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11]

  • 人生的底线[136]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7]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4]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弥陀信仰"中国化"与"中国弥陀学″文明意蕴
     
    [ 作者: 净兴   来自:本站原创   已阅:3773   时间:2020-6-29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6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弥陀信仰"中国化"与"中国弥陀学″文明意蕴

    文/净兴   

        文明”实际上是个复合词,它的原初含义是指一种人(群体、民族、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外在显现,其体现出来的是个体通过被教化而具有的道德涵养、团体宗教的教义、教条包罗万象,它包含哲学、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绘[壁]画、神话传说等)}、信仰、道德、教育、法学等方方面面的精神和制度文化等人类文明标配,它注重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和乐”的境界,"共建和乐世界,实现心性回归”早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与"和乐"就是对人类生活的诠释与指南,文明是生命的境界,是精神富足的一种现象,和乐是生命圈的状态,是文明的一种再造与呈现,文明与和乐是圆融与圆满,整体性文明价值链呈现表达。 佛教乃至宗教也是一种人类文明。无论是宗教(佛教)还是文明产生、发展都离不开部落、种族(民族)、人群等,与其说是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必然产物,不与说社会文明与进步发展伴生物,还可透视出是人类对自然力量崇拜的产物。印度佛教(梵文)的传入,中国文化便有了切音跟切韵,催生一个佛学文化学说,文化生活中常用的世界、境界、大千、三界等辞条和名词,这些都是从佛教里面来的,这是已经译成意义的,还有很多没有把意义译出来的,而是音读的词汇,那就更多了,波罗、涅盘、菩提、刹那等,很多很多,所以极大丰富了和创新了中国语言辞库和与华夏文明产生、发展的烙印和标的。在中国,通过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长达700年的佛教时代,与中国的文明深度交融,形成了儒释道合理的文明形态。与中国哲学、文化(文字、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天文等方面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佛教文化体系中宗教、艺术、科学这类具有理想性精神性价值观的高级境界,催生和形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化传统融为一体的“佛教文明”,率先向世界发出了新的佛教信息,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造新时代的“文明依托”平台。探寻中国弥陀学与弥陀信仰现象,是一个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诸多、边缘、交叉、融合学科大学问,涉及到文化宗教学、文化伦理学、文化语言学″、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科学学、文化教育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文明学等跨文化、跨种族、跨宗派、跨地域(国界)、跨科学、跨信仰、跨文明的一门交叉及圆融、国学学科学问。佛学也好儒学也好,它是心灵之学或借用班禅大师所说,是一个内心的科学,现在如果只做成案头的科学、概念的科学、讲学的科学,争取当教授博导的科学,它就不是科学了。所以说,自从弥陀信仰融入中土后,催生了新的文化现象,成就了中华文明基因,与中华文明一起,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华夏社会文明进步,彰显了佛教智慧力量和人文价值意蕴。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译,亦作“阿弥多佛” “阿弭跢佛” “阿弭亸佛”等,略称“弥陀” “阿弥”等.“阿”(A)意为“无”,弥陀(mita)意为“量”,故又译为“无量佛”,通常称作“无量寿佛”。另有“十二光佛”名号,分别是: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在这13个名号中,共有12个名号都与“光”有密切的关系,而最常见的两个名号是无量寿(Amitayus)和无量光(Amitabha).无量寿的译名仅仅表示了阿弥陀佛内涵的一个方面,却没有体现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大慈大悲的内涵.而以“无量光”为代表的“十二光佛”名号更能表达救拔一切苦海众生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正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彰显了度尽一切罪恶苦难凡夫之大愿。"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正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彰显了度尽一切罪恶苦难凡夫之大愿.因此,这里的“无量光”具有明显的他力救赎特征.由于任何译名都不能完全表达阿弥陀佛一词的丰富内涵,于是就按音译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音译过来的,“阿”译作“无”,“弥陀”译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要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那么这个无量的无量,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呢?无量就是自己的自性呀!无量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无量。如果要法法都讲,那就讲不尽,也太麻烦、罗嗦。所以,用两桩事情代表:一个寿,一个光。寿代表的是时间,竖穷三际是时间。光代表空间,光明照耀十方。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所有一切法统统都包括了。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自性圆满的德号,也是法界圆满的名称。念这个名号,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无量的法门统统在里面,一个也没有漏掉。 阿弥陀佛(梵文音译),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据佛经学习梳理与探究,长时间以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早晚课诵的内容却不约而同的一致。早课以楞严咒、十小咒,称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为主,晚课则以《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圣号为主,最后都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日本东密兴教大师认为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乃释迦牟尼佛法身),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称呼。阿弥陀佛是三世佛之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所以又称无量佛。他有十三个名号,其中最常见是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在我国民间有着极为广泛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化。中国佛教净土宗把他作为信仰的对象,认为他能接引修行念佛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又把他称作接引佛。《华严经》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这两土教主的法身同是毗卢遮那。对“华藏世界与极乐世界的教主是同一法身”这一点,华严宗祖师与净土宗祖师有着极为一致的看法。清凉国师判言,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皆悉认同与秉持这个观点。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阿弥陀佛成佛在10劫之前。阿弥陀佛住世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导极乐世界的众生,让他们也成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阿弥陀佛是他方佛,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大乘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地位非常高,因为他悲愿广大,法门简易,所以在信仰大乘佛教的国家很流行,在中国甚至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阿弥陀经》讲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佛门里,自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以来,以其修持方法简单易行、念佛方式灵活多样、仰仗佛力而功高易进的优势,在历经了多个朝代数次“法难”之后,依然表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经过净土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提倡的“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之禅净双修思想的强势推动,以致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天台、华严等诸宗皆归流净土,中土的佛教几乎成为禅宗和净土两家的天下。弥陀净土信仰至此已经完成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念佛之风历久而弥盛,以致于形成中国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风气,不管信不信佛,那就都讲阿弥陀佛名号。

        1,弥陀与极乐世界。

        《开元释教录》中记载,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翻译了《佛说般舟三昧经》,这是中国净土经典传译的开端。传译而来的净土经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人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宝网交罗、宝树成行,极尽庄严。比如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是由金、银、琉璃、颇梨合成。又说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世尊在经典中还一再地鼓励人们应当相信并且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告诉我们只要深信切愿地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在临命终时得蒙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到这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世尊不但为劳苦大众彰显了一幅更加庄严、微妙的彼岸蓝图,更是为追求大同世界幸福生活的人们传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消息。这个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功德所成就的西方净土,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让许多净土修持者为之精进修行并得证三昧现见西方极乐净土。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了48个宏愿,成佛以后接引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到他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去成菩萨成佛。阿弥陀佛的48大愿,非常不可思议,能够给娑婆世界里这些业重凡夫很大加持,只要能一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可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净土。生极乐世界不只这个《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特别是般若部的,劝生极乐世界的。《无量寿经》的记载,阿弥陀佛在久远劫前,曾是一位国家的圣主,后出家,法号法藏,他在世自在佛前立下四十八愿,发誓要建立最殊胜、最庄严的佛国净土,最终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相传极乐净土自然界非常庄严。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物质生活的享受极为丰富,生活所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给。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立誓要以无尽力普度一切众生,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在《华严经》,先讲的《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求生极乐世界的。普贤菩萨的行愿,最后导归极乐。那个生不同了,生上品上生。如果你能念佛加十大愿王,不要念十大愿王的经文,或者嫌着长,你称一者礼敬诸佛,直到普皆回向,只念那么十大愿跟阿弥陀结合起来,你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文殊菩萨专接你到极乐世界去的。

