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佛陀学″,是研究佛陀佛教东传中土后"中国化、文明化、文化(教育)化"的一门人文哲学学问,也是一门研究印度佛教东传佛陀文化、佛陀伦理、佛陀哲学、佛陀教育、佛陀文明遂向"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演绎的佛教文明、佛学文化、佛陀教育大集成的佛教智慧成果学问,涉及诸多知识的学科,如哲学、文明学、地理学、伦理学、人物学、政治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献学、档案学、翻译学、宗教学(经学、经学、戒学、律学、礼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学(音乐学)、美学(绘画学、造像学)、语言学(梵文学)、民俗学、非遗学、传播学等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植物学、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要成为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自身推进佛教文明双重担当,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汲取古先贤大德、社会高僧及名流和各界佛学学者研究佛陀文化的智慧成果,经整理、分析、梳理,归纳主要有如下,以供有识之士,研究佛陀佛学、佛法、佛道之需,以期抛砖引玉,以期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文化、推进中国佛教文明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梦″贡献佛教智慧和佛教力量。
一、佛陀与佛性缘起
佛陀,梵文名Buddha,也翻译为浮头、步他、浮屠,简称为“佛”。梵语释迦牟尼佛,意思是能仁寂灭。释迦是姓,牟尼是名,佛是觉者。佛陀本意是指释迦牟尼佛,后来它的外延被扩大,觉悟三世一切诸法,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都可以称之为佛。依据佛门经典,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释迦牟尼佛,称之为佛陀。释迦牟尼是佛的德号。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翻作能仁。牟尼,翻作寂静,是心地清净、心地平等、心地觉而不迷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法号叫做法藏比丘、或叫法藏菩萨。法藏菩萨他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已经证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圣种性的菩萨。有十大称号,分别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大称号,都是用来对佛陀的尊称。《华严经》尊奉毗卢遮那佛,而以文殊和普贤并列为上首菩萨和左右协伺,文殊主智,普贤主理,合称华严三圣。作为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陀,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那就是佛祖。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有一位刹帝利种姓的王子,名叫悉达多,他本应继承王位,在29岁时毅然弃国捐王,出家修行,目的在于为众生找到能够究竟解脱烦恼的途径。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周昭王甘六年,四月初八日,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国王宫中,名悉达多,父王名净饭,母名摩那,从右肋生。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其母亲是摩耶夫人。佛陀出生时便与众不同,天女散花,一出生便会走路,他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在出生七日后,他的母亲便离世往生了,佛陀由其姨母抚养长大。佛陀年纪轻轻便技艺超群、才思聪慧,无所不通。他本在王宫里过着优越的贵族生活,然而在几次出宫经历后,佛陀发现百姓的生活实在太苦,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生老病死、生离死别,而他自己却无力改变,为了寻求究竟的解脱之法,佛陀毅然决然选择放弃王子身份,出家修行。同时也放弃了对妻子、儿子的眷恋。佛陀于19岁出家,修行6年,35岁证法,修成正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出家苦修的6年里,佛陀饱受身体上的饥饿,以及小人的迫害、伤害,身形消瘦。他开始悟到,身体虽然是假相,但是修行应“借假修真”,才能成就。于是,他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了体力。并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进入禅定,了通三世因果,觉悟成佛。佛陀成道后,开始组建僧团,弘法利生。世尊示现舍兜率、降皇宫,从兜率天下生到王宫里面来,而后弃位出家、苦行学道,证得菩提。于是释迦牟尼佛为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大发慈悲心,弘法七七四十九年,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度脱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佛陀时期,佛法最为兴盛,愿意听闻佛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皈依佛门、听闻正法,成为佛弟子。佛陀最有名的十大弟子,其中以多闻著称的阿难尊者和以苦行第一著称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左右两胁侍,我们一般在大雄宝殿看到的佛陀身边的两位侍者即是如此。佛陀弘法49载,于80岁进入涅槃,为保佛法不被破坏,佛陀命弟子阿难尊者将佛陀所说诸法以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流传后世。现在看到的佛经开头的“如是我闻”,阿难尊者遵照佛陀遗训所写,意思就是:这是我听佛这样说的。佛陀一生伟大,出生、成道、涅槃,皆有诸天赞叹,无比殊胜。其实,佛陀早在过去无量劫前时,就已被过去佛“燃灯古佛”授记为佛,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世人。信佛,不是崇信某尊神灵,而是发现自身佛性——清净慈悲。如《六祖坛经》里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若我们用心精进修行,觉悟人生,发大愿力,则能够成就如佛一样的智慧和成就的。据《华严经》记载,佛陀悟道成佛后,说道:“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实都有佛性,佛性就藏在每一个众生的“自性”里,但是我们的心却被各种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自己的真心本性不能显现出来,所以“无明”、“无智”,充满着颠倒。
