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不空三藏之译经与著述
如上述,不空三藏在中国生活久,又具外国人的血统,因此他汉、梵二种语言的能力都极其优异。梵文文法规则繁多,可说是一门不容易学的语言,但对于不空三藏而言则不然。如上述别人要用十二年,他则仅费六个月就学会,难怪他「晓诸国语,识异国书。」他跟随阿阇梨金刚智三藏学习译经,成为其师父得力的助手,这当然是因为他有极强的语文能力所致。
不空三藏天宝五年(746)自师子国回长安后,就积极从事译经及授予灌顶的工作。就算得病在身,也不轻易停止翻译经典。九载己丑,……京都路次染疾,不能前进,寄止韶州,日夜精勤,卷不释手,扶疾翻译,为国为家。
不空三藏除了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外,同时也上表请求搜访旧日梵典,以便重新翻译或修补。
乾元元年(758),……三藏表请搜访梵夹修补翻传,……制曰:「中京慈恩、荐福等寺,及东京圣善、长寿等寺,并诸州县寺、舍、村、坊,有旧日大遍觉(玄奘)、义净、善无畏、流志、宝胜等三藏所将梵夹……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绦索多断,若不修补恐违圣教,近奉恩命许令翻译」。
不空三藏的语文能力对他的译经工作,当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不空三藏能与鸠摩罗什三藏、真谛三藏、玄奘三藏并称为四大译经师,确实「良有以也」。由于他精通各国语言,故善能掌握各种语言的特质。
先翻译经常使语,对唐梵之经重,酌文义之精华。
关于不空三藏自天宝五年迄大历六年,凡二十四年间,译出经典的部数、卷数,诸家说法不一。
(一)、《贞元新定释录目录》卷十七说:「所译经一百一十部都一百四十三卷。」
(二)、《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说,「总七十七部共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
(三)、《释氏稽古略》载:「大历六年空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四)、《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之飞锡沙门云:「前后奉诏所译诸经总八十三部计一百二十卷,并已颁行入藏目录。」
(五)、《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载:「自开元至今大历,翻译经法凡一百二十余卷。」
不空三藏译经多少,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无论以那个数字为准,在四大译经家中,若从所部数来说,不空三藏译出七十七部,为第一位;而以卷数来说,玄奘大师最多,共译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兹将四大译经师所译部卷数等列成表如下:
玄 奘 鸠摩罗什 不 空 真 谛
部 七十六 七十四 七十七 三十八
卷 1335 384 110 118
其它 目录:一
不空三藏所译的经典,一般认为七十七部,计一百二十卷。本文以《新修大正藏总目录》为主,并以其它目录、索引及后人著作为辅;目前总收集共有一百七十三部,见附表一。兹就「类」、「部数」、「总数」将此一百七十三部列成一表如下:.