        2,弥陀与佛陀。

        阿弥陀佛含义,在佛教眼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弟子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等意思。[梵Amitābha]  阿弥陀佛 ( a mí tuó fó ),其名号梵音为Amitayusa(无量寿)、Amitab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密号为清静。释迦牟尼佛(佛陀)住世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导众生往于阿弥陀佛(弥陀)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是华藏世界的创造者(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创造者(教主)。佛经除《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佛经》、《佛说观无量寿经》等净土五经一论外,后出阿弥陀佛偈经,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往生经,随愿往生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陀罗尼经等等,均对极乐净土有描述。以外佛陀与弥陀导论经书,有《心经》、《金刚经》、《椤严经》等经书。《无量寿经》记载:如是闻,久远无量劫前有佛出世,佛号世自在王如来。时有转轮圣王,为求众生安乐,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作沙门行,法号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世。《观无量寿经》就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果讲地点,阿弥陀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但是阿弥陀佛和我们有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去此不远”。要是没有缘分的话,当面见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亲自来了,你都不认识,“无缘对面不相逢”。所以缘很重要。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中说:若有人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除舍散乱,精勤修集念佛三昧,并受持、读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六时专念,悉除散乱,五体投地,礼敬彼佛,十日十夜,必能得见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

        3,弥陀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说观无量寿经》曰: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萨为其胁侍,并称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如是观世音菩萨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又如是大势至菩萨云: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诸余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从下方光明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又如是阿弥陀佛云:“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边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是为杂想,名第十三观。”《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佛告华德藏:“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彼有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得大势,得是三昧。复次,华德藏,若有菩萨,从彼正士七日七夜听受是法,便逮得如幻三昧。”又云:“愿见彼安乐世界阿弥陀佛,令此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生彼国已,绝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他看得见佛菩萨。他见到佛菩萨以后立即产生庆幸和喜悦,而且功德倍增。因为这个缘故,他所投生的地点,永远脱离胎胞和污秽的形体,纯是住在鲜美微妙的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而且具有广大的神通和显赫的光明。《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和《观世音如来秘密藏神咒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首楞严经·大势至获念佛圆通》等经书。

        4,弥陀与弥陀信仰。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佛教净土宗广大信众的信仰对象,在佛教界拥有的信徒最多,这是一个人人都能修行的法门,最易修持,收效最大,是佛教大乘各宗各派的最终归宿。

        根据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无量寿经》等典籍中的预言,佛教传扬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佛教的末法时期以后,各宗派教法纷纷消失,最后只留下阿弥陀佛法门住世百年,救度有缘众生。世尊曾经在《法灭尽经》中沉痛地预告末法时代,正法灭尽地惨状,其中,首先失传的便是《首楞严经》,其次便是这《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本经第一次宣传弥陀信仰,开中国弥陀信仰之先河。 最早传入汉地来宣传弥陀信仰的经典是东汉支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据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记载:“《般舟三昧经》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月八日出.” ,该经说:“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等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世尊曾经在《法灭尽经》中沉痛地预告末法时代,正法灭尽地惨状,首先失传的便是《首楞严经》,其次便是这《般舟三昧经》。佛陀曾经在《法灭尽经》中沉痛地预告末法时代,正法灭尽的惨状,其中,首先失传的便是《首楞严经》及《般(bō)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第一次宣传弥陀信仰,开中土(国)弥陀信仰之先河。 最早传入汉地来宣传弥陀信仰的经典是东汉支谶所译的《般舟三昧经》,据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记载:“《般舟三昧经》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月八日出.”  该经说:“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等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该经已经具有弥陀信仰。中国很多高僧大德就是般舟三昧成就的。般舟三昧经讲的这种得般舟三昧的修行方法,行法虽(似)简单,却(很深奥)能在短期内得三昧见佛得道。所以妖魔鬼怪想尽办法首先灭之。世尊曾经在《法灭尽经》中沉痛地预告末法时代,正法灭尽的惨状,其中,首先失传的便是《首楞严经》及《般(bō)舟三昧经》。

        "阿弥陀佛″既是口头禅,也是与人打交道辞令语。弥陀信仰生活化、世间化、人性化。凡遇到很多学佛人为什么张口闭口阿弥陀佛,见人打招呼阿弥陀佛,拿起电话阿弥陀佛,再见阿弥陀佛,感谢阿弥陀佛,道歉也阿弥陀佛,连不小心被吓一大跳也是阿弥陀佛。其真实的念佛人,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还能提醒同修莫忘念佛,为初学人创造听闻佛声的机会,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念阿弥陀佛,祝福对方健康长寿,清净快乐。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光才能光彩照人,无量寿才是真正的长寿。用“阿弥陀佛”代替Hello与人打招呼,语言善导向、传播和善、慈善,形成一种语言文化,催生一种"和合″社会文明形态。净土教从印度传来东土后的中国化过程,而"中国化(信仰化、本土化[文学化]、世俗化、民间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异质文化以和平方式成功融入本土文化的成功案例,重现实、讲因果的净土教门,虽然已经完成了以信仰为本位的中国本土化,使人们的宗教情感贯彻在净土教的信仰中,将修行落实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从佛教而言,所谓佛教中国化,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翻译经典、格义佛教、对佛陀一代时教的判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形成各宗派的祖师传承等等;如果就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而言,则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心性化、信仰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弥陀净土教的信仰,有四个核心要素:一是教主阿弥陀佛;二是由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三是涵盖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六字洪名;四是通过信愿念佛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修持方法与目的。用日本学者藤堂恭俊先生的话来说,净土教(亦称弥陀)信仰,是指通过作为救主的阿弥陀佛和作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愿生者(指凡夫),以及佛、凡双方之间所展开的人格上的呼应这样一种对应关系,而实现往生净土的目的。