佛陀与释迦摩尼佛传法偈语日。释迦牟尼佛的传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首偈语乃是释迦摩尼佛传法予加迦叶尊者时所曰,蕴含了佛法最究竟的中道实相之理。一如龙树菩萨《中论》所揭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若契悟了这句偈,对于佛法大意即已知之过半,所余仅在力行而至的功夫。"法本法无法”,第一个“法”是修行的方法,第二个“法”指效法,后面的“无法”指“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是大法,一抬出来没有任何相名分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是真正的空,本来无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去了别、觉知。真正的佛法是要你去效法、随学——“无法”(没有可以了别的人,也没有可以了别的境界相)。"无法法亦法”,“无法”,虽然没有法,但也可以是一个法,这才是真正的法。"今付无法时”,现在告诉你这个“无法”的道理的时候。"法法何曾法?”,“法法”指现象界各种的法,三界一切有为法。“何曾法?”它们何曾是法呢?表示它们什么都不是。由此可见,这首传法偈,短短的二十个字当中,竞然有十个字是"法″,这体现汉字的意蕴,也反映出翻译者的文化底蕴与般若智慧,同时佛教中国化文字化文化化、文明化浓宿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佛陀与"萨嘎月″。"萨嘎月"是佛陀降生、成道、涅槃的殊胜月份,在此月内行持任何善法,其功德都将成千亿倍增长。释迦牟尼佛曾言:“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诸善居士,值此殊胜萨嘎月之际,此时供僧正当时。
佛陀与”浴佛节"。"浴佛节",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记载之中。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有一个富庶的迦毗罗卫国,国王称为净饭王,净饭王仁慈和善,善理国政,但多年没有子嗣。有一天,他的妻子摩耶夫人梦见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印度有一习俗,女子在生产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动身回家,当她走到蓝毗尼园婆罗树下时,突觉腹痛,随后太子释迦牟尼降生。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小太子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这一天适逢中国农历四月初八,因此佛诞节这一天,佛弟子多以香汤浴佛,举行法会,以庆祝佛陀圣诞吉日!即为浴佛节,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
二、佛陀与佛法缘起
1、佛陀与佛经。
(1) 佛陀与《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笫一部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佛陀在成道之后就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讲此经。讲《华严经》,夜睹明星,然后他就悟了,悟了以后,他不是讲了一句话吗“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惑颠倒不能证得”。从一直到讲这一句话,大概不到一两秒钟,整个境界在那个时候就全部呈现出来,它就像我们照相一下,一个“咔嚓”,就全部照出来了,全部显现了。《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成佛的境界就是《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 《华严经》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五台山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中的一位是龙王(大龙菩萨),他把《华严经》汇集起来,珍藏到龙宫里面。龙树菩萨在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当时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种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够受持,于是他只把下本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在世间广布流传。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我们见到的最完备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2) 佛陀与净土经。净土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中的根本经。都在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在说阿弥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和宗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成佛,而且身体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因为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尽宇宙都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十方众生他的三业行为、他的起心动念、他所说的话、所作的事情,对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圣者而言,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观无量寿经》是《佛说无量寿经》的开展,《佛说阿弥陀经》是《佛说无量寿经》的结论;《佛说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和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和果。《佛说无量寿经》的根本,就是在讲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之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也叫作愿王,因为有四十八愿的开展,所以才有《观无量寿经》的发挥,最后才有《佛说阿弥陀经》结论性的经文内涵。
(3) 佛陀与《妙法莲华经》简之《法华经》。①色身报。《法华经》曾经记载:“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病,能救众生之苦。”在丛林中,大众的健康是重中之重,有了健康的色身,才好修行。过去佛入涅槃说《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告诉化身佛这一生要教菩萨乘,哪尊佛都要说《妙法莲华经》,法华会必须开、龙华会必须开,这是标志,而且不是形式上的,是真实的。②消业及高升报。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是要度脱这些声闻、缘觉,龙华会要度脱这些声闻、缘觉,不说这部经度不了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菩萨的后来人,声闻、缘觉再往前迈一步,一发心就是新发意菩萨了。菩萨是从这里选拔出去的,不可能一修就是菩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当时有五千人离席,说明佛住世时也有众生不信佛说大乘法,那要现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凡是听了这部经的人,不管有多大的业报,死后都生天,天福享尽后,人造的其它业报再报,一点不差。我在定中观察,千万人往地府去,可是读了此经的人有业报也往天上走。③世问"官″报。凡是把《妙法莲华经》认真读一遍的、听一遍的都往上升,没有往下去的。为什么?因为《妙法莲华经》的功德太大了,一头老牛用鼻子闻一闻,再转人身的时候就是当官做知府了,有这个福报。
