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1]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3]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3]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1]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0]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2]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参禅与观心 [虚云法师]
     
    [ 作者: 虚云法师   来自:中国民族报   已阅:2727   时间:2016-9-5   录入:yangsihan

     

                                      2016年9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

      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与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

      “谁”字下的答案,就是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别再愚痴了!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事,我们拿来起烦恼干什么?[663]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792]

  • 反省自己,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784]

  • 观心无常,不再迷茫彷徨[917]

  • 观心的下手功夫[1367]

  • 从白居易的诗里看“禅”的意境,字字珠玑,惊艳千年![1914]

  • 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1448]

  •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2738]

  • 不拿佛法做人情的老和尚[2380]

  •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2016]

  • 找到与自己相应的参禅法门[1951]

  •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2430]

  • 不用算命,你也能知道自己会感召来什么?[2052]

  • 念佛与参禅[2279]

  • 参禅的法门[2287]

  •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2460]

  • 参禅与念佛,哪个更好?[3999]

  • 虚云老和尚:一切事处勿被境转,是非动静都好参禅[2166]

  • 慧律法师:如何理解四念处[2068]

  • 虚云老和尚:谈“禅净四料简”[289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