        5,弥陀佛与弥陀净土。

        净土是指诸佛在因地所发度生利他之本愿而成就的清净庄严的国土,所以又叫清净的佛国、清净的剎土,净土之名则是相对于我们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说的。佛所居住之世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被称之为弥陀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被之为佛陀净土,均被称为净土。 在印度佛教中,最初提倡“弥陀净土” 的是龙树与天亲二位论师。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弥陀净土”却未能在印度生根、 结果。自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莲社求生弥陀净土始,“弥陀净土”思想遂在东土扎根。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净土学人的不竭努力,“弥陀净土”终于在东土开花、结果,形成了与禅、天台、华严等宗各尽其美的净土宗。“弥陀净土”思想虽发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然却光大于中国。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在本于印度弥陀信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出了新的弘法形式和内容。如昙鸾的“称名思想”, 善道的“他力本愿”思想等。虽然净土法门只有一个,但弘法的方式却是多种多 样的。净土宗所倡导的念佛方法,较之于印度佛教而言,已非常完备,且具有明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身特点,打下中土佛教文化烙印和标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净土宗亦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6,弥陀与弥陀哲学

        佛陀哲学精神及信仰价值体系:信愿行,即往生西方的求生思维与归宿取向。蕅益大师讲的,"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两句话说得太好!这是净宗修学最高指导原则,"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信愿,我们在讲解《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善根就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福德是能念,你真干,真的持名。因缘,那是你外面助缘的环境,你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修学这些法门的善知识,他们来协助你,这是外缘。善根、福德、因缘这三者具足,决定得生,三者缺一个都不行。你有福德,你有因缘,你没有善根,遇到怎么样?不相信,也没有办法理解它,所以念佛的愿你发不起来,求生的愿。如果没有福德的话,你能信、能解,做不到,敌不过眼前名闻利养的诱惑。你不是不懂,诱惑的力量太强大,明知故犯,这种人很多,不是不多。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教育就大有道理。懂因果是什么?懂因果,这生死问题真是大事情!生生世世迷惑颠倒干这个事情,与一切众生结多少冤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是把因果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真觉悟了,不再干了,下定决心不再干了,我这一生一定要出六道、出十法界,这是因果的力量,那你就会真干了,真干就是大福德,无量的福德。行行为正修,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净土法门跟通途佛法不一样。首先通途佛法讲“信”,净土法门更要讲“信”。由于净土法门要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那种果地上的境界、慈悲,这种信比通途佛法的信更难。净土法门没有“信”一切免谈。所以首先要建立信根,产生信力,破疑生信。第二个环节是“愿”,不需要你开悟,不需要你大开圆解,你信了之后,紧接着就要发愿。发愿怎么发?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作为参照系,发你自己的愿。于是我们进一步对阿弥陀佛大愿的核心要了解,整个四十八大愿就是要令众生当生了生脱死、快速成佛的,他要接引九法界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顺应这个四十八大愿接引的特点,发往生净土的愿! 第三个环节,“行”。由这个愿,我们就开始去修行。修行有正行,有助行。这里直接谈的正行就是执持六字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助行,是用戒行规范自己身口意三业。信、愿、行当中,信最难突破,净土法门被称为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突破了信,就导引这个愿,有愿就开始有行。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易行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它不需要你开悟,不需要你理解很多东西(当然,如果你能了解心性的全体宝藏更好——可以上品上生)。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净土法门独特、无高门槛办法,只要信了《佛说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的:“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你只要"信″了这个话,就把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转为我们自己开悟的境界了。因此特别强调,要讲"信",不是说要我们亲证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强调发"愿";并要讲"行″,行的内涵,即净土法门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就是的"证″,不一定我们现世就要证到什么。按照善导大师弘愿与净土要门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愿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诸善则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才能变成往生净业。讲"信、愿、行"三位一体的信仰价值共同体,缺一不可。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7,弥陀与弥陀人性、生命伦理

        ①人性伦理。《观无量寿经》中的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此作为净土往生的资粮之一,用以引导念佛大众。同时,弥陀净土信仰还特别注重临终关怀,这与中国人“五福”之一的“善终”思想吻合。因此,弥陀净土信仰迅速深入到平民百姓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心中,成为人们追求入世与出世、现实与解脱相互调和的最好方法。以致发展至盛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几乎成为我国中古时期最具普世性的主流佛教信仰。②生命伦理。 佛法佛家是强调尊重生命体,爱护生命体,爱护生命体、尊重生命体最重要的是生命本身,与自然界众生即生命体和谐相处,成就"和乐"社会大家庭。"不杀生″,不食动物,倡导素食健康生活方式,与自然界生命体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生命、生活、生态文明观,构建"共有制"的价值体系,探索好心性回归的智慧密码,弘扬好天地人合一归中的生命信仰,践行好和合共赢的生态发展之道,实现好人性与生命自控的圆满成就,走进文明与和乐生活的友好型世界。"自杀"在佛家看来那是要下18层地狱的,那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对生命敬畏,与此同时要学会与自然界生物友好相处,也是一种社会文明基本标志应有要义与社会、自然道德素养标配。

