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佛学研究网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总目录】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2012年11月7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五十六讲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渊楼多媒体教室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西北大学唐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芳民教授主讲。论坛的题目为《长安佛寺及其文学记忆》。由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并评议,一百多名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吴言生教授介绍主讲人李芳民教授
李芳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着重于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融汇的研究,著有对唐代佛寺与文学创作关系研究的《唐五代佛寺辑考》一书。本次讲座李芳民教授通过介绍唐长安城佛寺的格局与历史渊源,以文学研究的视角给同学们还原了一个充满生机、韵味的唐古长安城佛寺全貌。李芳民教授本次的讲演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唐长安城的都市空间结构、唐长安佛寺考原、长安佛寺与唐代文人生活及长安佛寺历史的文学印迹。

座无虚席
讲座之初,李芳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唐代长安城的大致结构。李教授讲唐长安城是以隋大兴城为基础略加扩建而成的,其空间结构与隋大兴城大致相似,主要由宫城禁苑、皇城及外郭城组成。禁苑为皇家射猎娱乐之所。皇城为百司廨署等办公之地。外郭城主要为居民生活区,由109坊及东市、西市构成。以朱雀大街为界,分街东与街西两部分。白居易曾赞外郭城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李芳民教授精彩讲座
在同学们对唐长安城基本结构大致了解之后,李芳民教授又重点介绍了佛寺在长安城中的分布与特点。李芳民教授讲唐长安佛寺主要分布于外郭城坊里,此外皇宫禁苑与城门外交通要道处也有少数分布。唐长安城佛寺分布具有着这样一些特点,即佛寺主要集中于都城的外郭城坊、坊里佛寺分布不均衡、在整体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李教授认为长安坊里佛寺的这种布局特点,实与唐长安城地理因素及坊里空间的人文因素相关。对于唐长安城内佛教寺院的来源问题,李教授认为其来源主要由隋代遗留佛寺的被动改建与唐代皇室贵族的主动新建佛寺两部分构成。

聚精会神
李教授指出在唐长安城这样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的熏染之下,处在社会思想最活跃阶层的文士们难免会受其影响,所以长安佛寺与唐代文人的生活就产生了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安文人的社会生活中,寺院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寄宿习业、雅集清话、赋诗交流、广传才望的圣地。文人墨客常居之所,风雅之事自是不缺,石瓮寺中有杨稹遇红裳佳人缠绵悱恻浪漫离奇,慈恩塔上有杜甫、岑参、高适等著名诗人登塔吟诗豪气盈天,青龙寺中有王维、王缙、王昌龄等人雅集唱和风雅悠长。文人们在佛寺中的种种轶事不仅为后人留下众多美谈,其乘兴而作的诗歌赋曲更让人为之倾倒,众多诗人在佛寺中留下无数佳作,这里首推诗圣杜甫之作,一句“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把皇城的宏伟气势与佛寺的庄严法相跃然纸上,诗人胸中的磅礴气度让人不能不为之心弛神往。文人雅士的妙笔佳作在为我们留下精神财富的同时又为长安佛寺庄严肃穆的意境中添了一份儒雅、一丝灵气。

精彩答问
李教授讲长安城佛寺不仅以其优美的环境让众多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其厚重的悠久历史与渊源更是让人回味,许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些佛寺之中,佛寺在作为文化符号的同时也承担了记录历史的功能。不同于正史的古板谨慎、谨词慎言,经过文学演绎的历史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记录在《卢氏小说》《纂异记》《唐摭言》等文学作品中的佛寺轶事不仅弥补了正史的空缺,同时也给我们还原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画面。这里有西明寺隋徐德言破镜重圆、夫妻团聚的凄美恋情;又有奉慈寺虢国夫人建造府邸极尽奢华、穷奢极欲的骄奢淫佚;更有保寿寺高力士设斋击杵、权势滔天的丑恶嘴脸等;佛寺中这诸多历史在让人回味之余更感慨隋唐上层社会政治、人事的沧桑之变。

著名唐代文学、文化研究家李芳民教授
吴言生教授对李芳民教授的讲演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认为李教授图文并茂、严谨详实的讲演让同学们“入宝山阿而不空手归”,得益匪浅。吴言生教授指出同学们在佛都长安度过美好的学生时代,更应当珍视西安,因为西安有六宗祖庭,深厚的历史底蕴让西安无愧于佛都之名。随后吴言生教授吟诵王维《过香积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韩愈《山石》诸诗,与大家一起重温了长安佛寺在文学中的美好记忆。

主讲人李芳民教授,主办人吴言生教授
讲座临近结束时,同学们积极向李教授提问,李教授都给予耐心细致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常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