(4) 佛陀与《普贤行愿品》。只要我们信念坚定,哪怕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这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珍贵教言。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经文会不断地进入我们的阿赖耶识深层,把我们生命深层很多无明、黑暗的种子转化、净化与升华。而且,经文本身就在为我们培养很广大的福德,消除很多的违缘与障碍。很多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普贤行愿品》。本焕长老直到105岁时,依然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诵读几十遍《普贤行愿品》。1938年,本老跪拜到五台山广济茅蓬,每日诵读《普贤行愿品》,刺指、舌之血,以工整小楷书写了《楞严经》十卷、《地藏经》三卷、《普贤行愿品》等共二十余万字,以此报答佛恩、众生恩。以及无始以来,过去、现在一切父母抚养之恩,忏除累生累世的无明罪业。
(5) 佛陀与《心经》。历代后人对《心经》的重视,是从佛陀那里传承而来的。佛陀即将圆寂时,把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会责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的一个偈颂丢失了,我就要怪罪于你!”这个偈颂便是《心经》。佛陀为何如此重视《心经》?因为它是佛法的精华。《心经》有多个版本传世,最为知名、常诵的是玄奘法师所译的版本,全文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字。在佛陀传法中,初转法轮为众生宣讲的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门。二转法轮宣讲的是般若性空法门。最后一次转法轮演说的是光明如来藏本体。其中,般若性空法门是最深奥的、最重要的,是众生可以走向了脱生死道路必须要学习的。般若性空理论汇集成600卷《大般若经》,而《心经》就是它们的浓缩。《心经》这样的“大法”,绝对是百千万劫积累的福报。遇到了、读诵了、受持了,则会与大乘佛法结下深深的善缘,与般若性空结下深厚的“友谊”。《心经》是深奥的佛法,能把它念诵出来,并且喜欢念它,没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因为佛经里讲过,能听闻般若性空思想,并且不生“恐怖”的人,必然是有很大福报和智慧的人。《心经》,和空性思想有缘,但想让自己读《心经》取得一定的修行成果,在平时念诵《心经》之余,还是要打好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这些基础的佛教知识根基,“根”深才能“蒂”固。
佛法不离世间,《心经》跨国界、种族、跨地域、跨教派、跨文化。无国界、不分教派,只要有佛法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心经》。《心经》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僧人都要必学、必诵的一部经典。甚至在泰国、斯里兰卡这些以修学小乘为主的南传佛教僧众,也都念诵《心经》。超度亡灵、开光、放生······但凡是佛事活动,念诵《心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念诵了《心经》,整个佛事活动就会十分圆满。
(6)佛陀与《金刚经》。佛陀与《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录,是佛的侍者阿难尊者记录。《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呢?所谓金刚,指的是金刚石,质地最坚固,光泽最耀眼,边缘最锋利,以金刚的特性比做佛陀讲的佛经,是天底下最锋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斩断众生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佛果后,一生讲经传法49年,广传无上佛法,普度无数众生,其智慧无量无边,座前弟子个个慧根深厚。一天,佛陀讲法时,来了一名信徒,献上一朵鲜花,请示佛陀讲法。佛陀接过鲜花,只是用手指拈住鲜花,弟子们看见佛陀这个动作,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佛陀弟子大迦叶,看见佛陀此举之后,微微一笑,意态祥和。佛陀看见大迦叶微笑,便走上前,将鲜花交给大家迦叶,同时说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也就是说,佛陀一言不发,等到大迦叶明白了,佛陀就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了大迦叶。佛陀以无上的智慧凝聚成《金刚经》,而要郑重地将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领悟它,让它的美丽照映在你的心目中,用它的智慧,打开人的愚痴,开启自身的智慧,去掉人的各种妄念执著。
(7) 佛陀与咒语。《心经》中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也都是释迦摩尼佛所留下的。释迦摩尼佛留下的最殊胜的两个密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大神咒及无上咒(净土咒)一一"南无阿弥陀佛”。佛在《大集经》讲,这句佛号是“无上甚深禅”。这一句佛号,禅里面是无上甚深禅,密里面是最高无上密咒,所以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禅、净、密三个都修了,这真正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塔 嗡 牟尼 牟 尼 摩 诃 牟 尼 耶 娑诃。阿弥陀佛心咒语:嗡 阿弥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嗡 牟尼 牟 尼 嘛 哈 牟 尼 耶 梭 哈。
(7) 佛陀与《椤严咒》。佛陀宣说《楞严咒》的时候,他自己放大光明,每一光明就出现千叶宝莲,从宝莲中出现化佛,由化佛来宣说《楞严咒》。佛陀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楞严咒》,就表示《楞严咒》的功德,整个楞严经首楞严王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宣说“楞严咒长咒”(指具有五会全咒文的版,不是短咒)的记录,据经典资料记载,最少有4次以上。依“翻译经典年代”排列,略举如下:第一次宣说(佛的密境中宣说);第二次宣说(于人间中的“只洹精舍”宣说):据《楞严经?卷七》;第三次宣说(于“色界四禅”天最高的“色究竟天 Akanistha”中宣说);第四次宣说(于“六欲天”中的“忉利天 善法堂”宣说)。楞严经上讲的阿难被一个女人迷惑时,本师释迦牟尼要敕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佛念咒时。阿难就得救了。文殊持咒往护是给阿难面子。在这种情况下是要人安慰的。文殊是智者。有的方法。所以连摩登伽女都带到佛前。佛一说她就先证三果了。阿难到第三章才证初果。