        8,弥陀与四十八愿

        《无量寿经》中记载,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中,有佛出世,佛号世间自在王如来。他在世的寿命有四十二劫那么长,为当时的诸天及世间众生说经讲道。当时有一位大国的国王,名叫世饶王,听闻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后,非常欢喜,对佛的开示也能心神领会,依教奉行,要成就佛位的愿望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舍弃了他治下的王国,出家成了一名比丘,法名法藏。为了尽快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他尽可能的多进行布施;严谨地受持诸佛制定的种种戒律;对于任何众生对他的侮辱欺凌,心中丝毫没有嗔恨之心;在修行路上努力不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成佛路上心念不杂乱,精神高度集中;广修一切法门,更多地学习和积累各种智慧;心中的慈悲喜舍意念从未间断,自己得到利益之后更加广结一切善缘,为有缘众生带来更多的利益,对菩萨道必须的修为都是鞠躬尽瘁。法藏比丘才智过人,毅力坚强,善于思考。而且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坚定信仰和理解在当时所有的修行者中都堪称第一,他将佛的开示铭记在心,念念不忘,而且身体力行。破除一切邪见妄念,他的这种勤奋精进的修行精神,在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他。有一天,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佛前,礼佛赞佛,发愿要像佛一样,获得种种自觉觉他的功德,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众生的大导师,救度一切世间的有情,解除众生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痛。法藏比丘愿心广大,力求无上正觉: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救度世间,觉醒群迷,首须觉己。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还不如自己坚定勇猛地求取正觉。《普贤行愿品》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精进勇猛地求取正觉,正是法供养,供养之最!自己觉悟了,才有真实的能力救度他人。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渡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法藏比丘发愿,他成佛后要成就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净土,让辗转于生死轮回的各类众生尽快地往生到他的国度,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为救度群迷,法藏比丘发无尽大悲,愿心坚固:“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至心精进结得大愿。法藏比丘说完偈颂赞佛之后,再一次请教世间自在王如来说:“世尊!我今日广行菩萨之道,已发了要成就佛位的誓愿。希望世尊能够尽可能把一切经典和修行方法都传授给我,我一定要信受奉行,遵照您的开示修行。尽快拔出造成生死轮回的痛苦根本,迅速成就无上佛果。假如有一天我的愿望真能够达成,那么我的智慧和佛身发出的光明,所居住教化的佛世界,以及我成佛后的名号,都能够传遍十方佛国。那些其他世界的天人以及包含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和那些卵生的一切生灵都会争先恐后地往生到我的佛国净土,到了我的世界之后全都成为菩萨。世尊,我在此立下这个誓愿,我未来摄受的佛国将胜过无数其他的佛国,不知这个愿望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世间自在王如来开示道:“我为你打一个比方,那浩瀚无边的大海宽广无比,如果一个人要将海水舀干,就算是用斗,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哪怕是经过很久远的时间都一定能够使海水见底。只要真心实意立志成就佛位,精进不止,还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的呢?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行什么样的佛法,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然后按照这个佛法一直修持下去,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摄受什么样的清净佛国来住持教化众生了。” 法藏比丘说道:“世尊,您所宣讲的义理博大精深,至高无上,依我目前的境界是难以领会的。世尊。您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觉知一切真理,对十方诸佛的无上妙法和清净庄严的佛国都尽力弘扬。如果我能知晓诸佛无穷无尽、庄严美妙的佛国净土的修持成就方法,就会认真地思考,并严格按照这些方法努力修行,不圆满所愿绝不罢休。”法藏比丘确立志向之后又来到世间自在王如来的面前,顶礼完佛足,又右绕佛身三匝,双手合十,恭恭敬敬站在佛的面前说道:“世尊,我已经确立了我未来要摄受的佛世界的清净庄严了。”世间自在王佛应可说:“善哉!”并叫法藏比丘于大众中宣说他要造就极乐净土的殊胜大愿,让大众得到大善利。这就是著名的“四十八愿”。由此可见,“四十八愿”其来有因,其中关于西方净土的种种构想,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研究了许许多多的佛国刹土的种种情况,修习摄取才成就的。法藏比丘发了广大宏愿后,就从愿起行,在无量劫中,安住在真实的智慧中,勇猛精进无所畏惧,专心致志地修行,一心一意庄严自己的极妙国土《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说明三辈往生的条件。由于这样精进修行,成就无量净善之业的缘故,法藏比丘无论在哪里转世,数不清的宝藏也随之发应。他有时候转世为名门望族,有时候又转世成为大国之王,有时候又成为六欲天的天主,有时候又转世成为大梵天王……。在许多佛前尊重供养,无有间断。如此殊胜的功德,说不可尽,身体和口中常常散发出不可思议的旃檀和优钵罗花香味,那些香味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都能够闻到。不管他在哪里转世,色相都是十分端正庄严。只有佛才具备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法藏比丘生生世世都完全具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切宝物都会在手中自然而然呈现,法藏比丘都把这些宝物都拿来赈济世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也由于这些因缘,让当时的人天等众生都发出要成就佛道的无上之心。法藏比丘广修菩萨行,所积累的功德无量无边,终于圆满成佛,“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发的四十八誓愿终于得以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功德庄严、圆明具德、广大清净的西方净土终于圆满成就。法藏比丘成佛,亦为阿弥陀佛;所在成就的佛国,则是西方极乐世界。

        9,弥陀与"弥陀"传译。

        A,弥陀与净土经典的传译。东汉时期:支娄迦谶与竺佛朔共译的《般舟三昧经》,是公认最早的净土宗经典,经中虽未详明净土的庄严,但叙述了念佛见佛的方法。之后,支娄迦谶又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号称"净土第一经″,净土宗大部分修行方法的理论依据均出于此经。三国时期:支谦译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慧印三昧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康僧铠译出《无量寿经》。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菩提流支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唐朝时期:玄奘重译《阿弥陀经》,题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菩提留志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法贤则译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以上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详述了净土的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与本生故事,从“净土三经”(即有关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的三部大乘佛经,为汉传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分别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及《佛说阿弥陀经》,而称《无量寿经》、《观经》及《阿弥陀经》)到兼说净土的书籍典藏多达200多部。净土法门是信仰大乘者绝不可忽略的重要法门,是佛陀对后世末法众生和求生净土者的绝佳救度,给末法众生带来曙光,渡过涛涛的苦海,不再有痛苦的迷茫轮回。针对净土法门在当今社会现实人生生活中的妙用,即有哪些特别之处,对治哪些痛苦轮回,即有哪些对应性、实用性的方面,针对现代根基,戒修法师从“净土法门是长夜的明灯,是末法的慈航”等六个方面。B,弥陀与除净土宗其他宗派经书。大乘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 《楞伽经》等,也都提到净土,净土思想便随着这些经典的传译,而大兴于中国。

        10,弥陀与弥陀文化

        (1) 弥陀与经、咒、法语

        A,弥陀与经(弥陀佛、极乐世界)。据净土宗认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中均有详细解说。现存佛经中对此有论述者,大概有200部佛经中谈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意蕴表达。

        极乐世界的梵文为sukhāvati,音译苏诃帝、须摩提、须阿提。指西方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安养、安乐、清泰、无量光明土、无量寿佛土、莲华藏世界、安养世界、安养净土、安乐国、极乐国土、西方、西方净土、极乐净土等。须摩提之译名为妙乐,谓诸事具足圆满,惟有乐而无有苦。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无量寿等名。关于极乐净土,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中有详细解说。现存佛经中对此有论述者,有200多部(详见《阿弥陀佛圣典》)。以下诸经所记载的极乐世界与弥陀名号之文,它们只是浩如烟海的佛经中的一小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等等都对西方极乐世界极力的赞叹与护持。《阿弥陀经》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卷上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大圣特留百岁。《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净土宗四部经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和《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前面三部是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三经”。《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观无量寿经》旨在说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众生所必修的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的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解释九品往生的因果。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是介绍陀罗尼密咒的净土经典。

        《平等觉经》卷1载:“无量清净佛,作佛以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载:“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  《悲华经》又说:‘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又云:阿弥陀佛在彼净土。接引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教化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栽: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

        《法华经》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除上述"经"书外,还有《大乘庄严宝王经》、《大宝积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本阿弥陀经》、《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合部金光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思益梵天所问经》、《菩萨处胎经》、《庄严王陀罗尼经》、《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如意轮陀罗尼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经》、《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维摩诘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发觉净心经》、《佛说般舟三昧经》、《往生经》、《无字宝箧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等经(论)书。对此可见,在中土佛教里,"弥陀、极乐、极乐世界″主导的弥陀信仰佛理体系和传播文化教育模式与架构支撑,成就了"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社会文化传统与信仰传播佛教生态景观。

        B,弥陀与咒。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出处《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是一部介绍陀罗尼密咒的净土经典。释义:陀罗尼密咒的净土经典。

        ①弥陀与阿弥陀佛心咒。阿弥陀佛心咒,又称阿弥陀佛一字心咒、阿弥陀佛往生心咒、阿弥陀佛大乐心咒。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即「咒王」。阿弥陀佛心咒语:"嗡 阿弥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