显教:22部
密教:金胎界:19部 金刚界45部 胎藏界 4部 共68部
杂 密:59部 共59部
杂 撰:24部 陀罗尼13部 苏法3部 其它8部 共24部
不空三藏所翻译的经典,依上表的归纳,大致可分为显教、杂密、金胎界及杂撰等四种:
(一) 显教类:如《般若》、《华严》、《大集》等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经典在不空三藏前己全译,不空三藏再加以改译或重译。
(二) 杂密类:包括杂密的经典与仪轨等。不空三藏对于杂密法门非常重视,为提高它们的位置,而作了很大的努力。
(三) 金胎界类:有金刚界及胎藏界两种,内容亦包括经典及仪轨等。金刚界法的观想是后来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
(四) 杂撰类:有陀罗尼、苏法经及显密仪轨等。
不空三藏所翻译的经典多是密教,其中显教的大乘经论仅作重译工作而已。这些重译的大乘经典,大多已加入咒语。总之,不空三藏不论是翻译、重译、编仪轨或著述等,都以密教为主,即使所译属显教经典,亦是已密教化的显教经典,此乃时代潮流所致。在不空三藏的时代,密教已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当然他所译的是密教或已密教化的大乘显教经典,又所弘扬也必是密教。
肆、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之交涉
根据以上种种引述,可知不空三藏是在印度佛教密教盛行时期中,出世的一位密教祖师,亦是唐朝著名译经家之一。其翻译的作品包含显教及密教的圣典。在显教译着中,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这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卷七十六的别译;此外,又将四十二字母编成圆明字轨,即《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毘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到底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有何关系呢?本文分二点探讨:一、在字义的观门;二、普贤行愿的修持。在前者,先述佛教字母观法、《华严经》四十二字义门观、密教的观法,以及不空三藏如何以《华严经》四十二字母编成显密双修的观门及仪轨。在后者,则论述他提倡普贤行愿的修持,而呈现出其独特的修持法门。
一、字义门观
在佛教经典中,藉字母观想法义者,有不空三藏译《瑜咖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文殊问经字母品》一卷、《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大庄严经》〈示书品〉及《大日经》等。《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以此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而未加以说明。《大品般若经》卷五〈四念处品〉说,闻此诸字门时,若能自己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能得二十种功德。此四十二字门为陀罗尼,主要为能得强记,乃至得乐说无碍。南岳慧思之著作《四十二字门》二卷,即以《大品》所说之四十二字门配列菩萨四十二位。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善财童子参访第四十四位善知识。此善知识名为善知众艺童子,在其所证「善知众艺字智解脱法门」中,开显四十二陀罗尼修持法门,并说明恒唱四十二字母,能入甚深般若波罗蜜门。《华严经》以此四十二字母来总摄佛教的教法,故又被称为「华严字母」。
《华严经》四十二陀罗尼修持法,是藉由唱诵字母的音声而联想相关的佛教义理,以获得闻、思、修三慧。《华严经》说:「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即在唱诵四十二字母时观想。如闻「阿」字而观「不生」义,了悟诸法本不生;既知诸法自性空,自然不起任何执着,遂能远离烦恼得到解脱。每唱一字母,就直接观想该字母所代表的法义。「阿」字表示一切法不生,「罗」字表示一切法离垢等。
《大日经》〈曼荼罗品〉以「阿」字为「谓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这是与《华严经》同一意义。阿字观之修持法在密教可分为三部分。此三部分本是一心同时具足;然初学修观时,往往难以直入奥趣,故为方便计,可各别观之。(一)观声:即手结定印,而于每一出入息中唱念「阿」之声,以声托心,息息不懈。(二)观字:即观阿字之字形,而一念相续,不杂余念,以期妄想日退,无明渐尽。(三)观实相:将所观想的对象观想为阿字、莲花、月轮,其实义乃在体悟宇宙万有皆为「本来法尔」本不生之理。故实际修观时,于心中观想一朵莲花和一个月轮,月轮中复有一「阿」字,而以月轮中或莲花上之阿字来观想。于静坐时,顺着呼吸同时念阿字,借声音和文字,证悟不生之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系不空三藏将《八十华严》卷七十六〈入法界品〉中四十二字门,别出重新翻译。不空三藏摘出经文与四十二梵字,并一一解释诸字门,又述说入此等解脱根本字之时,以四十二般若波罗蜜为首,复入于无量无数的般若波罗蜜门。
