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佛学研究网
《法华经》的《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曾经提及二食,一是禅悦食,二是法喜食。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中说:“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那什么是禅悦食呢?
原来,当修行者进入禅定之后,身心会感到愉悦,以此能够长养肉体,资益法身慧命,就像食物能够长养肉体、存续精神一样。所以称之为禅悦食。
那么禅悦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进入初禅后,生起禅悦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律典中对初禅体验的描述
《四分律》中曾说:“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
详细地说来,当修行者进入初禅之后,喜乐就会遍满全身。这种喜乐不是世俗间那种间因为某件事情悦意,由此感到高兴的快乐,而是一种就像从内心中喷发出来的喜悦。
这种喜乐是从身体中突然涌出,遍布全身,而且源源不绝的,没有中断的。勉强要做比喻的话,就像有人拿了一个器皿,在里面装了可溶于水的粉末,然后在其中加水搅拌使之均匀。
就像这些粉末完全融化入水中,没有一处漏过一样。修行者在得到初禅的时候,那种无以名状的喜乐会遍满全身,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例外。
那种禅悦可以说是直接喷发出来,满溢全身。喜悦之盛,连他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份喜悦,甚至有些感觉敏锐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随之喜悦不已。
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初禅体验的描述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曾经说道:“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
这其中大意是说:
如果修行者进入到未到地定中,然后证得十六触的成就,就是初禅的发相。
而修行者在未到地定中,随着入定的渐渐深入,身心就会进入一种虚寂的状态,不再有身心内外之别,感觉十方一切都消融殆尽了。
这样经过了一天或者七天,又或者是一个月或一年,如果修行者的定心不坏不退的话,能够渐渐守护正念,使定力不断地增长。那慢慢地从上座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间间隔就会越来越短,心境也会越来越纯熟。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修行者就会感觉自己的身心就像凝住了一样,慢慢地似乎有东西在其中萌发,渐渐地活动,心对身体的感知又会恢复,但又不同于出定之后对身体所说感知的那种感受。而是仿佛身体在云中、在影中,仿佛身在梦幻之中的感觉。虽然修行者能够感知身体,却又觉得身体不知真实存在。
这种发动的感觉,通常又分为三种,一种是从上而发,一种是从下而发,还有一种是从腰际而发动的。慢慢地,这种感觉会漫延到全身。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从上而发的,通常很容易会退失,如果是从下而发的,则证明修行稳固,更由主要有修行进步。
而当感受生起的时候,要切记不要执着于感受,只要保持一份清明的心,保持观照就好。
关于初禅的体验和感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修行是漫长的旅途,需要细心和耐心,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不容易看到修行途中的美丽风景。愿与大家共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