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7]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4]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3]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8]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自古诗情半个禅——禅师与禅诗
     
    [ 作者: 佚名   来自:中国佛教禅宗网   已阅:4399   时间:2016-5-6   录入:yangsihan

     

                                      2016年5月6日 佛学研究网

      禅诗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土后,不但僧人作禅诗,许多崇佛的人,包括许多著名诗人也作禅诗。据粗略统计,有三万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又云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后为佛教所吸收发展,成为“思维修”,是修证觉性的方法,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六波罗蜜中的禅定。禅是中国佛教基本精神,是心灵主体的超越解脱,是物我合一的方法与境界,与诗的本质是相汇通的。诗言志,诗缘情,诗是心境的外化,诗是情志的咏叹与抒发,诗是韵律化的语言。诗与禅能互相融通,主要因其有相似的某些特质。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认为: “诗和禅在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等各方面有着极微妙的联系,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即“价值取向之非功利性”、 “思维方式之非分析性”、 “语言表达之非逻辑性”及“情感特征表现主观心性”等。孙昌武《诗与禅》认为: “禅宗的发展,正越来越剥落宗教观念而肯定个人的主观心性,越来越否定修持工夫而肯定现实生活。而心性的抒发、生活的表现正是诗的任务。这样诗与禅就相沟通了。”袁行霈《诗与禅》指出: “诗和禅都需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视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使它们有互相沟通的可能。”
      
      以禅入诗,是诗家禅悟之所得。是以使读而有悟者,往往见其精神而不见其语言。到得此时,诗在何处?得鱼忘筌。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答俊书记学诗》)禅,虽然超越了语言,但当禅在人头脑中形成之后必要表达,除以“然照”、 “神态”、 “肢体”等有限方法外,则必以精炼之语言表达,而语言中最精炼者莫过于诗。无论有意无意,诗句形式成为禅唱之不二法门。再加上诗之象征性有助示禅,多为禅师所引用。
      
      禅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包括一般的佛理诗和中国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和倾古诗等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辩证思维。这是早期禅诗的主要特点。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土,首先接受它的是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这时的佛教思想往往与中国的老庄思想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尤其魏晋以来,谈玄之风盛行,僧徒与文人相互唱和,他们在诗中谈玄说佛,一时成为风气。如张翼、康僧渊、支遁、慧远、陶渊明、谢灵运诸人,他们所写的禅诗其内容或直接宣扬佛法,或谈玄喻佛,禅味玄空,与唐以后的禅诗比较,可谓禅诗之滥觞。隋唐时候,禅诗的内容大大地丰富起来。禅宗讲究“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主张佛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谓“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禅宗六祖惠能语)南宗禅更把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恶法善法、天堂地狱等宇宙万物、人间善恶,都归结到无限广大的自性清净心之中。这样,诗中寓禅的内容就更为广泛普遍。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禅师语录》卷下)是也。诗僧写的禅诗,诗中寓禅更是普遍现象。唐代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道潜、惠洪,元代的明本,明代的梵琦、德清,清代的律然、今种、诸人,他们把诗当作参禅悟道的手段。行、住、坐、卧,于物于事于人,无不以诗出之。正如齐己在《寄郑谷郎中》一诗中所云: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云门禅师有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诗人从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而只有达到物我两忘(“若无闲事在心头”),进而物我同一境界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美在其中。因为诗人看来,风花雪月就是他们自己,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贯注到大自然中去,于是风花雪月也就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成了他们自我的化身。这就是诗中寓禅的魅力,也就是禅味的魅力。甚至禅者自悟或高僧启悟僧徒,亦用诗的形式表达。如唐代神秀、惠能二人,为了回答禅宗五祖弘忍关于学佛参禅的心得体会,而分别写一偈,即是此类诗最典型的代表。还有唐朝某女尼的悟道诗以及宋代止翁的《示徒》诗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偈诗。宋代蕲州五祖法演禅师曾以两句艳诗开悟即将离任归蜀的某提刑官曰:“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官诺诺,并未开悟。而在一旁侍奉的克勤禅师听后颇有所悟,便写一偈呈上: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法演禅师和克勤禅师在诗里都提到了“声”,对一般人来说, “认得声”已属不易,至于连声都不要,却能心照不宣,则是达到了“拈花微笑”的地步。所以,法演非常赏识克勤的这首偈诗,高兴地说: “我侍者参得禅也。”禅师(包括居士)参禅,也有用诗作答的,凡此种种,皆禅诗禅味之属。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修行悟道的诗,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寒山、拾得、皎然,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道潜、惠洪,元代的明本,明代的梵琦、德清,清代的律然、今种诸人,他们把诗当作参禅悟道的手段。行、住、坐、卧,于物于事于人,无不以诗出之。正如齐己在《寄郑谷郎中》一诗中所云: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
      
      禅在生活中,禅在身边,禅在当下。对于现代人而言,读点儿禅诗,并由此而窥觑到禅的关照,禅的明净,禅的超脱,禅的穿透。有益于放松疲惫的身心,提高生活的质量。(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诗话劳作: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553]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563]

  • 禅师名号为什么也流行“四字”?[1162]

  • 明代著名禅师述略[1540]

  • 一首禅诗一种感悟,在禅诗中寻找平静的力量[1115]

  • 随缘自在:悟透人生的十首经典禅诗[1343]

  • 读懂苏轼这7首禅诗,世间万事,不过如此![1817]

  • 值得品悟一生的禅诗三十首,读完神清气爽,建议收藏![2379]

  • 禅诗:退步原来是向前[3689]

  • 禅师们的胆量[1995]

  • 20首小禅诗,唯美而经典![2701]

  • 说说佛教经典里关于“牛”的公案和禅诗[3071]

  • 禅诗二首赏析[2298]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770]

  • 刘禹锡的诗与禅[3915]

  • 《楞严经》博大精深,六位禅师因其开悟![3095]

  • 行脚只是徒步旅行?佛门“踏破铁鞋”的修行方式了解一下[2603]

  • 禅意画意:王维与禅诗[2728]

  • 禅诗:无言的心理咨询师[2611]

  • 历代最精彩的30首禅诗佛偈,值得一读再读![726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