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7]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4]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9]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3]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博鳌论坛宗教领袖对话:行愿大千 心手相连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作者: 佚名   来自:佛教在线   已阅:3973   时间:2018-4-12   录入:yangsihan

     

    2018年4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讯 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海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海南省佛教协会承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4月11日下午在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这是继2015至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之后,博鳌亚洲论坛第四次迎来宗教分论坛的举行。博鳌宗教论坛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亚洲,中国与世界的“心”纽带。本次论坛主题为:行愿大千,心手相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法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桐柏宫主持张高澄道长,圣公会环南教会前主席、新加坡圣公会荣休主教周贤正,分别代表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宗教领袖展开对话。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田薇主持论坛。

        印顺法师首先对这次宗教论坛的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表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昨天的博鳌演讲中,提出如何解决当今复杂变化世界的“时代之问”,给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并将永续改革开放道路,促进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的交融发展,加快开放力度作为主要动力。他还强调“博鳌方案”对此做出的贡献。因此,今年博鳌宗教分论坛将主题定为“行愿大千,心手相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印顺法师说,“行愿”之说见于多部佛经,行是实践的精神,愿是崇高的理想,合意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所以强调愿行合一与知行合一,亦即有理想且有行动去努力实现。“大千”则是大千世界的略称。行愿大千指大乘菩萨行者以无我利他的菩提心,心手相连,拔苦予乐,普度众生。

        简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我们宗教界在大千世界的所行之愿,是发心之处,是心之所归。昨天,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了全面透彻的说明。他说,“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变得更加具象而实在。

        印顺法师强调,四年来,博鳌宗教论坛为我们行此大愿打下了基础,巧合的是,四届宗教论坛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发愿行愿的:2015年的主题是“中道圆融:凝聚善愿的力量”,强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善愿善行,它的构建需要中道圆融的原则。2016年的主题是“心平天下平——同愿同行亚太梦”,强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和平之愿。巧合的是,自此以后,南海形势趋于稳定。2017年的主题是“法乳同源,和合共生——汇聚佛教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强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之愿。今年的主题是“行愿大千,心手相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一统前题。

        这就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促进世界更和平一样,博鳌宗教论坛也通过四年一轮的努力,发愿行愿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此愿可信可行。

        四年来,来自世界各地、各宗教领袖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以期凝聚共识、消弭分歧、寻求最大公约数,共谋民众福祉,增进了各宗教、教派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取得了众多共识,达成了一系列合作。让人高兴的是,我们发现,中国宗教界人士这几年作为宗教使者,行走在“一带一路”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主持人田薇幽默地将往届宗教论坛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成果比作“1.0版本”,并询问具有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张高澄道长,是否还有2.0版、3.0版。

        张高澄道长表示,谈到命运共同体1.0版和2.0版的问题,我们人类考虑的无非两件事情,一是怎样把物质世界开发得更加适合我们的内心,二是怎样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宁静有道,更加符合自然之法则。这两个方面道教历来都是比较积极主动的,我们提倡内修,提倡对物化的生活和物质需求保持知足的状态。人类的所有问题都跟“不知足”有关,跟欲望超过了物质世界的承载能力有关。

        这次博鳌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到了全球变暖的议题。全球变暖在我们道教看来,其实就是大家对于“俭”不是很重视,如果大家生活俭朴、知足,我们的地球就不会变暖。

        《道德经》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哲人太上老君很早就提出,保护天地,“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对于世界文明而言亦然。要守“俭”,内心宁静、清净无为的修炼方法很有效,这方面我们道教有很多经验。

        对于“1.0、2.0版本”的探讨,周贤正主教表示,十多年前,我参加过瑞士的达沃斯论坛关于宗教的分论坛,我想谦卑地说,恐怕我们1.0版本还达不到。我们亚洲除了在经济、文化方面要对世界人类作出贡献外,宗教这个领域也一定要提升。这个提升不是说要去创造新的神学经典,而是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提升亚洲的宗教文化,彼此加强学习交流,奉献普世价值,在不同的领域发挥我们的长处。

        今天亚洲各国代表中,我来自东南亚,我经常看到许多灾难,看到难民的孩子死在海滩上,父母欲哭无泪。我觉得这个时候,宗教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的信仰喜好,而是一种责任。