2佛陀与(王舍城)灵鹭山。佛陀道场在佛教中甚为殊胜,比较著名的是四大圣地,即佛出生地——蓝毗尼园、佛成道处——菩提伽耶、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佛涅槃处——拘尸那迦。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四大根本道场的基础之上,印度的佛陀道场之数量也越来越多,道场内的遗迹或圣物也越来越多。后来又有八大佛教圣地,最迟到唐宪宗(778-820年在位)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八大圣地的具体名字,即佛现神变降伏外道处——舍卫城、世尊自忉利天临降处——曲女城、佛为化度处——王舍城、佛思念寿量处——毗舍离等,后人在此八大圣地建有八大灵塔。“中天竺”以四大圣地为中心的佛陀道场如此崇拜。《大智度论》是对龙树菩萨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作的系统解说与论证,在其卷三“释初品中住王舍城”中对经文中的“住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中”有重要的解释。王舍城和位居其中的耆阇崛山都是重要的佛陀道场。王舍城,梵名 Rājag?ha,巴利名Rājagaha,音译为曷罗阇姞利呬、罗阅祇,是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附近有迦兰陀竹园等,为佛陀传教的中心区域之一;耆阇崛山,又名灵鹫山,梵名 G?dhrakū?a,巴利名 Gijjha-kū?a,耆阇崛是其音译,位于王舍城东北。佛陀常于此说法演教,其中即是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而开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王舍城和灵鹫山是非常重要的、颇具代表性的佛陀道场,是佛子们倾仰的印度圣地。龙树菩萨关于佛为什么常住在王舍城和耆阇崛山的解释,实际上也解读了佛陀道场的重要属性。以四大圣地为中心的佛陀道场常被认为是诸佛往来辗转之地,闲静最胜,清净鲜洁,福德凝聚,不仅圣人喜住,而且龙天护佑、菩萨赞叹,人人恭敬,此即道场信仰兴盛之原因。
3佛陀与佛菩萨。
(1)佛陀与诸佛诠释。"横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佛、药师佛。本师释迦佛佛陀说这两尊佛是最和娑婆世界有因缘的两尊佛,而佛寺里供的三尊佛就是这个主要原因,本师灭度后,把来生的救度主要交给了阿弥陀佛,将此生的救度主要交给了药师佛,主要侧重点不同,而如果能完满的理解和修持,则不论是弥陀法,还是药师法,无有分别,都能满足从身心健康长寿等此生到来生的出世圆满成佛的成就,只是不同时地和不同因缘的众生有所不同。其实两法是相通的,乃至万法归一。而佛和菩萨也是无有分别的,法身相融,所以三佛乃至一切佛也可以说是一佛。中央就是佛部,释迦牟尼佛称为教主;西方就是莲华部,阿弥陀佛称为教主。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三位都是娑婆世界的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佛,叫阿弥陀佛,到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佛,叫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能现能变、真心自性的本名,本来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本名,无论到哪个世界,无论在什么地区,对什么样的众生,决定不变。不但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十方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道理在此地。是一个解说,一定要懂得这个名号殊胜,它是一切佛的本名,一切佛名号都是别名。佛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这是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劝导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移民。阿弥陀佛则不然,尽管他出家修道的经历与释迦牟尼佛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只见诸经文,或者说以我们粗浅的智慧,不能理解佛的境界。阿弥陀佛应化在西方极乐世界,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协助,住世弘法。阿弥陀佛的名号,来源于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其中解释说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所以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无量光、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修道的经历,《无量寿经》中讲,过去久远劫前,有佛住世,佛号“世自在王如来”。当时有位小国君主,目睹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发无上菩提道心,舍弃王位,随佛修行,赐名法藏比丘。弥陀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修行时,请佛为他讲解无量佛土的殊胜甚妙之处,用了五劫的时间思虑,对佛土去粗取精,并宏发四十八大愿,誓愿成就极乐净土,令众生皆愿往生。在这之后,又经过不断累德修福,最后在距今约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就佛果,号阿弥陀。此佛国位于娑婆世界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2)佛陀与"华严三圣"。"华严三圣":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曾经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会,文殊菩萨几乎都参于其中。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
4佛陀与佛地、佛花故事
( 1)佛陀与五台山。佛经是由在印度生活过的佛陀及其弟子们宣扬编纂的。在佛教的三藏中前后有三部经典含有释迦牟尼佛对文殊的预言,说在释迦佛灭度后,文殊菩萨会在中国北部的一个五.顶山或清凉山上继续宣扬佛法。这三部经典为:于阗僧人实叉难陀七世纪晚期所译的《华严经》,印度僧人菩提流支在公元710年所译的《佛说文殊師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和一部名为《文殊势利般涅磐经》,据说是聂道成在三世纪晚期所译的。在此三部经书中对文殊菩萨住处的描绘,又以菩提流支译出的《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最为具体:“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此可见,无论是五台山的出处,还是佛陀在印度所宣讲的佛经,都印证了五台山在佛教界及佛教徒中具足圣严性与敬畏性。五台山是佛祖亲口说出的文殊菩萨道场,《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2) 佛陀与优昙婆罗花。佛陀开示优昙婆罗花。释迦摩尼佛在三千年前预言,当优昙婆罗花花开的时候就是转轮圣王下世渡人的时候。释迦摩尼佛的弟子问他能不能像世人一样在世俗中修行,释迦摩尼说等到转轮圣王下世的时候就可以了,他还劝诫大家一心向善,不要错失良机。随后弟子又问,那什么时候转轮圣王才下世渡人呢?他说,当优昙婆罗花大面积开放的时候,转轮圣王就会下世渡人了。接着他又说此花的开放于是着祥瑞之兆,他同时也会陪伴在弟子的身边,一直到他们能够遇到圣王,待释迦摩尼说完这番话,天空中飘着一道彩虹,并且伴着七彩祥云,金龙和玉凤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这预示着释迦摩尼的预言终会成真。 相传优昙婆罗花每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它的盛开预示着祥瑞之兆,同时在佛家也认为转轮圣王出现,转轮圣王的意思就跟如来佛祖转世是一个意思。人们认为人间就有转轮圣王,只不过是大家都不认识他罢了,他以慈悲为怀,去感化人们向善。优昙婆、出现是没人能够看到的,它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花败,谁都无从知晓,这就表明了世上是有佛存在的。花开之时便是转轮圣王下世渡人之时,同时也劝诫人们多做善事,心中有佛。朝圣五台山见"优昙娑罗花″瑞云。2019年5月7日(农历四月初三)水扬居士从太原东客运站8点出发(车票座位应在最后一排,结果在最前一排靠窗户外,与西部甘肃比丘同坐前二排(印证妙江法师说:凡来五台山朝圣文殊菩萨接一千里送八百里),车窗外佛光圈一直挂在天上跟随我们到五台山)下午发现龙旋风,高达2米,在我身边持续20多分钟,在场上惊艳奇观,5月8日(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从望海寺下来,在鸿门岩的望海寺牌坊是大雾覆盖,当时拍下无佛光圈,回老家整理手机照片,却发现有佛光圈,高兴得,不可思议。在双善洞牌坊 (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上午8:35,站在双财洞山门前,向南台上空显现晨时而飞龙、时而龙头祥云,北台顶上空呈现优昙婆罗花祥云,长达近十分钟,东台上空凤凰展翅祥云长达10多分钟,黛螺顶上空也是龙头祥云盘驻等祥瑞景观。看见祥云龙(西台顶、黛螺顶)。此次灵现,因不可思义,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5佛陀与贵族群故事
