

  • 世界佛教邮票谈-复兴印度佛教的杰出人士[6924]

  • 印度佛教东传与天台宗[8924]

  • 禅观与譬喻——论中国禅宗与印度佛教的一个区别[8702]

  • 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5772]

  • 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7037]

  •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6066]

  • 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及中印文化交流[6039]

  •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8654]

  •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5689]

  • 印度佛教艺术的传播[4747]

  • 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研究[5017]

  • 印度佛教医学概说[4511]

  • 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4228]

  •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4722]

  • 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379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