        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从历史中一路走来

        谈到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印顺法师说,佛教如果不能引领这个时代,适应这个时代,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事。所有的宗教都需要顺应因缘,顺应当时的环境和个体来解决具体问题。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顺应因缘变化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来完善我们的体系,增强我们的社会能力,希望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能够有光明的前景,不管信还是不信,我们总希望在无情世界里面找到一点温度,也希望在纷纭复杂的世间找到一份安定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清晰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田薇进一步将话题引向了科学与宗教的关联。张高澄道长表示,道教对科学有很深刻的理解,许多科学物理的重大发现,都证明了在我们所见的东西背后蕴含着种种严格的自然法则。《道德经》里早就提到过这个事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觉得《道德经》关于量子力学的描述特别清晰,它有句话,叫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意思是天道是恍惚的,你要认识他不可能像数学一样,但是恍惚不是恍惚得死去活来,而是里面有真有像,有妙意在里面。而量子力学里有一个测不准的原理,意思就是量子到了非常微小的时候,物质的存在、量子的存在是不精准的。

        谈到这方面,我想科学跟宗教其实有很多地方可以良性互动,宗教人士的眼光夹杂着一些科学思想,科学家也应该有一些宗教的辩证思维,宗教人士可以有科学的思想,科学家也可以有宗教的情怀,这样或许我们宗教可以开发出一个新的2.0版本。

        畅谈宗教的包容性

        主持人问及宗教、文化、文明之间的包容性问题时,周贤正主教表示,包容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一种包容是我不得不接受大家,还有一种包容是圣经里谈的,包容并不是你喜欢不喜欢,上帝造人就是意,这个意的观念很特殊,圣经里面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大家都要包容,包容是一种责任。

        张高澄道长说,我们南宗有一个特点,南宗修炼,内心达到和谐之后就是一个非常包容的人了。南宗祖师中,有一个紫阳真人,他是最早提出来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假如我在西方碰到一个外国人跟我传教,他第一个动作指着天上,神是唯一的,这个很对,跟我们道教的无所不在一模一样。其实不同宗教的人是很容易走到一起去的,不管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等宗教,大家有时候碰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都是生活当中的一些小问题,我用我的方法解决,假如我的宗教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也可以借鉴他山之石。

        对于宗教的包容性,印顺法师表示,佛教是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他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攀登到科学顶峰,总会发现佛学大师在那里点头微笑。

        所有佛教经典都是针对我们芸芸众生投放的慈悲与光辉,就像所有宗教的经典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给我们带来一份安定的力量一样。我们一只手不可能代替另一只手,一个宗教也不可能代替另外一个宗教,我们可以手挽手,纠正生活的谬误,向社会投放出慈悲跟爱的光辉。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于下午17时结束,三位宗教领袖用他们的智慧与信仰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各宗教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祈愿行愿,为推动中国宗教进一步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探索和努力。(信息来源:佛教在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丰子恺: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509]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1049]

  • 儒佛道三教关系视域下的东方哲学与宗教[3168]

  • 《金刚经》无所住心的修持方法[3934]

  • 佛魔对话,敲醒无数学佛人![3501]

  • 两个和尚在被窝里的对话[2341]

  • 宗教让环境大变样:基督教让城市兴起,佛教让绿树成荫[3270]

  • 两个和尚的对话,充满哲理[3078]

  • 文化遗产法视野下的宗教文物保护[4899]

  • 盘点:2018年中国宗教十大新闻[6204]

  • 着力提高新时代宗教工作水平 [王作安][5359]

  • 宗教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系 [卓新平][3481]

  •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观[4606]

  • “宗教中国化”的义理[3515]

  • 当大儒遇到高僧——一场儒佛大家关于“如何立心立命”的对话[5641]

  • 重提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兼论传承发展中国佛教文化的两个向度[4012]

  • 帝国、商业与宗教:佛教与全球化的历史与展望[10013]

  • “宗教”概念:从梁启超的解读到当代的演变[2837]

  • 宗教社会学的“共业共修”: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重点议题[6035]

  • 试论宗教文献学[1097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