善男子!我称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又善男子!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除如是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诸法空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不空三藏强调《华严经》四十二字义门,是唯有能悟入法空之法门;而一切法空亦须由此字门入才能显了。除此,不空三藏亦在此经中详举受持读诵此等字门,可获增上觉、殊胜慧、无碍辩等二十种殊胜功德。见:
由此因缘得二十种殊胜功德,何等二十?谓得强忆念,得胜惭愧,得坚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觉,得殊胜慧,得无碍辩……得往来等威仪路善巧,是为得二十种殊胜功德。善男子!我唯知此入诸解脱根本字智,如诸菩萨摩诃萨,能于一切世间善巧之法,以智通达到于彼岸。
不空三藏亦认为唯有入此诸解脱根本字之般若,菩萨才能有一切世间善巧之法;也唯有这样,才能以此般若通达到彼岸。不空三藏不仅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中强调此四十二字母之功德殊胜,并以此编成一套瑜伽仪轨,即《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毘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将经文中之四十二梵字编成圆明字轮,作为其修持法门。此观法系藉由阿、啰、跛、左,曩至荼等四十二字轮,以现证毘卢遮那智身,而于诸法中得无障碍。
复应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了一切法皆无所得,能观正智所观法界,悉皆等无异无别。修瑜珈者,若能与是旋陀罗尼观行相应,即能现证毘卢遮那如来智身,于诸法中得无障碍。
不空三藏在《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毘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中,以四十二字义门编成字轮观; 即先观「阿」字本不生;「阿」字中,现一佛世界,并融摄其它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次观「伊」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此「伊」字中亦现一佛世界,融摄其它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如是观四十二字各俱摄其它四十一字;观各字玄义互相融摄,由此互相融摄而观入《华严经》中重重无碍的华藏诸佛世界,见附表二。
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复应于月轮内,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光明,照彻十方分明显现,一一光中见无量剎海,有无量诸佛,有无量众前后围遶,坐菩提场成等正觉。……复应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了一切法皆无所得,能观正智所观法界,悉皆等无异无别。
不空三藏以毘卢遮那法身为中心,谓诸佛世尊由之出生,成为无量佛。可见不空三藏之思想是缘于华藏世界,依显教最高法门来修密行。其学说乃是依法界缘起的说相,立足于华严之理论。
不空托荫法流,思弘密教,弧游万里,遍学五天,凝想十方观华藏之诸佛,专精五部穷柰苑之真言,每布字观心投身请护
不空三藏在其上唐肃宗的表中说,其虽弘扬密教,然在观门上则是观想十方华藏诸佛。
想菩萨从头至足,身诸毛孔流出光明,作种种色遍满法界,一一光中化无量佛遍虚空界。
由以上所引的密教仪轨,可看出《华严经》诸佛遍法界的思想已被密教所采纳。
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者,应先发起普贤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海。
要顿入一乘,修习毘卢遮那法身,应先修《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再加上三密的加持。由此可知华严思想已被混入密教的瑜伽修持中。在《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昆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及《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中,可看出华严思想作为字义观门的依据。以下拟就普贤行愿论述不空三藏的密教修持与华严思想的关联。
二、 普贤行愿
根据中国贤台祖师的判教,华严教乃是圆教,亦为实教。《华严经》是以毘卢遮那法身佛为果,十莲华藏世界海为依报化境,以普贤悲愿为因行,以尽虚空遍法界为缘境,普济无量无边众生为利机,并以十十无尽圆融无碍为行门。
如上述,华严思想被纳入密教的修持法门中,故不空三藏所修持的密教瑜伽中含有华严教的色彩,可以普贤行愿为例。不空三藏自修也教弟子修普贤行愿,因为这是「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的加行。
皇帝灌顶大师法号不空,以普贤行愿,传大菩提心金刚智三藏印,奉佛教令,拔济群品。
以上引文可以证实,不空三藏是以华严的普贤行愿来作为其修持上的法门。其弟子惠果说:
瑜伽秘密之宗,普贤深妙之要,特蒙教诲。
可见他不仅是以普贤行为其修持法门,亦教导弟子们「普贤深妙之要」,令其奉行。他对普贤的法门极其重视,是无庸置疑的。
