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2]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9]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1]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观心”二字,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
     
    [ 作者: 净慧长老   来自:网络   已阅:2027   时间:2018-10-15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10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

        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点体会、受用,那一点点受用就是禅。

        从古到今,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以语言文字取胜,但是从来没有完全摒弃语言文字。所以,以语言文字作为入道的方便,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使用。今天,我们更不能不借助于这种方便来共同地学习、体会、修行。

        不仅是佛教,世法也是如此,讲来讲去,讲的便是我们这颗心。世法里讲,做事要凭良心,这个人心好,这个人心不好,这是个有心人,一天到晚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颗心。佛法里更是如此。

        佛经,正式翻译过来的七、八千卷,加上历代祖师的著作,一共是两万多卷,打开这些经卷,可以发现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心”字,描绘得最多的是我们心的状态。禅宗,叫做“心宗”,禅宗法门是“心地法门”。所以,今天讲一讲要怎样来观察我们这颗心。

        实际上,修一切的法门都是在观心,都离不开观心,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观心”二字,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因此,这可以说是个大总持,是一个总的法门。

        观心——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从而最终去妄显真。

        讲到心,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心的状态也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大体上来讲,心可以分为“真心”与“妄心”。我们观心就是把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对象化、客体化,这是个念心所。

        心有各种活动,这种现象在佛教中称为“心所”,即心所发挥作用的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平常作用最多的,是“念心所”——十个善心所里最为主要的一个。以念心所来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妄心。

        观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去妄显真。无始以来,我们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便是缘于这一念妄心的主宰。

        观察这一念妄心有种种方便。上根利智的人可以直接以念心所看破当下一念,让它不思前不想后,不思善不思恶,让这一念心孤立起来。这一念心孤立起来了,就逐渐产生定力,能够不被烦恼、无明、妄想所缠绕。

        我们难就难在这一念心孤立不起来,总是和各种各样的杂念妄想联系在一起。

        《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用这种方法来观心,则非有大智慧、大善根、大毅力之人才能做得到。

        参禅这一法,就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修的法门。它叫做单刀直入,或者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

        一心不乱——让当下一念心和色声香味触法脱离关系,使心恢复到它的原态。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与这种比较难的法门相应,因此,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达到观心的目的,达到集中意念,孤立这一念心的目的。

        为什么说念佛不可以有杂念?一有杂念,其心则难以孤立。所谓杂念,就是和色声香味触法发生了染着,一经染着要使我们很快地去妄显真是不可能的。

        色声香味触法是染污我们一念心的染法而不是净法,心里能够恢复到它的原态,则必须从六尘中完全脱离出来。

        只要有生活,不和六尘发生关系,那也是不可能的。又要和六尘发生关系,又要使你这一念心孤立起来不受染着,这就相当相当地困难,但是,又必须如此,否则,要获得禅定、智慧、解脱,是不可能的。

        在座的很多人是经常诵《金刚经》的。《金刚经》告诉我们用功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可以注意到,不是不起心,不是不生心,而是要起那个无住的心,要生起那个不被染着的心。这就是禅宗里所讲的初步功夫,对境不起心。

        对客观六尘,不起心,不动念,使当下这一念心孤明历历。孤明历历,就是不和过去心、末来心发生联系,就是当下一念能时时把着,念念提斯,日久天长自自然然地达到去妄显真的目的,所以说,修行“观心”是个根本的法门。观心的诀窍,就是让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孤立起来。

        希望各位在修行时,在打坐时能够善用其心,不要辜负光阴。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别再愚痴了!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事,我们拿来起烦恼干什么?[678]

  • 反省自己,是一个人变好的开始[791]

  • 观心无常,不再迷茫彷徨[927]

  • 观心的下手功夫[1372]

  •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2748]

  • 不用算命,你也能知道自己会感召来什么?[2059]

  • 慧律法师:如何理解四念处[2080]

  • 净慧长老: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自己去体验的[2413]

  • 听李叔同先生的歌,感怀弘一大师[2466]

  • 修行时要善用其心 不要辜负光阴[2628]

  • 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可以用“观心”二字概括[2645]

  •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净慧法师][2328]

  • 禅法举要:传心 观心 参究 念诵 [张顺平][3152]

  • 修行观心 [净慧长老][2466]

  • 参禅与观心 [虚云法师][2731]

  • 观心自在 [传所][4220]

  • 观心——万缘放下 [南怀瑾][7912]

  • 略论观心工夫[3454]

  •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就十乘观法而论[11099]

  • 天台止观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从傅柯的“自我技术”谈起[865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