        阿弥陀佛心咒注音:″ 唵 阿  弥  爹  哇 舍   。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喋哇啥

        阿弥陀佛心咒分唐密传承和藏密传承两系,唐密的有观自在王如来陀罗尼、无量寿如来心真言,出自不空大师所译的《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藏密传承的有阿弥陀佛一字心咒、阿弥陀佛往生心咒、阿弥陀佛大乐心咒等,

        分别出自莲花生大士的《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①《阿弥陀佛一字心咒》在五代以后汉译的经典中亦有收录,但传承几无。阿弥陀佛一字心咒是阿弥陀佛摄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咒,也叫弥陀心印,持诵可灭除厄难业障,命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且可得上品上生。阿弥陀佛一字心咒咒语:"唵 阿 弥 爹 哇 舍 ″阿弥陀佛让众生往生净土的心咒。也叫弥陀心印,平常念可以消除灾祸、消除疾病,命终往生净土,而且保证上品上生极乐世界。

        ②阿弥陀佛往生心咒: "唵˙ 呗   玛  达  列   吽  ″   

        ③阿弥陀佛大乐心咒:"唵   阿  弥  得  瓦  阿  依  斯   德  吽  舍 ″ 

        阿弥陀佛大乐心咒:″唵阿弥爹瓦 阿依斯德 吽舍 ″

        阿弥陀佛大乐心咒藏语读音:嗡  阿弥得哇 阿耶 色德 吽 舍

        阿弥陀佛往生心咒藏语读音:" 嗡 贝玛 达列 吽  ″等。

        ②弥陀与《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③弥陀与《椤严咒》

        楞严咒被称为佛经咒中之王,虔诚称念,功效感应殊胜。就是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也一定要诵楞严咒。《楞严经》说:诵楞严咒的人,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往生极乐世界快速可期。

        经曰: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诵持《楞严咒》的人纵然他自己不做什么福德,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人。这是俭大便宜!你念《楞严咒》,就能常常生在佛出世的时候,跟着佛一起熏修!

        经曰: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命终之后,可以随自己的愿力,往生十方任何国土,绝对不会生到边地下贱的地方,何况生于地狱饿鬼,奇形杂报的地方呢!

        所以诵楞严咒的人,不要再犹豫自己能否往生净土了!你就专心诵楞严咒吧,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无边功德无量,早证菩提!

        专心念佛的人,也要知道念佛好,也必须有读诵楞严咒,才能更容易往生极乐世界。

        楞严咒读诵消业障最快:消除一切轻重罪业,犹如猛风吹沙!

        经曰: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阿难,这个善男子,在未持咒之前,所犯的一切禁戒,乃属宿罪,现在既能持咒,并发誓不再重犯,则从前所有一切破戒之罪,不论轻和重,都会即时消灭。

        经曰: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若曾犯弑父、弑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大罪,应堕无间地狱。以及有比丘犯杀盗淫妄四大根本弃戒。八弃就是极重之罪,永远被弃佛法海外,是不能宽恕忏悔的。但如能知惭悔过及一心持诵楞严咒,即仗咒力,所有重罪,犹如狂风吹聚沙一样,都会消灭无余,丝毫不留。

        因此,楞严咒是每个佛弟子必诵之咒!修任何法门都必诵之咒!功德威力无穷。

        C,弥陀与弥陀法语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超尽四十一因位。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

        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

        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读音:[è];释义: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无藉劬(读音:[qú];释义:过分劳苦,勤劳)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2)  弥陀与净土祖庭(道场)

        江西庐山东林寺。东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慧远大师践约来庐山拟偕慧永法师往广东罗浮山潜修,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后移居西林。

        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接受慧永提议,为慧远建东林寺。

        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林寺建成,慧远自此居东林寺。

        太元十七年(392年),慧远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经典。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共期往生西方,令刘遗民撰《发愿文》。

        昙摩流支来关中,慧远派弟子致书祈请翻译《十诵律》原未译完部分。慧远致书鸠摩罗什,问大乘要义,鸠摩罗什一一作答。

        义熙六年(410年),罽宾禅师佛驮跋陀罗入庐山,受慧远之请,译出《修行方便禅经》,慧远作序绍介赞扬。三圣殿区全长90米,以七宝莲池为核心,左右配殿,主殿与连廊相接,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设置格局。既寓意一个敞开双臂接引的博大胸怀,又再现了盛唐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殿内供奉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之像。有净土变壁画,营造出一种置身西方佛国那欢快、欣悦的氛围,是围绕“接引”主题的加以诠释与渲染。东林大佛是一尊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全身贴金铜铸露天阿弥陀佛接引像,佛身高48米,代表阿弥陀佛所发48大愿,并有81米高的火焰宝盖为大佛遮风挡雨。

        陕西香积寺。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香积寺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善导大师被信徒们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业外,还做了许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终达“功德圆满”,号称“弥陀化身”;于人,则似众香国的香气一样"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启迪、感化、引导着众生超度苦海。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堂殿、楼台华美壮丽,一如佛经中所说的忉利天宫和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精舍祗树给孤独园,景色园林,艳丽宜人。

        善导读了《观无量寿经》后,被净土宗的思想所打动,为了求得净土宗真言,他到慧远创建的江西庐山东林寺访求道津,后又到山西石壁山玄中寺拜道绰为师,经过5年的学习,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专心传播净土宗。

        由于善导宣传的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简单易行,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需住行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就可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对士大夫和老百姓都很有吸引力。经过善导的弘传,“三年后满长安城内皆受化”。善导入寂后,弟子怀恽等将其遗骸葬在长安终南山神禾原,立塔纪念,会葬者倾城,盛极一时。因为善导在香积寺普法,又葬于香积寺,故香积寺成为净土宗祖庭。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香积寺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善导大师被信徒们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业外,还做了许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终达“功德圆满”,号称“弥陀化身”;于人,则似众香国的香气一样"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启迪、感化、引导着众生超度苦海。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

        堂殿、楼台华美壮丽,一如佛经中所说的忉利天宫和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精舍祗树给孤独园,景色园林,艳丽宜人。

        德慧佛心回头好听禅院声,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

        副联:潏水滈河环古刹,佛光慧日耀人天。纸联一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山西交城玄中古寺(“石壁寺”)。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因寺庙四面石壁陡立,又称“石壁寺”。从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驻锡过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大祖师:昙鸾、道绰、善导,使得净土信仰从士人阶层迅速向民间流传,建立进而开宗立派,并远播朝鲜、日本,玄中古寺成为继庐山东林寺之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又一个祖庭。其建立的“甘露义坛”与长安灵威坛、洛阳会善坛并称“全国三大戒坛”。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殿,殿内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木刻立像。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作为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被认为能接引念佛人前往“西方净土”,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宝殿不像其他寺院那样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而是独奉阿弥陀佛。

