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止观”学说并非是智者大师独创。早在鸠摩罗什时期,在他所译出的《成实论》中就有“止观品”。为此僧肇法师明确的说:“止观,助涅槃之法要”北朝高僧僧稠最早也有随从道房禅师修习“止观”。慧思大师提出三种止观,晚年撰有《大乘止观法门》。如此说明,在智者大师当时“止观”已有风行。而他,只是将之总结与融合,从而成为止观的集大成者。
渐次止观的思想与修习方法,主要体现在《释禅波罗密次第禅门》中。撰述里,智者通篇解释的是“禅”而不是止观。认为无论是成佛之理,还是具体行法,都在于禅。读有关智者传记,无论是对慧思大师的称呼还是对智者的称呼,都是以“禅师”为称。他到天台潜修,创建的第一所寺院命名为“修禅寺”,由此可知智者当时对禅的尊从之心。他的早期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禅门》中,分十章说明“禅波罗密”统括佛教的各种教法、行法,并强调“禅”与“禅波罗密”的区别。
他认为“禅“可以统称佛教和外道所能得到的各种禅定,而“禅波罗密”是根据菩萨诸佛的大乘禅,是与凡夫、外道二乘的不共法。“禅”是小乘禅,“禅波罗密”却是借“禅”说明“到彼岸”的道理和方法,是成佛的依据,这其中赋予了“禅”大乘的意义。
同时,他又从“息、色、心”的角度开成三种禅门。1、“以息为禅门”是世间禅,以息摄心,主以数息为主。2、“以色为禅门”是出世间禅,灭法摄心,以不净观为主。3、“以心为禅门”是出世间上上禅,用智慧返观心性,能降一切烦恼,易悟空理,是一往据菩萨禅门。
在这里,智者大师保留了传统五门禅法中称为“二甘露门”的数息观与不净观。而将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摄入“约心为门”中,为“出世间上上禅门。”以此三门,摄尽一切禅法。又将修行过程中的各种境界,根据般若中观的“四句”义,把它们分为有漏法,亦有漏亦无漏法,无漏法,非有漏非无漏法四类禅波罗密法,以此总结从安世高禅法传入后流行的各种的禅法,为修行者提供了明了、简洁又有次第性的修行法门。
不定止观,主要是从数息观下手发展而来。思想与实践方法体现在《六妙门》的著作中,根据数息观的数、随、止、观、还、净六门,将前三种称为“定法”,后三种为“慧法”。以定慧二分概括六种,并将之称为修行趋入佛道的妙门。智者大师对六妙门的定慧二分,显然是延续了慧思大师定慧双修的传统,为他后来突出“止观”二法奠定了理论转折的契机,由此开出了“三止三观”。作为智者思想从禅到止观的过渡环节,《六妙门》简化了渐次禅门,具有删繁就简的特点,一方面,在表述各种禅法次第修行的方法时比《次第禅门》作了不同程度的化简;另一方面,以不定意融合四禅八定、九想、八背等,表达各种禅法之间相摄相融圆观的观念,开始表露出圆顿的思想。这也说明经过《次第禅门》对各种禅法的总结,以及他读诵修习法华的体会,在撰写《六妙门》时,心中已有了他圆教思想的萌生,最终在后来的《摩诃止观》中具体予以了理论化与系统化。
圆顿止观的思想体现在《摩诃止观》一书中,可以说是智者一生修行、思想的总结。他的弟子灌顶法师说,《摩诃止观》的讲述,是智者在“说己心中法门”,也就是说,经过早期跟随慧思禅师修习禅法,到金陵讲演禅法,再到天台证悟禅法,特别是华顶降魔后,他的境界得到质的提升,圆顿止观就是他悟后境界的完整体现。他所提示的圆顿止观修法,正是告诉人们如何趋向觉悟的修行之法。如果说,渐次止观、不定止观是对印度佛教传入后前人修习的总结,那么,圆顿止观就是智者通过个人修行,证悟所传禅法后,对禅法所作的进一步引申与开拓。佛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修行也是如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在真正体悟修证后,方能自然从心间流出。圆顿止观正是智者从心间流出的修行法门,他以自己亲身修行经历为例,说明一条适合于中国人民心性的修行之路。
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两者,可以说是对前代禅法修习的总结,圆顿止观则可以说是超脱,是一种直立于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法华思想为基点的止观修行方法。因此三种止观既有着与六朝禅法的继承与连结,同时也有自己的引申,这也是智者立三种止观后,被尊为止观集大成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