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不知道你是否也这样,忙碌的工作之余,愿意放下手机而去单独地、纯粹地、无所事事地发发呆的时机很少,耐心读一部书籍、描摹一幅细节小画甚或揣摩一句诗意也是时机难得……
比之朝生暮死的蜉蝣,站在生命的尽头,龙钟老人的人生百年恍惚间也仿佛一瞬吧?
生活的种种巨细无一遗漏地被纳入日程,生命有时宛如一团雪球在积累前行……
现代文明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身为形役,外境扰心,不免使人生出惆怅和不安。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难以明了身心为何充满惴惴不安。
《庄子·齐物论》中言“日月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日月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万事万物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却不知晓一切到底是如何萌生的。
不谙世相生灭因由,如同不谙这一颗心为何不安——又如何能安。
忙忙碌碌,遗失了多少生活之美?且回归己心,找寻那一份心安。
有山水为家、仙风道骨者主张“心斋坐忘”。
绝不是狭隘地把自身当作单一的物质身来看待,才得衍生出这番以心为斋——或可将方寸心田结庐作境,从而获得静坐观照的智慧。
我不由得想起往昔参禅打坐、面壁观心的祖师大德,这份“心斋坐忘”许已达成了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微妙沟通;
又或许是那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个体独能领会的禅机与妙趣!
快速的日常间隙就是需要腾出这样一片精神的自留地,让人们可以回归到静气休憩、步步自观。
人类很早就有斋戒沐浴、焚香拜月、礼佛忏悔等等虔诚的生活信仰模式,如今我们依旧可以在寺院上香礼拜那一尊尊示现表法的佛菩萨像,选择归依佛法僧三宝深入经藏闻思修以长养慧根……
除却教派间的种种范式功课,所有颐养又增进身心德能的事物,哪怕读一则禅宗小故事,无一不驱策我们去寻一片禅意,长养一颗禅心。
我如何将“禅”说得清呢?
一旦落于文字,一个概念如何以另一名物概念去解释,层层剖析,近乎空无一物了,终究无法用思维心说明吧。
大概在默然静坐时,有可能豁然体味到其中的真意。
“禅心”,世俗的我亦难能道明,可只一想这二字,就犹如一片清凉,一轮明月,甚或者一支莲花插在瓶中,是一份无法言说的省净自适之态,它融通着人们纯净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觉醒地生活。
或者单纯说来,禅心即是一颗清净无染之心,一片静思澄澈之心,一种月照千江千江见月的本然之心。
禅宗有著名的诘问,邀人反照自心。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向祖师询问安心之法,祖师说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寻找却找不出这一实体的可安之心,如此便是已然安心了。
我们平日或也可借此一问——烦恼何处生,烦忧所为何?
既然无处寻,何处是烦恼?
这一颗心呀,本有清净之源——“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在信息过载的时至今日,诚如《道德经》中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盛世繁华里更需要一颗懂得过滤干扰的灵明之心,毕竟外在的沉溺耽著,只可能让身心受缚而无法安顿。
我们修行之路上需要在心地上下功夫,生活给予自我的回馈,也终归在这一颗心上。
这颗心衍生爱恨欢悲,这颗心时而愚痴迷惑,时而也自在清凉,就像禅宗经典《坛经·般若品第二》所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慧力卓著者,迷悟就在一刹那一语言间。
记得一位禅师描述过:如今我们大抵是不愁衣食的,内心的焦灼却有增无减,被施加了魔法一般,很多人不快乐。
因为疫情,所以不得不回来面对自己。
偶尔静下来,我思考到,离开工作团体,离开家庭朋友,离开一切外在关系,这个除却姓名身份和外物的——我是谁?
我是芸芸众生中类似关联的那个个体吗?
为何时常心有戚戚焉,真所谓“小人常戚戚”吗?
这个“我”如何生而难安呢?
同样地,我有一个朋友因为颈椎疾病时常郁郁寡欢,无有精气神。我几番劝慰依旧无可奈何,她因为不知病因无从治疗,心头焦灼紧张得很。
很多事就是这般——他人是无论如何也无能为力的,自生自死的这一期生命,总有他人难得帮忙处。
佛教中讲生死性空、三界火宅——落魄穷病时正好修行,我也曾在弘一法师的演讲集中看到法师病时即交代好身后事宜,真乃生死泰然也。
作家雪小禅的一段采访文字中,说到“禅是一种生活方式”、“禅是美好的生活”。
纪录片《航拍中国——沧海桑田塞北千年观略》中拍摄的甘肃,让我见到了我一直幻想去的敦煌,旅行的话,可以在流沙和驼铃中听远风的呼啸,去看月牙泉,游览麦积山。
令人费解的是,古人为何在塞北那么贫瘠孤绝的地方留下经卷和一尊尊佛菩萨像,他们是否虔诚地把心中的神安放在那里,我该如何去礼拜?他们想留给后人怎样的生命教诫和启示?
眼耳贯注于声色,手足奔忙于衣食,身心受限于名利,大抵是世间人难可避免的生存之道,而跳脱尘劳,宋朝永明延寿大师那份“此境此时谁会意,白云深处坐禅僧”的旨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心灵圣境。
禅,或者就是最单纯的心光映射,在万番流年中,如果向禅者借一些智慧,想必,生活会直抵深心,带来领悟。
且借着一份禅机去创造圆融这一颗禅心——回归己心,教导自我删除繁缛、轻简行囊,选择单纯而净化的人生面向,从而提升生命层次与境界。
如此安住,人生便是开启了一段内在的朝圣之旅——除烦恼障碍,常安己之身心。
花开不择地,鸟鸣春又深。愿这一颗禅心的智慧花开得更灿烂,且以禅心照这日月光阴吧!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