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7]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7]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2]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5]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3]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应保护佛教名山文化这一无形资源
     
    [ 作者: 圣辉   来自:网络   已阅:2900   时间:2018-10-23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10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一段时期以来,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佛教成为“唐僧肉”,被市场经济势力不断吞食,佛教神圣性资源严重流失,伤害了佛教徒的宗教感情,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佛教的神圣性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实物形态的资源,如寺院的殿堂、佛教活动场所的各种硬件设施;无形资源则是指精神、信仰层面、文化形态的资源。佛教的神圣资源,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佛教的宝贵财富,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佛教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不让佛教神圣资源流失,是佛教界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佛教名山的悠久历史,千百年来信众对其产生的信仰和敬畏,是佛教的无形资源之一。著名佛教圣地、位列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已经形成自身绵延不绝的信仰气息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在佛教的教理中,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体现在“悲智行愿”的菩萨的度生思想上。佛教认为,观音菩萨闻声救苦,体现了大乘的大慈大悲精神,其道场在普陀山;文殊菩萨体现了大乘的大智慧,其道场在五台山;普贤菩萨体现了大乘的实践精神,其道场在峨眉山;地藏菩萨体现了大乘的大愿精神,其道场在九华山。可以说,这些名山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在表法。四大名山通过代表四大菩萨的“悲智行愿”,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大乘气象和佛教中国化的真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无数僧俗竞相朝拜的圣地,是中国佛教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类似佛教名山文化这些无形资源,能带来社会影响。对于佛教来说,这些无形资源是其健康发展的源泉。

      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佛教的神圣资源受到了市场经济势力的吞食与侵犯,且愈演愈烈。近七八年来,佛教“被上市”“被承包”,借佛敛财等佛教商业化问题,引起社会舆论广泛诟病,也成为佛教界之痛,遭到佛教界一致谴责和反对。

      2017年11月国家宗教局等十二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也明确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组织”“禁止投资、承包经营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然而,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佛教界的诉求和利益,挟持、利用佛教资源、牟取商业利益,企图“借山融资”“借庙生财”,不顾佛教的尊严与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不顾法律的神圣,突破基本价值底线。

      保护佛教名山文化这一无形资源不再被侵吞、不再被流失,既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当地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经千百年成就的佛教圣地感召信众,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所以,保护、爱护佛教名山的神圣资源,是利国利民利教的功德。一旦佛教名山的形象被破坏,成为市场经济蚕食的对象,丧失了神圣性,名山效应也将毁于一旦。因此,治理佛教商业化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1678]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360]

  •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 原来与他有关[4121]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3881]

  • 神秘三十度纬线与大别山塔水桥村落文化[3619]

  •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2249]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246]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2853]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537]

  • 大别山:一座得“山水”名扬天下的自然与文化复合型博览园[9235]

  • 峨眉山: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佛国天堂"[9635]

  • 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6390]

  •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原来佛教只佩戴一把剑[2782]

  • 魏道儒: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2873]

  • 鉴真大师圆寂纪念日!回忆那些年他给日本带去的影响[6226]

  • 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3428]

  • 文化遗产法视野下的宗教文物保护[4571]

  • 细述周恩来总理的“佛缘” | 周总理逝世43周年纪念[6434]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以三教融合为中心[6196]

  • 重提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兼论传承发展中国佛教文化的两个向度[343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