①佛陀与家父。释迦牟尼佛的戒定香赞,大家都听过,这个戒定香赞是谁写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写的。“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根据当时那情境写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出生的时候,与释迦牟尼佛成道是在同一天。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六年,最后夜睹明星而悟道,大臣国王们就说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儿子是从哪来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他父亲叫他必须给释迦族留个儿子,不留儿子就不能出家。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用手这么一指,他的妻子耶输陀罗就有孕了。罗睺罗生下来后,耶输陀罗为了证明佛陀和自己是清白的,就叫人挖了个大火坑,说,如果我们母子圆满,毫发不损,那么就证明是清白的。耶输陀罗跳的时候,这个火焰变成了清净的莲花,香气遍满十方,所以就叫戒定真香。所以这个香赞,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写的,证明释迦牟尼佛是清白的、持戒的、修行的、能为人天之师的。
②佛陀与(度化)父母、妻子、儿子、姨母的故事。A,佛陀与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佛陀报父恩的故事。《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佛陀的父亲。佛陀悟道后,四处宏扬佛法。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这种心情越来越强烈。他一连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带着众多的随从,前去请佛陀回国。但每次侍臣听闻佛法之后,都不声不响地出了家,加入僧团,并证得阿罗汉果。只因阿罗汉们把世间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们没有把老国王的信带给佛陀。一筹莫展的国王深感失望,只好将最忠诚的老侍臣史鲁德亚叫来,命其带信。同其它人一样,克鲁德亚深具慧眼,闻法后加入僧团,亦证阿罗汉果。但是,不同于其它人,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劝说佛陀从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当时正值春天,适宜远行。这样,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走停停。两个月后,他们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这时,高傲自大的释迦族元老们都这们想:“佛陀是我们的小兄弟,侄儿辈或孙子辈。”然后,他们对那些年轻王子们说:“你们向他行礼,我们就坐在你们的后面。”他们坐在一起,动也没动,更没有向佛陀施礼。即时,佛陀升至天空,大显双运神通,以此制服了他们的狂妄。佛陀的父亲老国王见如此不可思议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随即,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这时,天空突然漂落一阵雨水,洒在大家身上。这一不同寻常的瑞相,使大家议论纷纷。佛陀就给他们讲了《须大舒本生故事》,说明在前生前世时,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事。听讲完毕,释迦族人大为高兴。然后,他们纷纷辞行回家,不知道请佛陀及其弟子吃饭是他们的义务,连国王也没有想到要请佛陀,他认为:“我的儿子不到我王宫来,他要到哪里去?”所以,一到王宫,他就吩咐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在王宫里等待佛陀的到来。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约供斋,佛陀及其弟子们准备停当,沿着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乞食。动身之前,佛陀这样想:“过去诸佛入其眷属之城后,是径直到他们的家接受供养,还是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后来,他明白,过去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着钵,来到迦毗罗卫国的街头。当耶输陀罗告诉国王佛陀这种有损王家体面的行为时,他大为伤心不安,急匆匆地来到佛陀跟前,行过礼后,迫不及待地问道:“儿呀,你为什么要如此地在我脸上抹黑。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我做父亲的受到极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车辇外出效游,而现在却在街上乞食。这讲得过去吗?你为什么要出我的丑?”"我不是在出你的丑。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传统。”佛陀答道。这使国王更加震惊:“但是,以乞食为生是我家族的传统吗?佛陀,我们家族是大日王种,刹帝利的后裔,没有一个武士曾经乞过食呀。”"大王,这不是你国王家族的传统,而我佛陀家族的传统。诸佛以乞食为生。”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他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 ,于此同时,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圣果: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二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之一来果。其四果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他曾拒绝相信传言,说他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给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还是不相信他儿子死了。这一次,净饭王证第三果。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他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当年佛陀40岁。佛陀报母恩的故事。摩耶夫人婚后产下佛陀,然分娩七日后即告崩殂。据《杂阿含经》卷十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等记载,佛陀成道后,尝于一夏上升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报答母亲的恩德。佛陀住了三个月,才从天上下来,那就是现在印度的三迦沙。又,《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佛涅槃时,摩耶夫人于空中诵偈颂。《摩诃摩耶经》卷下则记载,佛入灭时,摩耶夫人从天而降,悲泣不已,佛遂从金棺现出说法云云。
