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08]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04]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4]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69]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1]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2]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6]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0]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2]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47]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1茶道禅道 >> [专题]c1茶道禅道 >> 正文


    茶道中的佛仪
     
    [ 作者: 华岩文教   来自:网易佛学   已阅:4197   时间:2016-4-11   录入:wangwencui


    2016年4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有人曾提出,世间的茶艺重术,佛教的禅茶重德,只有日本的茶道才是“德术并重”,其实不然,佛教的禅茶一味更是体现在佛教独特的茶艺中。

        社会上茶艺表演有十八道程序:一、活火烹泉。二、孟臣沐霖。三、乌龙入宫。四、玉泉滋润。五、悬壶高冲。六、春风拂面。七、重洗仙颜。八、若琛复洁。九、游山玩水。十、关公巡城。十一、韩信点兵。十二、敬奉香茗。十三、持杯观色。十四、喜闻幽香。十五、初晶香茗。十六、敬杯候牢。十七、初晶甘露。十八、香韵犹存。无独有偶,与之相应的佛教禅茶茶艺亦有十八道程序。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以下禅茶茶艺,聊作供养: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地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作“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候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 轮常转。

        “法 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 轮,侨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 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投茶人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着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慧,具此智慧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师:“学人初人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度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化有情——普度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度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人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风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晶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干杯茶映干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 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信息来源:网易佛学)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茶道中的四谛:和、怡、静、真[3185]

  • 茶道:了解日本的一种便捷方式[5723]

  • 茶道中悟禅[3336]

  • 茶道唯情 禅道唯心[9443]

  • 茶道亦悟道 人道亦心道[3825]

  • 茶道人生 禅悟静清[3658]

  • 珠光的茶道[3558]

  • 禅借茶道显 茶倚禅生香 [仁炟法师][3807]

  • 禅借茶道显 茶倚禅生香[4276]

  • 禅堂中的茶道[3996]

  • 大道无痕茶道自然[3714]

  • 茶道易抒  人道难语[4522]

  • 林清玄谈茶道[4513]

  • 揭示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禅语[5230]

  • 道家理念中的茶道“悟我”境界[4605]

  • 水流常急境常静——浅论日本茶道中的禅宗思惟[5431]

  • 儒家中庸精神寓于中国茶道之中[5514]

  • 禅宗茶道:茶神出释门[5551]

  • 中国茶道:佛 [慧仁][5997]

  • 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579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