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2013年6月26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六十二讲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渊楼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杂志社主任田悦阳先生主讲。讲的题目为《宗教的和谐与礼仪》。由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并评议,我校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田悦阳先生从事宗教研究工作多年,经历丰富,对不同宗教的文化、习俗、特点都有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长期对不同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让田悦阳先生对涉及宗教交流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看法。本次讲演田悦阳先生主要通过介绍各种宗教礼仪与禁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达到对不同宗教的理解与宽容,以至于宗教与社会的双重和谐。

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杂志社主任田悦阳先生在讲座中
田悦阳先生说,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形式,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类组织的神秘性、神圣性与排他性,对于宗教的信众来说,维护自己信奉宗教的神圣性是无条件的,任何不符合自身宗教规范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自身宗教的亵渎,所以掌握一定宗教的礼仪与禁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与宗教界人士交流的基本条件。如果不懂这些宗教禁忌与礼仪,那么在交流上就会产生问题,引发矛盾。如穆斯林信徒的食物禁忌,就常常被人忽视,而引发冲突,这与新时期的和谐主题是不相符的。所以对一些基本的宗教礼仪、禁忌、文化加以认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条件之一。
随后,田悦阳先生逐一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五大宗教的基本的礼仪、禁忌等相关知识,依次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田悦阳先生说,佛教是中国第一大宗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戒律弛废的问题,一些僧人羡慕韩国、日本僧人那种入庙为僧,出庙为民的生活。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了疏于戒律的情况,引起了国内信教群众的不满,因此,我们应重新提倡“以戒为师”的传统,还佛教以本来面目。汉地佛教的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与行为上,如素食、禁烟、忌酒等。所以与出家人打交道就要特别注意此类情况,尽量尊重僧人的宗教规范。在生活习惯之外,在称呼上也要注意,如避免直接称某某和尚、尼姑,以称作某某法师为上。

吴言生教授对田悦阳主任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精彩的点评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分为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当今道教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才问题,由于人才相对匮乏、弘法手段单一,民众经常将道教与路边算命、求卜问卦混为一谈,中国道教协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培养人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也吸收了佛教的一部分戒律与礼仪,但仍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如与道士打招呼就需用“拱手”礼,而非佛教的“合十”礼;见了道士不要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再如进香等礼仪也与佛教不同,都需要特别注意。
伊斯兰教在我国具有大量的信众,主要为各地的少数民族,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的问题很多,所以对于伊斯兰教信众的禁忌与礼仪,我们更要加以重视与理解。我国伊斯兰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解经问题,即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将《古兰经》正确地解释给广大信教群众。伊斯兰教在饮食、服装、卫生、婚姻、丧葬、商业等方面有许多禁忌,但一般饮食禁忌是最为突出的禁忌。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的禁忌限于如下四种东西: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和“以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除了在肉食方面提出了禁忌要求之外,还要求教徒禁止饮酒、赌博、求签等等。

主讲人田悦阳先生、主持人吴言生教授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是基督宗教的二大派系,在禁忌方面也有所不同。天主教主要主张独身禁忌、神职从商禁忌、离婚禁忌、堕胎禁忌、主日禁忌、斋期禁忌、教堂内禁忌。与天主教相比,基督新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约束规范信徒生活的清规戒律,“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
最后,田悦阳先生指出,遇到需要遵守宗教礼仪禁忌时,人们应当对合理的礼仪要求,采取“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作法。当然,这种“随俗”、“随主”有一定的界限和分寸,这种界限和分寸就是“平等友好、互相尊重”这八个字。

部分硕博士研究生与主讲人合影
吴言生教授对田悦阳主任的讲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吴教授说与宗教人士交往,要始终心存尊敬之心,这样才能处理好互相的关系。如在佛教寺院,就需要谨言慎行,切勿干扰出家人修行,正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与其他宗教的信众交往也是相同的,要尊敬对方、和谐相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趋向和谐,宗教界之间也在努力消除隔阂,走向理解与和谐。对于不同的宗教,只有尊敬它,才能对话;只有理解它,才能和谐。而这种尊敬与理解是建立在心灵的平静与和谐之上的。内心安静,世界就会安静;内心和谐,世界就会和谐;宗教和谐之道也是人生和谐之道、社会和谐之道、生命和谐之道。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常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