B、佛陀与妻子耶输陀罗。耶输陀罗公主和悉达多太子(佛陀)同年,在16岁那年与他完婚。当时悉达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赢得了她的爱情。她享尽了王宫里的荣华富贵,生活极为幸福快乐。29岁那年,就在她刚生下唯一的儿子罗睺罗的当天,她全心爱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离家出走了,追寻解脱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静时,没有向他忠诚而又美丽的王妃告别,不声不响地离开王宫,留下年经的耶输陀罗一人抚养孩子。第二天早上,她还和往常一样起床后,前去向她深爱着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惊呆了,她丈夫不见了。当她意识到她的梦中王子离开了她和新生婴儿时,她猛地被一阵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她永远地失去了她最爱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宫大院在她的眼里已经变成了地狱,整个世界一片空虚,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儿子。有好几个刹帝利王子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绝了。她一直忠诚的爱着她的丈夫,她只为他而活着。听说丈夫以苦行为生,她断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宝,穿上俭朴的黄色衣裳。在苦行的僧乔达摩六年精进苦修,趋证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输陀罗公主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一切,自己也仿效行事。觉悟之后,佛陀行化至迦毗罗卫城,第二天应国王邀请,来到王宫,其它人都来礼拜了佛陀,唯独耶输陀罗没来,她想:“如果我还有一点点福德因缘的话,高贵的佛陀一定会亲自来见我,然后,我再向他行礼。”饭食完毕,佛陀把钵交给净饭王,在两个弟子的陪同下,来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在早已准备好了的垫子上坐好,佛陀说道:“让国王的女儿如愿地向我行礼,不要再说什么。”听说佛陀来了,她命令宫女们给她穿上黄色的衣袍。佛陀刚刚坐下,她就象飞一样跑到他的跟前,紧紧抓住他的双脚,把脸紧贴在脚背上,恭恭敬敬地礼拜了佛陀。如此这般地表达了她对佛陀的挚爱和尊敬,耶输陀罗彬彬有礼地在一边坐了下来。国王在一旁不住地称颂她的善德,赞美她对爱情的忠贞,然后说道:″世尊,她听说您披着黄色袈裟,她也穿黄衣裳,当她听说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样,一天只吃一顿;当她听说您不坐高广大床时,她也睡低矮的床铺;听说您不以花环和香料饰身时,她也放弃一切打扮;当她娘家人派人来接她回去,她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我的儿媳真是贤惠。”佛陀言:“大王,不仅仅是在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护过我,真心诚意的爱过我。”接着,佛陀讲述了《月紧那罗本生故事》,佛陀回忆了他们前生前世如何相依为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后离开了王宫。净饭王去世后,佛陀之妻耶输陀罗也剃度出家,进入了僧团,并证得声闻乘最高圣果——阿罗汉果位,从此解脱了生死。在众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岁圆寂,留下许多诗偈。
C、佛陀与儿子罗睺罗。罗睺罗是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的独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当时太子正在花园里深深地思索着。当听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样,他并未兴奋和激动,而是高声长叹起来:“罗睺睺诞生了,枷锁出现了。”因此,净饭王就把婴儿起名为罗睺罗(枷锁)。罗睺罗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罗卫国。在他到达的第七天,耶输陀罗把年幼的罗睺罗打扮得漂漂亮亮,指着佛陀,对他说:"看着,儿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两万僧众拱围着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亲。他有巨大的财富。但自从他出家后,我们就没有见到这些金银财宝。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袭财产,对他这么说:‘父亲,我是一国王子,将继承王位,成为转轮圣王。我需要财富,请把财产给我。儿子应该是父亲财产的所有者。”天真的罗睺罗来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亲吩咐的那样,要他的继承财产,很动情地说道:"修行人,您的身影使我感到愉快。”饭后,佛陀离开了王宫,罗睺罗在后面紧紧地跟着,不住地说道:“请把我的继承财产给我。”没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没有叫他不要跟着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罗睺罗要他父亲的财产,这与世俗同流,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我就把我在菩提树下所得的七宝给他吧,使他成为出世之法的拥有者。”他把舍利弗叫到眼前,要他剃度罗睺罗出家。这样,罗睺罗加入了僧团,当时只有七岁。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他爱若掌上明珠的孙子竟会出家。他赶忙来见佛陀,恭谦地恳请佛陀:从今后,希望不要让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一条定为戒律。佛典中最早的经典之一《罗云经》,就是在罗睺罗刚出家时,佛陀对他而讲。此经强调了诚实的的重要性。佛陀以质朴易懂的例子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输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及道德的标准。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睺罗经》后,他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罗睺罗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闻名。在《长老偈》中有他的四句颂:"吉祥罗睺罗,父母清净生,觉者佛陀子,一切烦恼除,不复有后生,是名应供者。富有三圣学,彻见不死果。贪念障见,欲网缠身,爱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亲覆正念,如于落斗网。烧毁贪尘,切断魔障,铲除欲根,今证安隐。”
