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学佛的人都知道,出家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
但是出家并不是佛教的发明,而是古印度的一种传统, 如古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婆罗门,这个教派比佛教更加古老,据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教派信奉的主要经典为《吠陀》、《奥义书》等。
按照教义,婆罗门将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即:
一、最初的阶段叫梵行期,也就是跟随老师(师傅)学习经典,即《吠陀》《奥义书》等,就好比我们现在的读书阶段。
二、学习到了成家立业的时期,就回家娶妻生子,这个阶段称为家住期,即成家立业,完成社会与家庭的责任。
三、等履行完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之后,就是出家,这个阶段称咪林栖期,即隐居山林,专心修行,不再受到家庭等束缚,这个阶段被佛教引用,是出家的最初形态。
四、最后是遁世期,即乞食为生,云游四方,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的乞食为生,也被佛教引入,成为后来所强调的布施。
从这个角度来说,婆罗门的人在人生的上半部分,即前半生,关注的主要是世俗生活,而后半生关注的则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信仰的生活,致力要解决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而不是今生今世生存的意义问题。
因此,所谓的出家,其本质是放弃。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家从本质讲,其实就是一种占有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家的体现在于当人与人之间彼此因为血缘连接起来,又通过对感情、财富和亲密关系的共同占有,于是就组成了“家庭”。
一旦有了家,人们就会进一步强化对感情、财富、家人等的贪著,而这一系列关系之间,事实上就是一种捆绑关系,使人们难以解脱。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家就是无形的堡垒,也是人之所以有贪著的根本原因。而出家则是摆脱贪著、走向解脱的一种最重要方式,换句话说,出家是一种对于家庭的放弃,即解脱家庭的束缚。
所以,解脱这一概念,其实是古印度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显现了区域文化的特殊性,那么,为什么古印度的人这么强调解脱呢?
其实在古老的印度这一块地方,地处热带,生存的资源非常丰富,不用努力的工作,也一样能够解决生活问题,这就造成了人们普遍热衷于打坐冥想,重视出世间的生活,也就是说,世间的生活对于古印度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压力,相反,他们更为关注的是生死以及来世,甚至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关注现实,更关注人生的终极问题,而这种关注和实践,使得印度的宗教哲学既深髓又晦涩难懂。
因此,在这一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除了婆罗门之外,古印度还有许多教派也非常注重出家,甚至有一些教派的人一生都在出家修行,如耆那教等。这些教派的教义尽管并不相同,但是普遍认为世间的轮回是充满迷惑痛苦的,唯有通过修行,才能解脱轮回,成就涅槃。
也就是说,在佛教创立之前,古印度已经有了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佛教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了古印度传统的“业力”、“因果”、“涅槃”等名相,只是佛教对于这些名相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赋予它们更加丰富的意义。
因此,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王子悉达多选择了出家修行的方式,但是出家的重点,并不像我们后人认为的那样,局限于剃发染衣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出离世俗的家,佛教的出家更关注的是在内心断除执著,出离生死轮回的家,这才是出家的本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