        陕西西安悟真寺。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因常住终南山悟真寺,号“终南大师”。又因口念ⅰ佛号,随出光明,尊称“光明大师”“光明和尚”。2012年9月15日,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在悟真寺恢复重建之时,当即欣然命笔——“净宗根源”。昭示了:净土宗根在善导大师,源出终南山悟真寺。山西五台山大竹林寺。竹林寺,位于九龙岗之西,坐落在中央台南麓竹林村附近,距台怀镇6公里。竹林寺中山泉流下,群山浅浅环围,人在其中,宛然置身于一朵硕大的莲花之中。,竹林寺是唐代高僧法照所创,而成为盛唐的一处闻名全国的净土道场。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云峰寺的法照法师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

        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详。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师见此情景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彩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象方消失。大历4年结夏安居时,大师在湖东寺开办五会念佛道场90天。至6月2日未时(下午1---3点),感应祥云弥覆,在云端中现出楼阁,阁上有几位梵僧,身高一丈有余,手执锡杖,经行修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身形高大,等如虚空。衡山全城,当时没有人见不到的。每个人都焚香礼拜。直到酉时(下午5---7点),圣像才隐去。

        据《清凉山志》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见到竹林,云为佛法显灵迹,因创寺,并取名为竹林寺。寺院中最有名的是就是这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该塔为楼阁式,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圆仁慈觉大师是日本比睿山延历寺的第三代座主,也是日本天宗的著名高僧,他以“请益僧”的身份,在唐开成年间(838)来到五台山的两个多月中,就在竹林寺住了半个月,进行了细致的参观考察,认真学习了该寺的教理仪规、斋礼佛式和五会念佛,随行弟子惟正和惟晓,还在寺中的万圣白玉戒坛(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座戒坛之一,另一处在嵩山。在五台山、嵩山受戒才能成为正式僧尼),请登坛大德灵觉受了具足戒。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祖师的道场,至今依祖师理念,专修净土,乃男众道场。

        苏州市灵岩山寺 的灵岩山麓上;始建于西晋,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庄严古刹。东晋时,司空陆玩曾居于灵岩山,因得闻佛法,故舍宅为寺,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灵岩山寺,又名崇报寺,梁时名秀峰寺,唐代始称今名。宣统三年(1911),真达住持本寺,与妙真协力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至1926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跃为江南名刹。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现存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三十年代殿重建。他为山门撰书的对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师避居灵岩山寺,专心念佛,创建净土宗道场。他制定了五条规约,要求僧人坚持“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遍打七功课同。”经过印光法师的弘扬倡导,净土宗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盛行。灵岩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

        (3)  弥陀与弥陀故事

        A 弥陀缘起故事。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经中介绍,在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禅让与别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随佛出家,名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于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精进“悉皆第一、无能逾者”,所以发了殊胜圆满的四十八大愿。又经过五劫之长时的至心精进,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协助之下,对十方诸佛刹土进行了详尽而严密的考察,于其“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此后又不断积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号阿弥陀。成就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欢迎十方世界众生移民到他的国土,继续进修,当生成就无上佛道。

        B,弥陀再来(化身)故事。佛陀(释迦)是弥陀的应化,清凉国师是华严菩萨再来,难怪他注《华严疏钞》有光明遍照、池出莲华之瑞。清凉国师说出阿弥陀佛就是卢舍那佛,释迦牟尼是卢舍那佛的化身,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唐朝的传记也记载说:“自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从来没有像善导大师那样的圣德巍巍。”善导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师。善导大师十多岁出家,二十几岁已证入三昧,所谓“三昧”,就是在定中见佛、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圣境。二十几岁就能证入三昧,这在佛教历史中是很少有的,年轻就已经达到那种境界,表示善导大师是一个再来人。其次,善导大师也被尊称为“光明和尚”,据说是唐高宗赐给他的封号。因为善导大师在念佛的时候,都有光明出现,所谓“一声佛号,一道光明”,他每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中就有一道光明散发出来,被尊称为“光明和尚”。永明延寿净土宗祖是阿弥陀佛再来。藏传佛教中,班禅喇嘛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其实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因为永明延寿大师被公认为是阿弥陀佛再来,因此以此作为阿弥陀佛的生日。

        (4) 弥陀与净土十三祖

        北魏昙鸾大师则倡导"他力本愿″说,主张修行者凭借佛的愿力,念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净土得不退位,皆凭弥陀的本愿力所成,后代善导等的"本愿论",皆源自此说。此外,昙鸾立「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为往生净土之法,提倡称名念佛,又作《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奠定净土宗修行理论的基础。北齐道绰大师也力倡持名念佛,他制作念株,教人掐珠念佛,长时宣讲《观无量寿佛经》,并作《安乐集》,详述净土宗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强调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往生净土。唐代善导大师于贞观年间曾蒙道绰授《观无量寿佛经》,因此同样主张"他力本愿″说,认为《观经》等往生净土法,是为五浊恶世之凡夫所特设的法门。善导主张以称名念佛为往生正业,其余则为助业。此一主张影响后世深远,使称名念佛法门在中国广为流行,因而被视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般舟赞》等,相传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唐、五代之后,净土思想成为信仰主流,受到唐代慈愍大师融通各宗会归净土的影响,宋、元、明、清各代,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的思潮。例如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提倡"唯心净土",作《禅净四料简》,开创「禅净双修」的先河。宋代时期念佛结社的风气大兴,如省常、遵式、知礼、宗赜等大师,以江浙为中心结社念佛,净土思想因而更深入民间,成了大众化的信仰。元代的断云智彻归向净土,倡导「参究念佛」,元、明之间,参究念佛的方法已逐渐发展禅修的共通趋势。另,中峰禅师撰写《三时系念佛事》与《三时系念仪范》,制订净土修行的仪轨,广度生者,超荐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使净土信仰更为普及民间。三时系念佛事至今于中国佛教中仍广泛流行。明代时期,禅净双修的风潮仍盛,明末的莲池、藕益、紫柏、憨山等大师皆苦切劝导大众念佛。四大师中,莲池大师不同于延寿以禅为主、净为从的二门主张,而主张以净土为主导,极力提倡禅净同归,成为禅净融合的集大成者。蕅益大师则认为信、愿、行三者中以信、愿为主导,强调"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力主持名念佛"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而将一切法门摄归于净土。蕅益学问兼通博涉,著述宏富,共四十余种,是净土宗祖师中著作最多者,其净宗著作有《阿弥陀经要解》、《灵峰宗论》,并编集《净土十要》,其中《阿弥陀经要解》被认为独步千古,堪称净土宗的经典力作。清代时期,截流、彻悟等大师专倡净土。省庵大师强调净土「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着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等。彻悟大师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着有《彻悟禅师语录》。清末民初印光大师专倡念佛法门,他有见于当时战乱频仍,苦难横生,唯有净土法门才能适应于时代的需求而利济群生,曾剀切指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 此外,他特重于人伦的实践,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鼓励世人要先巩固基本的伦常,次要对因果生信、持名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成功结合儒家伦理思想与佛教的净土信仰。着有《印光法师文钞》传世,至今仍风行不辍。除高僧外,历代亦有多位居士,弘扬净土不遗余力。这些祖师、居士大德不仅极力弘传净土,自行化他,丰富了净土思想的内涵,更专修净业,志求往生,亲验弥陀法门的不可思议,使净土宗莲风兴盛,成为中国佛教信奉者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派。