诫勖门人,每语乃普贤行愿,出生无边门经,劝令诵持。
汝等诸子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即同普贤行,行普贤行,住普贤行,圆明廓周,五智齐现,修行如此,是契吾心。
从「修行如此,是契吾心」,也可推知不空三藏与普贤法门相应之深。
「普贤行」,「普贤愿」,「普贤行愿」,在《华严经》中到处都有说到的,〈普贤行愿品〉是〈入法界品〉的别称。「普贤地」,是普贤菩萨所住之地,是菩萨行愿所成的。普贤(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自说过去行愿: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佛剎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如《华严经》所说「普贤行愿」,是在不可说不可说劫中所修集的菩萨行,共含有十项。
《华严经》「四十卷本」末卷的偈颂部分,共六十二颂。不空三藏所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是偈颂部分的异译,也是六十二偈。这部是公元八世纪末所译的。东晋元熙二年(420),佛陀跋陀罗译出的《文殊师利发愿经》,有四十四偈,是《普贤行愿赞》的古本。 前二本比佛陀跋陀罗译的偈颂增多,主要是加入了信受持诵功德。「四十卷本」的末后十偈 ,《普贤行愿赞》的四七?五四偈及其末后二偈说 :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闻能生胜解心。……彼诵普贤行愿时,速疾销灭得无余。……若有持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若人诵持普贤愿,
以上偈文中劝人信受持诵「普贤愿」、「普贤行愿」,在《文殊师利发愿经》中没有的,但不空三藏译的《普贤行愿赞》则有这一部分。又,如上所引,不空三藏「诫勖门人,每语乃普贤行愿,……劝令诵持」,可见他很重视诵持普贤行愿,此应是普贤行愿能「出生无边门经」所致。
除此之外,《普贤菩萨行愿赞》后也加上《八大菩萨赞》,并说此八大菩萨是出于《曼荼罗经》之经末。同时亦在此赞后添加陀罗尼:
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曰:「襄么悉底哩也(四合),地尾(二合)迦(引)南(二),怛佗(引),孽哆南(二),唵(引二)阿(引)戌缚啰尾拟尔娑缚(二引合)诃(引四)。」
不仅如此,并且又在其后提出一个建议,劝勉行者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赞》后,加诵陀罗尼。 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后,即诵此真言缓诵一遍,普贤行愿悉皆圆满,三摩地入速,得三昧现前,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获坚固法速疾成就。
从以上种种引述,可见不空三藏所译所持的华严法门已被有密教化。不空三藏以修普贤行愿作为其修持密教瑜伽的预备法门。不仅如此,还劝勉及教导弟子们等修普贤行愿。他在其所著《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中说:「此菩萨说三密门普贤行愿,一切诸佛若不修三密门,不行普贤行,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其弟子道颐亦可能受之影响,在其著作《显密成佛心集》卷上云:「应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密教真言,则华严五教之理全备,密法修持功德悉圆矣」。 在在显明不空三藏所弘扬的华严普贤行愿法门己被纳入密教的瑜伽修持中
伍、结论
如上所述,不空三藏一生中,不论是在译经上,或弘法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也颇获帝王、百官士民的厚待。不空三藏自幼来华,兼能够通晓各国语文及中国文化,此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译经师所少有。
又从其译着中,可明显地看出,不空三藏虽是密教大师,但他所专研的密教是结合显密部份。其译着、观门及仪轨中涉及华严思想的,有《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昆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普贤菩萨行愿赞》等。从其译着、修持,可知他以华严思想配合其密教瑜伽的修持,如以普贤行愿为因,四十二字义门为观,诸佛尽虚空遍法界为境,以普济无量无边众生为愿,再以三密加持身心,证入毘卢遮那智身,于诸法中得无障碍。
中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密教大师前后译出不少重要的密教经典。这对其后密教在中国、日本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些密教大师所译出的密教经典,也可以看出大乘佛教被密教化的痕迹吧!
附表二:
四十二字母所编成的圆明字轮,每观一字,现一佛世界,并融摄其它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如是观四十二字各俱摄其它四十一字;观各字玄义互相融摄,由此互相融摄而观入《华严经》中重重无碍的华藏诸佛世界。(信息来源:佛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