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五·211工程”二期重点项目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
(实施方案)
徐兆仁
2003.6.28.修定稿
一、总论
1、课题定义
(1)课题名称: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
(2)建设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3)建设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
(4)课题责任人:本课题所属“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
项目总负责人:
陈 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课题负责人:
徐兆仁,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5)课题所属学科领域:人文学科
(6)课题所涉及的主要专业:哲学、文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语言学、艺术学等。
(7)承担本课题的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史、伦理学、文艺学
2、课题背景
(1)本学科发展现状:
诠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术, 在东西方历史上均源远流长, 长盛不衰。欧洲经历了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之后, 到了19世纪,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创立了一种普遍的诠释学。20世纪由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转向, 伽答默尔建立了哲学诠释学. 当代西方诠释学针对自然科学方法论模式支配着精神学科, 从而极大地限制着人类对于历史文化理解的严峻状况, 提出诠释学问题从其历史起源阶段开始就超出了现代科学方法论概念所设立的界限,力图在经验所及的范围内探寻超出自然科学方法论控制的对于真理的经验。真理生成于哲学、历史及艺术等人类意识活动及实践活动的世界之中, 经典并非仅仅属于那种静止和孤立的世界, 解释者也不是外在于经典的评判者和仲裁者,经典的永恒性并不是仅仅在于超越时空, 还在于经典作为自身是在人们的参与和观照下不断地涌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呈现出存在世界的种种可能性。经典的真理即事物本身并非现成和自动存在, 如果缺少人们的参与, 真理就无法涌现和生成,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法流传和延续, 经典的真理和意义的发生和展开是一个永无止境和永不封闭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带有十分明显的诠释学特征,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解释经典的历史, 比较早的有《左传》对于《春秋》的解释, 《系辞》对于《易经》的解释。中国学术中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十分发达, 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理解、解释问题是近代以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迄今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诠释理论。 中国历史文化的诠释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 学术界也是在最近才刚刚起步, 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 这种情况也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诠释学研究的长足进步, 这一被动局面亟需改观,亟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理论创新上作出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2)本学科主要成就:
本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术信誉,专业基础扎实,学术功底深厚,曾承担和组织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已经出版60余部学术著作, 200余篇学术论文, 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好评, 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研究队伍的理论准备、科研能力、研究模式和协作精神等情况分析,具备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3)已经达到的国内和国际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素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为学术界所推重。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校人文学科研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年轻一代的素质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集在我校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对中国传统人文核心经典的注释,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现代转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积淀深厚,在许多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和良好的社会影响。我校人文学院的成立,更进一步集中了全校人文学科各大分支专业的主要学术力量,营造了有利于人文学科更好发挥优势、进一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机制,完全有条件根据项目具体任务组织团队攻关,实施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由于我们建立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畅通渠道,具备采取以校内力量为基础,邀请国内外学术研究力量,进行开放式研究的最佳科研模式和条件,为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平奠定了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准的基础。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①对课题意义的主要认识: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极其丰厚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既构成了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又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这样一种学术研究,即进一步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理解、诠释、总结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智能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并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竞争力的巨大资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理论,挖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原创的机制和奥秘,总结、梳理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途径、方式等理论的学术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能为当代的文化建设开辟广阔的原野,为国家的发展开创思想的天地,为民族的前途铺设智慧的通道,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知识的宝藏。
②对预期突破问题的宏观把握: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信息和能量、充满机遇和挑战、充满创造和活力,同时也是充满残酷与无情、充满变化与竞争的优胜劣汰的时代。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甚至每一个国家都面临这一变化迅速、命运难测的时代。捕捉信息、储存能量、认准方向、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激发活力、迎接挑战、赢得主动将直接决定着个人、民族乃至社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原创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塑造、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离不开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经典思想与精神的学习、理解、诠释与实践。但是在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精神养分上,学术界在此前并没有取得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与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这一状况,运用中外学术界诠释学研究的重要成就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多种方法,梳理、分析、总结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诠释,以强有力的突破性手段完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为面临竞争的广泛人群提供丰富的心智养分,打造每一个竞争者的意志和精神,使人们通过有效的学习,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登上人生的成功颠峰。
③对存在问题的基本分析:
一是国内各大高校学术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未能发挥整体作战的强大效果,而中国人民大学可以克服这个缺陷。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我校除了借助“211工程”的支持以外,还可以调动学校所辖出版社等资源。三是学术发展的软环境(学术政策、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需要深入改善,而我校正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软环境的建设对于项目的完成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现实转换渠道存在堵塞现象,而我校的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远程教育学院等信息传播网络,具有实现研究成果社会转换的强大功能。