        (5)  弥陀与弥陀瑞相(化现)。

        A,团队瑞相。东晋慧远大师因而启建白莲社,邀僧俗二众一百二十三人依《般舟三昧经》共修念佛三昧。据史料记载,白莲社的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的瑞相。

        B,个体瑞相

        ①比如《东林十八高贤传》中记载,净土教第一位祖师庐山慧远大师曾在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又如和慧远大师同在东林莲社的刘遗民居士,念佛半年就见到佛光,修行十五年就见到阿弥陀佛现前,衣覆其体、手摩其头。《净土圣贤录》等有关净土的佛教史籍中所记载的、因修持净土法门而预知时至、临终瑞相现前、往生西方净土者,更是比比皆是。

        ②海庆和尚。海庆法师忍辱念佛,成就舍利金身,一生宽厚待人,慈悲谦和。善待一切众生,其忍辱如地的胸怀,令人感动万分。

        党秀坡居士在《知所在自然自在》中回忆说:来佛寺周边十里八村的百姓,都知道海庆老和尚为人忠厚老实,性情和善。他说话严重口吃,只有念阿弥陀佛时才吐字清晰,声似洪钟。他也只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当时寺院条件很差,清苦至极。庆师冬天一身棉(这套棉衣现存放于来佛寺金刚馆内),夏天一身单,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但他整天依然乐乐呵呵笑口常开。庆师经常带着工具出去拾粪、捡柴,捡砖渣铺路。回去时饭凉了就少吃点儿,没饭了就饿一顿,从来不牢骚,也不生气。有个当兵出身的和尚爱骂人,看庆师不顺眼,时不时地就对他骂骂咧咧。居士们有时看不过去了,就和那个和尚理论。而庆师只是淡淡一笑,轻声说:“你为我消业障,我上极乐国。”

        ③海贤和尚。海贤接受阿弥陀佛的嘱咐,他多次要求阿弥陀佛带他往生,阿弥陀佛说他修行很好,修得不错,叫他留在世间表法,时候到了,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他。什么时候到?他什么时候遇到一本书,这个书叫做《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遇到这个书,你表法的时节因缘就圆满,佛就来接引你。他在一百一十二岁,真的有几个信徒带这本书到来佛寺去看他。他老人家不认识字,看到人家带本书送给他,这什么书?人家告诉他,这个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海庆没有露,一生没露,看不出来。到他自在往生,说走就走,这是露了一手,这个非常不简单!一般人做不到。做缸六年,打开留了全身,全身舍利。当年在世没有人瞧得起,世间肉眼凡夫看错他了。他一生真修,道场里头什么苦的事情他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都能做,欢喜做,他有这么样的成就。他一听非常欢喜,如获至宝,好像天天在想,想了多少年,终于出现了,马上把他心爱的袈裟,穿袍搭衣,穿上,主动的要求,你们来替我照相。他拿到这本书捧在手上照相,当时有四个信徒,就是送书给他的四个信徒,在旁边闻到异香,大概有三、四分钟,每个人都闻到。三天后,老和尚走了。诸位想一想,表什么意思。

        C,弥陀圣现。立弥陀圣像故事。圣慧法师聊天:我在外地上班,所以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在家呆上一阵子。2014年年初,刚过完年,大概2月中旬的样子,我还在家的时候,听说我们那儿发生了比较大的车祸。车祸中有一辆是小客车,过年那阵子小客车基本也是坐满的,所以,车祸发生时,现场非常惨烈血腥,死伤了好几个人。因为我们那城市很小,而且车上的有些遇难者也能打听得到,所以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都很感叹。议论之余,大家就谈起这次车祸之前,这段路也发生过车祸的事情。在这段路上,大大小小的车祸发生了不少次,而且还总是出人命,哪里会这么巧合。大家都觉得这事很诡异,但因为我们那小城市没什么人学佛,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因为我那时已经学佛了,也懂得一点原因,咨询了师兄,也看了印光大师的相关开示,决定在这段路边立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石碑。当时师兄还建议我,在佛号旁边写上“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八个字,不信佛的人容易接受些。我决定做这件事时,周围人没有人认同我,家人也不大同意,觉得去那不吉利,而且还怕感召不好的事情。但是做好事哪能感召不吉利呢?那天赶了个大早去立碑,我们干活的时候来了一位大叔,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给他说明缘由后,他高兴地指向马路对面的房子说:“那是我家,以后我来保护它!等天气热了,我来给加点水泥,让它更结实!我保护它,它也保佑我!” 然后就跟着我们一起忙活。因为那时东北天冷,我本来还担心这个碑立得不够结实,这下都解决了!真是佛菩萨加持!也非常感恩那位大叔的帮助,真是善根深厚!如今这个碑还在那里,而且这个碑的背面不到一千米,就是火葬场。去年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我再没听说那里发生特大车祸的事情了,小事故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我们那儿地方小,如果有什么死伤人的事情发生,马上就会到处传的。)。感恩阿弥陀佛慈悲不舍。

        (6) 弥陀与弥陀露天造像。

        ①佛经阿弥陀佛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有详尽的介绍。我们最常见的阿弥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莲华,右手垂下作接引状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痴痴等待着每一个迷途知返的游子!

        ②东林寺东林(露天)大佛。庐山东林大佛,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的标志,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山水相连,弥陀坛城,净宗道场,朝圣胜地,是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须弥台四角落为四尊菩萨,分别为:东南角——南无观世音菩萨。 西南角——南无大势至菩萨。西北角——南无普贤菩萨。东北角——南无文殊菩萨。四尊菩萨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样,做贴真金工程,真金外还有漆。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呈现出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将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千克黄金为大佛镀金。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总高81米,为至火焰宝盖顶点之距,以表九九八十一,意为修行成佛艰辛不易。大佛的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时期佛像的优点,力图达到宗教精神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结合(从小到中稿已经二十余次修改)。大佛的形像为接引式,以雄伟的身躯表现阿弥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宽厚的胸怀,以悲悯的表情表现阿弥陀佛对众生如慈母般的无尽怜爱。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即将出世的东林大佛,会成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举行大佛开光大典。东林大佛建成,直至末法时期救度无边众生,是佛教末法时代的地标性工程,将赋予佛教以不朽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圣像表达“愿我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远相迎”的情景。吾人睹见此圣像,便可领悟到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我等众生的愿心,引发吾人信愿持名,蒙佛金色手臂的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

        (7) 弥陀与弥陀"法门″

        ① 弥陀法门。弥陀法门。佛如来劝导我们,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一生成就。古人常讲,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那个成就就证得圆满的佛果,跟阿弥陀佛无二。

