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7]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4]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3]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8]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戒的精神与意义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3665   时间:2015-7-1   录入:yangsihan

     

    2015年7月1日 佛学研究网

      三千多年前,世尊欲涅槃时,阿难尊者问:“世尊!您灭度之后,末世众生当以何为师?”佛陀恳切的告诉世人:“以戒为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在临将圆寂之际,也告诉我们唯有将戒律持守好,出家众这一领大衣,才能够永久保守,可见“戒”的重要性。在佛教中,不管是在家众、还是出家众,都有其应当发心持守的戒律,如在家五戒、八关斋戒与出家沙弥戒、比丘戒等等。

      一般人往往认为戒律是一种约束,认为持戒之后,做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何必自讨苦吃。其实戒律是在去除我们的习气和执著,透过戒律的持守,能够“防非止恶”,让我们无犯恶行。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造作了恶业,自然将来就要受到恶报。如杀生,将来必得短命多病之报;偷盗,则终受贫穷下贱之报。由于每一条戒所遮止的内容不同,只要能持一条戒,就能解脱一项毁犯该戒所带来的恶果,所以戒又称为“别解脱”。所以,持戒能够帮助我们解脱造恶所要承受的恶报,如果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持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正因为众生有毁犯的习气,所以持戒才会觉得不自在,就像是国家的法律,对行事正当的人来说,并不会觉得是约束,反而是一种保障;而对小偷而言,便觉得碍手碍脚。透过持守戒律,戒除毁犯的习气,最后必能得解脱自在。

      此外,戒律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佛法中的究竟之理,是菩提、涅槃。菩提心、涅槃性是指定慧等持的这念心,修道学人莫不以修定、修慧以契入这念妙明真心为究竟。而要修定、修慧,又必须以持戒清净为前提,所谓“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持戒清净,所得到的禅定才是正定,在定中启发本具的智慧,照破心中的无明烦恼,最后就能契入这念妙明真心。所以《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由此可知,持戒实为入道之基石。

      在佛法中,不论是大乘、小乘,以及禅、净、密、律各宗,都是以持戒为根本。在小乘来说,注重的是持身不犯。大乘佛法则更进一步,由戒相回归到戒体,所谓“戒体”,就是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大乘佛法直接在起心动念处修,要我们这念心不起恶念、不住两边,时时觉察、觉照,这才是最微细、最高的持戒。因为身、口的造作都是从心而起,心若能够不犯戒,身、口一定无犯。要知道戒律就是要帮助我们安住实相,这也是戒律的精神所在。若能对大小乘戒律的不同处有所了解,通达戒律的开遮持犯,就不会因为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

      世尊曾经比喻戒法就像是渡海浮囊一般,我们要度过烦恼的大海,必须藉浮囊之力。犯戒之人,就像是浮囊破了洞,一定是沉沦于烦恼业障海中。所以,唯有持戒清净,才能够安稳的到达涅槃的彼岸。《遗教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戒法,要“如闇遇明、贫人得宝”这样的珍重。老实持戒,不啻现前三业即得清净,亦能感得未来殊胜庄严的果报。(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戒与礼的冲突与融合[245]

  • 在路上,别忘了“旅行的意义”[399]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847]

  • 愚者用嘴痴者用脑,智者善于管理情绪[1144]

  • 因明学在佛教教育及社会学科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1281]

  •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总结的十二法则[1001]

  •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1054]

  •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1306]

  • 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1065]

  • 9个好习惯,助你走出精神内耗![1292]

  • 净慧长老:精神能源的保护与开发[1503]

  •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的意义在哪里?[1555]

  • 别在意他人,别委屈自己[1285]

  • 伤口总要愈合,生活总要继续[1284]

  • 禅者的精神风貌[1548]

  •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1557]

  •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1333]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352]

  •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2069]

  •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25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200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