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佛言,众生皆苦。在佛家看来,娑婆世界,诸苦交集,所谓三苦、八苦,乃至由此衍生出无量诸苦。在我们凡夫俗子眼中,苦难是一种折磨、打击,避之犹恐不及。殊不知,苦难也是增上缘,甚至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苦难有多少,福报就有多少!
为何这样讲呢?《中阿含经》有言:“云何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略五盛阴苦。”且不说现世造恶感召苦报,单就生老病死苦来讲,哪有人能幸免?所以说人生在世,苦为实相。
然而,正如俗语中所讲,“良药苦口”。一个人走得太顺,不免忘乎所以,妄自尊大;生活太过富足,难保不会骄奢淫逸,铺陈浪费。生活中五味杂陈,酸、甘、辛、咸各有人爱,爱吃“苦”者,却不多见。可是,人生哪能尽如意,谁的一生没有一点波折、障碍,若没有经历过“苦”的洗礼,一旦遇到风浪,很容易就此沉沦。
也就是说,受苦尽管可能会让人痛彻心扉,却能使人深明世事无常的道理。假如人生想要一番事业,只能享乐,却不能吃苦,那就很难有所作为。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欲了脱生死大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为对“死”的恐惧,才会明白“生”的可贵,进而敬畏生命,爱惜人身,精进办道。譬如,净宗印光祖师,寮房内贴一“死”字,提醒自己但念无常,勇猛念佛,如救头燃。今时有了因地上的辛苦播种,他日机缘成熟,自然有果地上的甜美善果。
再者,所谓“不受磨,不成佛”,佛门大德南怀瑾先生曾说,学佛人入门修行,但本身还会受种种苦厄,以消往昔业报。就如《金刚经》中所说,“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知,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并非一生成就。《本生经》中详细讲述了无量劫以来,佛陀于因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受尽无穷苦厄,最终才得以成就。即便在成道之前,佛陀也经历了数年苦修,最终走上菩提之道。
由上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对于世间人还是修行人,苦难都是不可多得的增上缘,人的苦难有多少,福报就有多少。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有意地吃苦,能否磨练自己的心性,也为自己消业增福呢?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从佛理来讲,佛家讲求中道,并不提倡“找苦吃”。譬如,昔日佛陀行苦修,每天只吃一麻一粟,最终身体极度虚弱,却难以彻悟人生真相。佛陀知道它并非解脱之道,“知非即舍”,来到尼连禅河洗净躯体,接受牧羊女的供养,随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找苦”意味着攀缘,只是把对世间五欲的贪著,转移到了“苦”上。在我看来,苦会随缘而至,并不需要刻意追求。
总而言之,福报乐果,离不开苦难之水的浇灌,一个人的苦难有多少,福报就有多少。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南无阿弥陀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