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百缘经》中的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他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儿,这个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但是母亲的乳汁一进入他的口中,都变成败奶,吃其他的东西也是这样,但是不吃又不行,于是,这个孩子就在这种半饥饿的状态下成长。长大后求佛出家,佛陀也慈悲应允。
一而再 空钵而返
出家之后,其他的比丘每天出门托钵都是满钵而回,唯独他每每空钵而返,他的心里十分慨叹。有一天,他心想:我应该为三宝做些事,以身体的劳动来消除业障。于是发心清理精舍塔寺的周围环境,不可思议的,他努力地为其他比丘服务与劳动,第二天出门托钵就得到美食而回。因此他更发心为三宝服务,每天如此,每天都能得到食物。
有一天他睡过了头,舍利弗路过精舍,看到塔寺尚未清理,于是就顺手打扫起来。等到他醒来一看,精舍都已经打扫干净了。他十分懊恼地告诉舍利弗:我就是因为清理环境才有饭可吃,你现在打扫干净了,我今天肯定没有饭吃。舍利弗听了说:没有关系,我可以带你一起入城受请,不要担心,你一定可以吃饱。
结果他们到了施主家,恰巧施主夫妻正在吵架,根本没有心情供养,于是只有空钵而回。第二天舍利弗又告诉他:今天一定不会饿肚子了,因为有一位长者欲供佛及僧,佛陀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到了长者家,每个人的钵中都盛满了食物,他虽然和大家坐在一起,但是唯独他的钵被遗漏掉。大家已经开始用饭,他看见主人在眼前走来走去,他告诉主人他的钵仍是空的,但是任他怎么叫,主人都没有听到。所以,仍是饥困而返。
阿难知道了这件事,心中十分怜悯,就自告奋勇说:明天受供时,我会帮你带回食物。阿难是佛弟子中记忆力第一,不料这次却忘得一乾二净,所以这个比丘已经三天没吃饭了。第四天,阿难终于为他托了满满一钵饭食,正准备带回来给他,半路上又遭恶狗追逐,阿难被狗一撞,钵中的食物全掉落到地上,这一天又是无饭可吃,连阿难也无可奈何。
业太重 神通也无奈
目犍连尊者也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好可怜,已经四天没吃饭了,明天就由我托钵回来给他吃。第二天目犍连真的出门托钵,回程时就坐在树下休息,这时树上的小鸟全飞了下来,将那一钵饭吃得精光。目犍连尊者不禁叹息:就算是神通第一,奈何他的业重,我也无从施展了。这一天他仍旧不得食。
舍利弗心中十分不忍,因为事情是因他而起,如果不是他抢了打扫的工作,今天那位比丘也不会不得食。所以决定第二天非为他找到食物不可。第二天,舍利弗出门为他托到一钵食物,他端着钵回到门口,原本开着的门突然「砰!」的一声关上了,一钵饭就被门打翻在地,还是不能吃。
到了第七日,比丘仍是不得食。这位比丘痛哭流泪,极生惭愧,因此吃沙而亡。大众觉得不可思议,便一起来到佛前,请问佛陀这位比丘的因缘。佛陀告诉大家:「在过去帝幢佛的时代有一位长者,十分乐善好施,时常设斋供佛及僧。他有一个儿子也随喜而为,因为这时财产尚由父亲管理,所以他并不反对布施。
过了一段时间,长者往生了。儿子继承了产业,但是却悭贪不舍,认为财产拿来供僧将会逐渐消耗,因此非但自己不肯供僧,也不肯让母亲设施供养。他的母亲承袭了丈夫供僧的好施,所以省吃俭用不忘供僧。有一天母亲告诉他:我实在已经没有东西吃了,请你给我一点粮食好吗?
谁知他竟然顶撞母亲:我给你的东西,你还拿去供僧,那你干脆去吃沙好了。后来他的母亲因饥饿而往生。以此不肯供养及不孝之罪,长者子死后堕入地狱,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才回到人间,却还要受饥困之报。因为过去生长者在世时,父亲供佛他没有反对,所以今生得遇出家因缘。
但是不孝之罪深重,所以他在生时每多饥乏,最后亦是吃沙而亡。这就是恶苦之报,纵然他已出家,业报仍旧难逃,可见口业的罪报是多么可怕。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顺利利,心想事成。而不知顺利、和谐、清凉的福报来自断恶。
有人总认为教人断恶修善只是劝世文,切不知没造恶业就不会有恶报。因此不造恶业就是在利益自身。
行善布施大家都明白会得财富,但有财富不一定会顺心。有的人发达了,但家庭成员叛逆无情使不顺心。
有时看到一些大老板发大财,不久生重病,一命休也,英年早逝。这是因为他虽然行善,而恶业不断,形成善恶交织,使得不能顺利。
当说到断恶时,很多人说:不害人不做坏事就好,什么事都可以做。而后依然赌博,杀害生命,口说人不是,怨恨报复人,酒色无度,强买強卖,短斤缺两,争强好胜,造假谋利,借钱不还,口德不好等。诸恶作尽,还以为自己不行一恶,悲哉。
这样是不止是不顺利,还会堕向三恶道受大重罪之苦。
因此,诸恶莫作,众善要不唯余力而行,就会身心安乐。
世间一切皆不常住,我们别为了一时之财欲而造下大罪,空性之中,了不可得,去恶种福,福之益心也。福心到那内心悉皆充满喜悦、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