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过关于母亲的经典或故事;从小到大,很多人也一直在母亲的教导与唠叨下成长。回想起来,有的让人感怀,有的让人感动。这些情节,这些细节,总能迅速直接抵达心灵的最深处,让人为之一动,让人产生共鸣。
这“一动”,仅仅是感动吗?这共鸣,仅仅是感怀吗?不,不仅仅是这样的。我想,在“感动”与“感怀”的最深处,还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萌动,那就是:孝心。因为,孝心是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存于任何人的心中,世代传承,亘古不坏。
“孝”在全世界所有文化中都是居于重要地位的,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可以说是所有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即使是外来文化传到中国,也依然要顺应这种文化传统,如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的变化,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以至于在我们中国,还产生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这样的伪经。
虽是伪经,但所描述的母爱却是真的,经中连述有“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愍恩”等多种恩情。这其中的任何一恩都是孩子倾尽毕生之力而无法回报的。为此,赵朴初先生在92岁高龄时还做了《报母恩》,一开始就说:“百善无如孝为先,孝为根本性中天。试看世上儿孙福,都是家中孝友传。”随后也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一样,说母亲在怀孩子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等等十个月期间所受的苦。
但是,母亲似乎把这些都忘了,尤其长大以后外出,她常说:“你自己在外面好好的就行了。”想必好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这种爱,我们常会形容其“伟大”,形容其“如天”。那么,“伟大”到什么程度呢?怎样才是“如天”呢?我想,如果把母亲当作佛一样看,也就知道母爱有多伟大了。
有一篇文章《母爱如佛》,想必有人都看过,说是一位青年,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沉迷于求神拜佛,对自己的母亲不理不睬。一天,山上来了一位高僧,他便去求其点化。高僧说:“吃晚饭你先回吧,回家的路上,谁为你赤脚开门,谁就是你的佛。”一连敲开很多门,没人赤脚为他开门,但是当他沮丧的回到家时,他的母亲却连鞋也来不及穿就为他开门了。
很多人谈感受,说一看到这里,就热泪盈眶。为什么?因为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其实,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佛心,永远的付出,永远的忍辱,永远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而不求一切回报。
佛陀不就是这样吗?佛经中在谈到和众生之间关系的时候,也用譬喻,这一譬喻就是“母子关系”,就是用“母子关系”来比喻“佛与众生的关系”,在《楞严经》中,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反过来,十方的母亲,怜念自己的孩子,也就像佛忆念众生一样。为什么忆念呢?就是因为想到孩子曾经受过一些苦,现在可能也还在受苦,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少受些苦,多些平安。这种挂念的心是一辈子的,也难怪在生活中常会听人说,“生个孩子,就把她栓住了”。这里的她,就是“母亲”,就是“我们的妈妈”,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孩子,他们的心被“拴”住了,她们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观念,而甘愿为我们这些孩子,放下自己的一切。她们,甚至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生命,倾其全部的心血,只为孩子,能生活的更好,工作的更好,成长的更好。
在佛教文化中,有“供养”一词,就是指以最好的东西供养佛菩萨。今天,是母亲节。母亲如佛,我们何不拿出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最胜妙的语言、最虔敬的行为、最真诚的恭敬心,尤其是最应该有的孝顺之言、孝顺之行与孝顺之心来供养自己的母亲呢?(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