一、重点学科的建设内容
1、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
哲学、史学理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思想文化史、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语言学、艺术学等。
2、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本课题标志性成果将以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形式提交。
3、 团队建设:
本课题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全部为我校人文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此为纽带,组成一支人文学科领域内多学科、跨学科、跨院系的精干、团结、具有很强战斗力的研究团队,通过课题带动各个学科方向的建设和发展。
4、 研究成果达到的水平(国际、国内水平):
本课题标志性成果:
(1)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4部专著)
(2)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20部著作)
本课题第(1)项标志性成果以其原创性在学术研究方法、观念和理论创新上作出突破。课题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将推动学术研究潮流,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本课题第(2)项标志性成果《中国人文经典诠释》丛书是一套集学术研究和素质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著作,力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向全社会传播、普及的重要渠道之一。丛书精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最高学术级别的人文核心经典20部,进行现代诠释。力图运用当代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融会古今诠释成果,清晰地梳理原著思想发展的脉络, 深入地揭示原著思想精髓,精辟地论述原著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线索, 达到增强见识、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并进一步激发广大读者思考问题和阅读原著的兴趣等具体目的。
丛书纳入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建设工程。为保证丛书的顺利编撰、出版,组成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的阵容强大的学术委员会(具体名单待拟定)和作者队伍,其中编撰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主 编: 陈 桦
副 主 编: 成崇德 焦国成 张志伟 杨慧林
执行主编: 徐兆仁李超杰
编 委: (全体课题组成员)
丛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作者队伍,丛书每部字数一般控制在8万字, 丛书全部书稿要求于 2005年10月以前分批陆续交稿。
5、获奖情况预测:
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出版的学术著作争取获得教育部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奖,竞争国家社科成果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丛书以其强大的作者阵容、广阔的知识规模、上乘的学术质量、准确的文化知识、密集的信息内容竞争全国图书奖。
6、学科建设预测:
随着本课题的纵深展开,人文学科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各学科学术边缘、学术交叉领域的研究得到共同的开发,新的学术和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一支具有强有力的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新型的人文学科研究队伍在中华文明发展至今的优秀成果的当代传承与创造中作出贡献,也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建设目标
1、课题整体目标:
(1)推出原创性的论著,引领学术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举办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吸引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开设示范课程、利用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培养人才, 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充分发挥在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事业中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2、课题建设的具体目标:
(1) 完成《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4部专著)交付出版。.
(2) 完成《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丛书20部,具体书目参见附件的设计方案。
(3) 以本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或论坛,积极引进国际学术成果,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
三、建设计划
1、课题建设计划:
自本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2005年内全部完成(具体工作方案另拟)。
2、 预期效益分析:
(1)课题研究价值和受益面:全国高校人文基础学科建设,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国民智力发展。
(2)国家与社会需求分析:研究成果对国家决策具有重大理论参考价值;对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对国家综合国力中精神文化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直接参考。
(3)学科发展与学术影响力分析:由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推动人文学科的理论创新和优秀文化发展,担负着认识历史、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因此,对于推进我校人文学科中传统学科研究的理论和体系、方法和手段建设、对于实现我校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件一:
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丛书
设计方案
徐兆仁 2003-5-5
一、总体思路:
丛书吸收和考虑近代以来学术大师和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精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类经典,运用多学科、交叉学科等现代研究方法,吸收古今研究成果,深入揭示原著思想精髓,精辟地阐发和论述原著的学术观点, 达到增强见识、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的预期目的。
二、丛书特点:
1、紧扣原著,对经典的主要思想内容作出原原本本的诠释,
2、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提高读者进而阅读原著的能力。
3、引导在校大学生进入东方智慧的殿堂
4、排除一般读者在阅读原著时存在的语言文字以及专业要求和特殊训练等方面的障碍。
三、 读者定位:
当代大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各界青年。
四、撰写要求:
丛书简明扼要地论述所选经典中的学术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线索,引导在校大学生步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智慧殿堂。丛书要求用语朴素,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诠释精确;对许多不得不引用的专门术语作简洁的说明;对某些难懂的思想观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以解释和剖析。读者不需要经过很多预备性的专业训练,就能读懂这套丛书。丛书的撰写不脱离原著、任由作者自由发挥。而是紧扣原著,作出原原本本的诠释,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提高读者进而阅读原著的能力。丛书的作者无论在解释原著方面还是在对撰写者的评论方面都具备个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丛书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五、丛书选目:第一批约20部,具体目录如下
1.周易
2.尚书
3.左传
4.礼记
5.老子
6.论语
7.庄子
8.墨子
9.孙子兵法
10.孟子
11.韩非子
12.管子
13.荀子
14.战国策
15.黄帝内经
16.史记
17.资治通鉴
18.坛经
19.禅诗禅偈
20.唐诗
21.宋词
······
[ 按:吴言生教授应邀承担了《禅诗禅偈》一书的撰写工作 ]
六、书稿字数:每部书稿字数10万字左右。
七、作者遴选
1.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遴选作者队伍,要求对经典素有研究而且已经出版与所承担经典诠释有关的著作。
2.要求所选作者对原著诠释和对撰写原著的思想家的评论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学术底蕴,以保证丛书的学术价值和质量。
八、组织机构
1、顾问委员会
2、编委会
3、作者
附件二:
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
撰写计划
徐兆仁 2003-5-6
一、选题名称:作为“十五·211”课题的标志性成果“历史文化诠释理论研究”包括以下专著:
1、哲学诠释学(洪汉鼎教授)
2、宗教诠释学(杨慧林教授)
3、文化诠释学(金元浦教授)
4、历史诠释学(徐兆仁教授)
二、选题主旨:从学术研究的大格局、大视野出发,取中西会通、学科交叉的基本方法,针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具有总结性、科学性的理论诠释,提出前瞻性、原创性的诠释理论。
三、选题内容:
详见各部著作撰写设计。
四、成果形式:
个人独著和主编组织的数人合著。
五、交稿时间:
2005年10月
六、书稿字数:
每部书稿约20-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