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佛学研究网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总目录】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2012年11月29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五十七讲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渊楼一层多媒体A教室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文学院董群教授主讲。论坛的题目为《文字般若悟禅机》。由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并评议,一百多名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吴言生教授介绍主讲人董群教授
董群教授研究主要集中于佛教哲学、宗教伦理、中国哲学等方面,近年来更关注于对禅宗思想、伦理的研究,论著丰富,如《祖师禅》、《禅宗伦理》、《慧能与中国文化》等。董群教授这次的讲演主要以文字般若为手段,以“不立文字”、“不可言说”的禅为对象,用佛教因明学表诠遮诠的方法从正反两种视角来引导同学们通过文字般若感悟禅机。

董群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之初,董群教授首先阐释了本次论坛的题目,董教授讲“般若”二字是梵文智慧之音译,意为如实遍知一切存在之智慧,而文字般若是佛教五种般若之一。在这里文字般若作为一种名相所要传达的意思是指文字能够诠释般若之法,般若亦能透过文字得以传达,文字与般若无碍。对于“悟禅机”二字则指的是修行人于般若智慧中融会通达、圆满无碍,亦同于禅宗所说之“明心见性”。如此,禅宗之所谓悟禅机、所谓开悟即指修行人达到般若智慧,而文字般若又返归于般若,也就是说在理论上禅的境界是能够通过文字语言来体现的,只是略有瑕疵而已。这里所讲的禅境是中国禅宗的说法,禅宗对于语言文字的态度,正好体现了文字般若与禅机的关系。禅宗一方面标榜“不立文字”即不依言语、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另一方面,禅宗却写公案、着语录、对机锋、尽棒喝,对文字的拿捏无有宗派能出禅宗左右。对于这种现象,六祖早有解释,六祖否定片面执着不立文字与大立文字,而是在不立文字和大立文字之间寻求不偏不离的“中道”法门。董教授认为这种情况就应叫做“不离文字”,即虽不能离于文字,但需要高于文字、超于文字、脱俗于文字,基于此种思想才有了禅宗大德口中“一口喝尽西江水”、“狗子有无佛性”等看似不着边际、匪夷所思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
在对同学们解释完本次论坛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董教授接着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即佛教所谓之表诠与遮诠入手,利用正反两种方向引导同学们从文字般若的层面进一步解理禅宗的所谓禅境。董教授讲表诠与遮诠是解理禅的二种方式,目的相同,角度不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表诠与遮诠对禅的解释是无穷的,即在用表诠的方式解释禅是什么时可以列十条,也可以列二十条、三十条、一百条,遮诠也是类似,所以本次的讲演表诠与遮诠的解说主要集中于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问题与表达上。

听众提问
在表诠“什么是禅?”的问题上,董教授列了十点,即印度禅之本来意义、印度禅和中国禅、禅是真谛、禅是善的展现、禅是美的体现、禅是方向、禅是方法或道路、禅是平常心、禅是创新、禅是生活等。在遮诠“禅不是什么?”的问题上,董教授列了如下几条,即禅不专指打坐、禅不是斗机锋,谈玄说妙、禅不是盲目模仿、禅不等于棒喝、禅不是游戏人生、禅不是没有立场、禅不是宿命等等。在对这十几条表诠与遮诠的解释中,董教授运用各种文字形式来向同学们传达了究竟什么是禅、什么不是禅,如“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等解释源于佛经,传递的是禅古板严谨、准确平实的特性;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翠竹摇风,寒松锁月”、“独松巖畔秀,猿向下山啼”等解释则源于诗句,传递的是禅新奇瑰美、灵动圆润的特性;再如“擎钵之喻”“贼父教儿”“磨砖作镜”等源于佛教寓言,传递的是禅超于世俗,却又不离世间的特性。经过这些诠释,董教授真正用文字般若的形式让同学们全方位地体会到了“禅”的意境。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主办人吴言生教授,第五十七讲主讲人董群教授
吴言生教授对董群教授的讲演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认为董教授从表诠遮诠正反两个方式将对禅的解理与感悟准确地通过文字般若传递给了大家。另外,吴教授认为对于禅的理解还应注意三点:首先,禅不可说。佛教中把语言文字看为有为法、是生灭的,是污染的。如果借语言文字来传达禅意则必然“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其次,禅不妨说。虽然禅不可以说,但芸芸众生根性不足,不说不足以启化佛智,所以禅宗才语录满纸公案不缺。吴教授笑言自己也只能是借助于文字才能弘传佛法,造福众生,否则根本无从谈起。再次,禅如何说。禅不可以说,又不能不说,那么重点就在于说的方式与技巧的把握,禅宗是把这种技艺运用到了极致,讲公案、咏颂古、听禅语巧为“不可说而说”之说。关于如何达到对禅的真正感悟,吴教授对同学们说,禅虽可以用文字用语来表达,但也碍于语言所障有“言不尽意”之感,不能完全体现禅的精神,所以对于禅的理解要用超越语言、超越文字、超越世俗的心去理解、去感悟、去把握。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董教授提问,董教授都给予耐心细致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常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