D佛陀与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意译作大爱道、大世主。是佛陀母亲摩诃摩耶之妹。她们姐妹二人皆嫁给佛陀之父净饭王。占相者曾预言她将成为“众人之首”,故被称做摩诃波闍波提。佛陀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每天皆思念求道修行,悲泣涕零。佛陀第二次回宫时,对其父王讲《法护本生故事》时,她即证入第一圣果,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佛陀之妻)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但先后遭到佛陀的三次拒绝。决心坚定的大爱道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声,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佛陀说:如果大爱道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修行组织。一天,大爱道比丘尼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佛陀说道:“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大爱道,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大爱道,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大爱道,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不久,她证阿罗汉果。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在众女弟子中,大爱道比丘尼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小乘佛弟子可成就的四种果位。
③ 佛陀与耶输伽父。释迦牟尼佛,初游波罗奈国, 耶输伽父,信受三皈。耶输伽父就是耶舍的父亲,他是佛教史上皈依三宝的第一位居士,也叫优婆塞。所以最早接受三皈的优婆塞,最早接受成佛的指导的,就是耶输伽父。
6佛陀与佛陀灵异
(1) 佛陀与北京灵光寺佛塔(佛牙舍)巡礼被引爆安全无羌现象。北京西山灵光寺隐于翠微山脚下的花丛林莽之间,著名的佛牙舍利塔碧瓦金刹、清秀挺拔,在金色的光下显得分外耀眼。据《大般若涅槃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后,住在忉利天的天神帝释手拿七宝瓶和供养器具来到佛陀火化现场,当帝释抵达时,原本猛烈的火焰突然熄灭,帝释于是打开宝棺,想取出佛牙,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对帝释此举大惑不解,请他等众人到齐后再一起分配。帝释即解释说,释牟尼佛生前已答应给他一颗佛牙舍利,因此他一到,烈火自然熄灭。于是帝释从释迦牟尼佛右上方的颔口中取出一颗佛牙,随即回到忉利天建塔供养。据佛教记载,佛陀涅槃后只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在人间,一颗流传到印度,后来传到斯里兰卡,而另一颗先流传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又于公元五世纪传入中国。在公元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从阗(今天新疆和阗县)将佛牙和十五颗佛舍利带到当时的南京密藏礼拜。隋朝时,佛牙被送到长安。至唐末五代,战乱频繁,佛牙被辗转送到燕京(今北京),辽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郑氏,为安奉佛释迦牟尼的佛牙,出资在西山灵光寺建八角十层砖塔“招仙塔”供奉佛牙舍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寺后有塔,十层八棱,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灯龛十六座。”所以此塔又称“画像千佛塔”。十层砖塔建成后,释迦牟尼佛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前后在塔内保存了830年。一九○○年,西郊义和团在西山设坛,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灵光寺被重炮所毁,招仙塔被炸得仅存塔基。第二年,僧人在清理瓦砾时发现珍藏佛牙舍利的石函,打开石函后,发现一只沉香木匣,木匣外面写有“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比丘善慧”,木匣内有佛牙一颗。从佛牙舍利重现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被佛教界秘密保藏和供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牙舍利被迎请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供奉在舍利阁中,供国内外佛教徒瞻礼、膜拜。佛陀舍利是世界各国佛教徒共同崇拜的圣宝,特别是东南亚佛教国家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家的信众,对佛舍利更是崇拜备至。佛牙舍利曾先后应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政府和佛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全国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僧侣十万多人,寺院二万多座,而佛塔更是星罗棋布,有十多万座,素有“佛塔之国”之称建造。1996年12月25日,经缅甸政府邀请,将佛牙舍利远送到仰光给予其国人参拜瞻礼。岂不知当地乱党布下炸弹欲将佛牙舍利炸毁以图政变。首枚炸弹于供奉佛牙舍利的宝塔前的狮子像旁爆炸了,另一枚炸弹则放置于佛前的花瓶内。奇怪的是该枚炸弹并没有在花瓶内爆炸,却连带花瓶直线地冲向供桌前方才爆炸。当时,演道法师正守卫于供奉佛牙舍利的供桌侧,看情况不对,立刻扑身护着佛牙舍利直到安全为止。,正在瞻礼的人们被炸得死了五人伤十七人,而佛牙舍利塔和护佑在金塔身及身旁的演道法师等两位法师却安然无恙,因此演道法师被冠上了‘铁罗汉’的美誉!佛法真是不可思议事后,该国的科研人员对有机玻璃罩进行了检查,并证实它确是一个普通的有机玻璃罩,没有甚么特别之处。佛教信众认为,佛牙舍利能安然避过这场惊险,主要是关键时刻佛牙舍利显灵发出威力。佛牙舍利能安然渡过一劫,是罩子的作用还是佛牙本身的威力,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2) 佛陀与法门寺佛指舍利故事。有关佛舍利的异事,在中国的佛典上多有记载,《集神州三宝通感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代岐州刺史张亮崇信佛教,一回听说法门寺地下埋有善于佛陀舍利的传说,于是,上奏太宗,后果然挖出佛指舍利。消息传出,方圆数百里信众络绎不绝,前来赡仰难得的佛家珍宝。唐佛书《法苑珠林》中也收录了这次盛况:众人看到佛舍利时各有不同反映,有人见之如白玉,有人见之为绿色,有人看见周围出现五彩光环,有人甚至视而未见,一位盲人老翁在亲近佛舍利后,更忽然睁开眼睛,恢复了视力。
(3) 佛陀与″树抱佛龛″现象。千年“树抱佛”奇观位于有着千年历史的四川资阳市乐至县报国寺内,数十年前被修缮寺庙的工匠意外发现,因古树下藏有千尊摩崖造像而得名。被称为古寺“三绝”的千年树抱佛,位于主殿的正前方。大小不一的上千尊造像神态各异,镶嵌在一棵古榕树的树根之中,形成了佛与树相应而生的奇异景观。林业专家专门前往报国寺经过仔细观察,考古专家发现树下最大的佛龛叫做观无量寿经变,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原来中晚唐到五代阶段,四川十分流行这个题材。由此,专家断定佛龛的出现应该在中晚唐到五代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再来看古树,专家们通过对树皮厚度等进行测量发现,古树的年龄应该在七八百年以上。
