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7]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人间佛教的“理性”与“超越性”
     
    [ 作者: 唐忠毛   来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已阅:2691   时间:2018-7-21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7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人间佛教自经近代太虚大师提出,经过一批佛教大德的理论完善与实践证成,现已成为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与实践模式。台湾星云大师开创并引领的佛光山人间佛教模式更是将人间佛教带向了世界化发展,成为21世纪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间佛教何以能够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成为佛教现代化生存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人间佛教既因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扎根于佛教的精神传统。换句话说,这正是因为人间佛教较好地做到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契理契机地将佛教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人间佛教的现代性特质是“理性”,这既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发展的特质,也是佛教因应了现代人心理特点的调适。理性与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人的根性与心理气质特征。人间佛教诞生的社会背景,在于佛教面临着如何“现代化”生存的问题。太虚开启的人间佛教在坚守“佛陀本怀”的基础上,随顺现代理性、人文、科学,谋求佛教社会理念与社会发展及现代社会理念(如科学、平等、民主、人文等观念)相契。

      当代的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丛林管理制度、社会服务观念、生命共同体意识、平等包容态度,以及日常修持中倡导的“三好”“四给”等等皆是顺应当代社会、随顺理性、人文的立场。对于这一基本立场,要敢于理直气壮地承认、坚持,没有任何回避的必要。人间佛教随顺理性、科学、人文并不意味着对佛教精神传统的背离,恰恰相反,人间佛教一直都坚持基于“佛陀本怀”而作出的随顺。这种“随顺”是基于佛教自身的“佛教理性”传统与现代理性之间的“共契”部分。正如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经典解释——“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其中,“佛说的”就是要符合“佛陀本怀”,“人要的”就是要符合“人文”“人本”关怀,“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讲的就是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契合。

        当前,由于汉传佛教信仰力量的减弱与竞争力的降低,导致部分人将矛头指向“人间佛教”。这一批判主要认为,人间佛教趋向“世俗化”,而导致“超越性”与“神圣性”缺失。这一批判之声集中表现在大陆佛教界教内外之中。虽然大陆近年来佛教寺院与佛教类景区规模不断膨胀,庙宇扩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但一般信众对汉传佛教的精神信仰却有弱化倾向。

        针对人间佛教批判的最深层内容仍然是指向人间佛教的“理性化”倾向。因此,这种批判从本质上看是基于反理性而趋向神秘主义或“返魅”的立场者。毫无疑问,整个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从观念层面可以看作是围绕理性而展开的,这也是所谓“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动因。对于宗教而言,理性改变了现代人对世界、自然乃至自身的理解方式,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方式。近代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无疑也是在这一“现代性”的背景下展开的,人间佛教也因此具有因应理性、科学、民主、平等等现代性观念的品质。事实上,理性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础,否认理性,不讲理性,佛教就无法进入“公共性领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沟通,就一定会走向神秘主义与蒙昧主义的迷信老路。

        当然,现代理性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之药,特别是现代理性之中日渐凸显的“工具理性”倾向给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取向乃至伦理道德都或多或少地带来消极影响;但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反思,绝非意味着要否定“理性”,以此为借口对人间佛教进行的批判与攻击也毫无道理。此外,就哲学层面而言,理性与感性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毫无感性的理性,也不存在毫无理性的感性。理性的品质在于可以提问,可以通过“信解”的方式进入到“信仰”——这与佛教一直提倡的“信解行证”修学理路也是一致的。当然,个人佛教信仰中的神秘体验正常且不可否认,但作为进入公共领域、公众知识领域的佛教宣导,则必须坚守理性的立场。此外,何谓“理性”?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理性传统”,盲目地以反理性的立场对人间佛教进行批判非常肤浅。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人间佛教以“佛陀本怀”与“自身理性”传统对现代性导致的各种困境进行诊疗的努力。

        太虚大师曾云:“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宗。”人间佛教恰恰也继承了禅宗的精神与风骨。禅宗的超越性体现在当下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心的觉悟之中,体现在砍柴担水的伦常日用之中,体现在当下的呈现之中。

        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事实上是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选择,同时它也是近代佛教大德集体智慧选择的结果。人间佛教不仅仅是理论的论证,也是实践的证成。从佛教“契理”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在教理上直承“佛陀本怀”,因为佛教的“人间向度”与“现实主义品格”不仅在大乘佛教思想中有充分体现,且早在释迦牟尼在世的原始教法中就已经产生,是佛陀教化的本怀。从佛教的“契机”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因应了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变迁,符合了现代社会价值与现代人的需求方式、理解方式与实践方式,同时也找到了佛教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从实践证成的角度来看,海峡两岸人间佛教已开创了当代佛教的新气象,特别是星云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已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展示了当代佛教的繁荣与当代佛教的信仰自信。因此,这种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理念,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大事因缘”。(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间佛教发微[785]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1934]

  •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2298]

  • 禅宗智慧与人间佛教[2699]

  • 惠能禅师贡献给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3807]

  •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迈出“适应”新步伐[3142]

  • 第六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4510]

  • 宗教社会学的“共业共修”: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重点议题[5754]

  • 佛教与世间——中国佛教宗派对人间佛教的建构[2928]

  • 佛法与众生法的协和:从佛教中国化论人间佛教及其价值取向[3134]

  • 人间佛教在东亚与东南亚的传布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办[4115]

  • 2017人间佛教座谈会圆满举行[3538]

  •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招生启事[6135]

  • 惠能禅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如意][3505]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传播”主题研讨会于广州举行[3743]

  • 香港佛光道场将举办“大专青年两日禅修营”[4179]

  • “人间佛教的经济与管理文化”论坛在香港举办[3286]

  • “人间佛教的经济与管理文化”论坛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8155]

  • 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在西安召开[3710]

  • 中国大乘佛教传统与人间佛教实践[359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