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16]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5]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4]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累了,想出家?醒醒吧,出家生活可不易!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613   时间:2019-3-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3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关于“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认为是了此残生的颓废选择,有人认为常伴青灯古佛,是件非常文艺范儿的事,但这些认知都未必正确。那么,出家到底有什么样的条件?出家会更轻松吗?出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起来看:

        ■ 出家,到底出的什么家?

        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大不了我去出家”,似乎出家是人生困境时的一条退路。或者,有些角色情感失意后,黯然剃度出家,以此斩断情丝......打住,那毕竟是电视剧!

        出家的真正动机,并不应该是失意后的无奈之举,更不是借此逃避现实。落发、剃度、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小家进入僧团的大家......更关键的是,要出离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绝对不是一出家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自己经年累月的修行,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修行。

        ■ 出家必须父母同意

        出家不是想出,随便就能出,首先必须符合一些硬性规定。第一条就是年满18周岁,获得父母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单身证明、体检证明到愿意接收出家的寺院。同时,没有严重的传感性疾病、没有债务问题缠身、没有违犯国家法律或诉讼官司纠缠,精神健全、心理健全......

        ■ 出家前设有考察期

        至于哪家寺院接收剃度出家,则由各家寺院的住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出家这件事,不仅是加入僧团,还有一份师徒关系在其中,所以也更讲究因缘。

        寺院方面在查实来人身份来历后,即使愿意接收,也要在正式出家前设置一到两年的考察期,除了没有剃度,不穿僧衣,其他的修行和生活基本参照出家人。在此期间的身份被称为“净人”,不仅与出家人一样晨钟暮鼓早晚课,梵呗、诵经、坐禅都要学习,还要做一些管理殿堂香灯、扫洒庭院的事务。

        僧团过的是集体生活,不仅是奔着修行而来的,还要担负弘扬佛法的责任。一般来说年纪太大或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太弱的人都不是很适合。考察的另一个要点是,是否有坚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有持戒修行的毅力。

        ■ 出家后修行生活不轻松

        当“净人”的身份通过了考察,正式剃度后的几年里,还将陆续受持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女众为)。如果个人有意愿考取佛学院继续深造,可向寺院提出申请,凭寺院出具的证明参与佛学院的入学资格考试,通过后方能进入佛学院学习。佛学院的学习也是非常紧张和忙碌的,有各种考核和讲经辩论。

        不论是否能进入佛学院,还是佛学院毕业了,出家人在寺院的修行生活也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整日坐在庭院或树下谈玄说禅。除了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做早课,除了日常诵经坐禅的修行,出家人在寺院还有不同的“岗位”。

        有的要在客堂接待十方信众,登记各类法会事务、答疑解惑。有的想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普通人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活动、开设讲座来传播佛法。有的长年呆在闷热的香积厨里,负责几十甚至几百位法师、居士、义工的斋饭,每天处理几百斤的蔬菜食物。

        佛门中还有一句重要的训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出家人的劳动叫“出坡”。有的寺院地处郊野,自种粮食,就要出坡。有的要负责或参与寺院的修缮,需要懂得相应的建筑知识,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山林寺院,生活非常清苦,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砸石头、扛砖块也得出家人自己动手,都是极重的体力活儿。正所谓,行住坐卧、担柴送水,无不是修行。

        古人有言,出家乃大丈夫所为。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世人不同的路,放下世间人都要贪求的名利情感,挑起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的担子,这条路真的不轻松。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意思,可仍然天天都要念[219]

  • 好好吃饭,来试试舌尖上的修行![394]

  • 修善业,就要这么修![457]

  • 修行如何入门?看看佛陀传授的五种调心之法[466]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70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70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575]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来看看,你是否因缘具足[591]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722]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878]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665]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715]

  •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997]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1053]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1120]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936]

  •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1018]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534]

  • 禅不是嘴上功夫[12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