(4) "佛陀″与五台山大白塔的故事
俗称五台山大白塔。佛教传说,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曾将释迦牟尼佛的84000颗舍利分别送世界各地建塔珍藏。中国一共得到19颗舍利,其中五台山得到一颗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就埋在五台山大白塔的下面,所以将塔称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
(5)"佛陀″与佛古寺传说
来佛寺,位于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东经113°′、北纬33°08′)丁庄乡安庄村,意即佛祖是自己来定居的。据传说,隋唐时期,一王姓车夫赶牛车上山砍柴,回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急急忙忙往家赶。当赶到羊册时,已经半夜了。这时,隐隐听到路边有呻吟声。车夫赶快停下车察看情况,果然真有人,还是三个老人,原来这三个人也在赶路,他们带的干粮吃完了,也没有车子可搭。此时既渴又饿又累,实在难以行走。车夫见状忙把自己的干粮拿出来分给他们吃,并答应先卸下柴送他们一程。午更时分,行之王家祠堂时,三老人说想下车去附近村子办点事,顺便也让浑身是汗的老牛歇息一下。可过了一个时辰,也不见人回来,车夫决定顺着他们去的方向寻找,找了很久也没见人影。这时天已发亮,看到的却是站在路中间的一佛来菩萨三尊石佛,每个头上都顶着一锭银子,车夫立刻明白了,原来搭车的三老人不是凡人,而是神仙,这银子或是答谢他的,或是神佛暗示在此处修庙用?车夫略加思索,恍然大悟,利用这三锭元宝,组织村人在此建房修庙,把王家祠堂演化为庙宇,供奉着自己来的神佛,后来起名来佛寺,一直沿袭至今。
三、佛陀与佛道缘起
(1) 佛陀与"佛儿"故事。传说,罗睺罗在母亲肚里怀了6年,于释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时.他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国省亲,认子释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劝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大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他说沙弥十戒,为佛教有沙弥之始。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罗喉罗因是净饭王的王孙,佛陀的爱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经常受到称赞。佛陀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教育他严持毗尼、精进修道。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得阿罗汉圣果。佛陀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喉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罗喉罗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据说,罗睺罗曾在五台山罗喉寺中显圣,并留下足迹。唐代初期及中期.五台山罗睺寺是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后唐明宗至后唐末帝年间(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师巡礼五台山记道:“……廿一日,登善住阁.礼肉罗睺”,这个记载就说明“罗睺”已被五台山佛教徒建殿设堂礼祀.但没有单独为寺。作为十大黄庙之一的罗睺寺还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之子名“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了阿罗汉果,被称作“密行第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在罗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罗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庙之一。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开花现佛”。
(2) "佛陀″与北京广济寺。北京广济寺大雄殿内,三世佛像后影壁的背面,裱贴着一幅高6米、宽11.3.33米的指画《胜果妙音图》,是清代著名画师傅雯尊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是目前所知国内外最大的一幅指画,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内容为释迦牟尼灵山说法的场景,淡淡的赭石色,没有工笔重彩画幅的色彩浓烈绚丽,只有素雅清淡。《胜果妙音图》是清代画师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是目前所知国内外最大的指画,其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笑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包括普贤、文殊菩萨,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仓及布袋和尚等;倒也符合中国当时“三教合一”的民情。这幅画,应是在民国大火后为广济寺所藏,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由赵朴初居士从藏经楼上发现,并将它悬挂在大雄宝殿内。究竟《胜果妙音图》是如何进入广济寺的,至今是个谜。
(3) "佛陀″与汉化家具
佛教自传入中土就源源不绝地带进了大量的域外陈设用具。有北魏菩萨的方形坐凳、双人胡床;有北周菩萨的腰鼓形藤凳等等。这些高型家具,是汉地前所未有的,与中华文明早期席地而坐的传统矮型家居陈设截然不同。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岩画和墓岩画里能够窥见到“佛”和“菩萨”所带来的域外高型坐具:绳床——椅子、佛座——墩、胡床、方凳等,这一切无不诠释着古代中国家具文化的发展和起居方式的演进。在古代文献的记载里,当时的印度僧侣大都坐这种被称作“绳床”或“禅床”的椅子。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起居形式,这种有靠背、有扶手的高型坐具——绳床、禅床、椅子,是印度僧侣的典型坐具。因而,各种形式的高型坐具随。在恢宏的大唐帝国里,释教家具脱离了天竺佛国的清雅与简捷,披上了绮丽多彩的外衣。佛教对家具装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被佛教赋予象征意义的动植物雕刻和彩漆图案,如莲花纹、忍冬纹、狮、象等,此外,以佛像做装饰的有释迦牟尼、观音、飞天等形象,以佛教故事做装饰的有天女散花、经变故事等。佛教以莲花为“净土”的代表,在佛教中,佛座为莲座,佛眼称为莲眼。)。“席地坐,包括跪坐,都以席和床为起居中心。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箕踞、趺坐或斜坐,从心所欲;随之而兴的是放在床上可供傍倚或后靠的凭几等。至南北朝,垂足坐渐见流行,高形坐具,如凳与筌蹄等,相继出现。”
参考资料
1《妙江法师:你把这些东西看懂了 成佛有余》妙江 华人佛教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2019-12-14
2《盛澜:佛陀的价值观与中国古典家具审美》盛谰 当代艺盟网2018-04-17
3网上涉及佛陀研究资料一并鸣谢!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