        ② 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在阿弥陀经中所说的持名念佛,经中说,只要你在世时一心持名念佛,执此弥陀世尊的名号,并勤修三福净业,舍报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另一个法门就是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念佛三昧,在经中大势至菩萨说,他在因地时,有一位名叫超日月光的佛,教他修念佛三昧:大势至菩萨说:“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这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行法门。念佛法门佛 教发源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大教东来,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寄生于陌生的文化环境,自身面临着本土文化挑战,于是,便有了“立宗判教”—这实际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行为。终于,原版的印度佛教“不服水土”而每况愈下甚至消声匿迹。与此相对应,将传统的佛教和佛教的传统扫地出门的禅、净二宗,却进入千家万户,普及到广大的基层阶级。其中,又尤以净土信仰覆盖面最宽,冲击力最强,持续时间最久。《佛说般舟三昧经》,又名《佛立三昧》,是一部专门讲一心念佛的经典。由东汉时代月氏国的支娄迦谶大法师翻译而成。《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注二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般舟三昧经》,又名《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之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面前。其修行时,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七天或九十天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国净土宗即修持此法门。这是一部专门讲一心念佛,即能使十方诸佛眼前的法门的经典。由东汉时代月氏国的支娄迦谶大法师翻译而成,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六品,分别是:问事品第一、行品第二、四事品第三、譬喻品第四、无著品第五、四辈品第六、授决品第七、拥护品第八、羼罗耶佛品第九、请佛品第十、无想品第十一、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劝助品第十三、师子意佛品第十四、至诚佛品第十五、佛印品第十六。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但不念阿弥陀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凋谢了。念佛的时候,极乐世界会显现莲花,是真实不虚的。由于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是含裹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一面镜子,这里也是一面镜子,举心动念马上就在另外一面镜子当中显现它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莲花的显现形态,这就是心性的不可思议的境况。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阿弥陀佛愿心所流现出来的世界。一到那儿去,就能够得阿鞞跋致,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了。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与观音势至把手同行,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闻经说法,能够快速成佛。大乘善根门,即为大乘菩萨的法界,一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决定成佛的。《佛说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坚持不改变,专门念佛,不为其他的言论所动摇,老实念佛。据资料载道,在五台山东台,大竹林寺法照大师看见白光三四道,接着有五色云起,云上有一圆光,光为红色,只见文殊菩萨乘坐青毛狮子,涌现在圆光中,大家目所共睹,非常清晰。接着天上小雪霏霏,圆光散发,漫山遍野。据书载,法照大师屡次见到灵异,念佛也更加精进恳切。在有一月夜里,大师在定中,见梵僧佛陀波利尊者对他说:“你的莲华已成就,三年后就开。到这一天,大师对众人说:“我走了”,就端坐而逝。大师曾在并州用五会念佛法门教化众生。皇帝在长安城皇宫中,常常听到东北方有念佛声,派遣使者寻声找到太原(即并州),果然看见大师在劝人念佛,便诏请入都,封为国师,教宫人五会念佛。唐代宗大历年间及唐德宗兴元年,皇帝又两次将大师诏请入宫,教五会念佛,人们都称大师为五会法师。

        ③ 净土法门。净土宗为了能够在百姓中能有比较大的普及,它提出了自己宗派的终极目的:到西方的净土世界去,这个净土世界是西方极乐世界。怎样去到这一个世界,它提出了主要的修行方式是诵念佛号,这种修行方式相对其他宗派来说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法门,尤其圆顿直捷。体现无分别心、无差别心佛教要义。因为这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所以说众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觉果海,而未来成佛的果报源自当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时交互作用,不隔毫厘。在大乘教典里,净土法门是一个“径中径又径”的殊胜法门,本师释迦世尊出世悲心的彻底显露,是一代时教的究竟极谈,同样也是弥陀如来普度众生愿力上的彰显,是十方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就的上佳捷径。净土法门,利钝全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收机广遍,九界同归。上至文殊普贤之类等觉菩萨示现往生,下至五逆十恶叛逆之徒称名离苦,皆可根摄。因为众生有妄想执著,对自身本具的佛性不能得到开发,佛成道后,为大地众生适时演教种种方法,种种法门,开权显实本有佛性,但正法和像法都已过去,现在是末法时代,世间众生的根基远非那时可比,这也正是释迦本尊早就预料到的事情,于是特别开设了净土这一特殊妙就法门。《般舟三昧经》:原注二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般舟三昧经》,又名《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之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面前。其修行时,不坐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七天或九十天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国净土宗即修持此法门。净土法门法语: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既显示了净土法门的高尚地位,对治骄慢知见,又成就净土法门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之义,还成为末凡的指路明灯。

        ④ 极乐法门。《无量寿经》等净土信仰的经典,将"秽土″(“堪忍世界”的缺点有五大类。第一,众生因作恶业,寿命极短,称为“命浊”;第二,众生具有贪、镇、痴等烦恼,称为“烦恼浊”,第三,整个世界充满灾难,饥饿、疾疫,战争不断,称为“劫浊”;第四,众生不信 善恶,不持禁戒,称为“众生浊”;第五,众生持邪恶或错误见解,佛教正法日益衰微,称为“见浊”。由此“五浊”,又将现实世界称为“五浊世”或“秽土″)描绘得十分可怕可厌,处身其中,如同遭受五种地狱烈火的煎熬。相对“秽土”,佛教指出了“净土”。按《无 量寿经》、《阿弥陀佛经》等宣称,“净土”便是十方诸佛的国刹,其数量有恒河之沙那么多。但其中最为殊 胜,几乎成了“净土”一词专指的是阿弥陀佛的佛国,也称为“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 是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尽善尽美。产生往生于此,可享用自然现前的美味佳食,可获得应念即至的用品,可有无量时劫的寿命。可任运各种各样的神通。总之,一切都随心所欲,一切都无可挑剔。这是当时人们能想像得出的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而最能吸引信众的,还有在这里可亲受阿弥陀佛的教化,能克服修行路上“一进九退”的烦难 而只进不退,并且,还由佛授记也 将最终成佛。如此美妙的去处。中国自印度佛教东传后,弥陀(念佛、净土、极乐)法门在中国十分盛行,有句话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弥陀法门在中华文化大地上已成为净土法门的代名词,窥见其弥陀思想(教育)、弥陀文化(文明)、弥陀信仰、弥陀精神已被深深地扎入民间文化沃土,催生与形成了特有佛教的传播力、影响力、软实力。(初稿于2020庚子端午节)

        参考资料:
        1.《大安法师:净土念佛法门与通途法门修学环节的不同》
        2.《弥陀法门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优质创作者  2006-15 12:13
        3.《《那段公路总出车祸死人,立弥陀碑后彻底好转(真事三则)》圣慧 本文整理自阿弥陀佛净土群内圣慧师兄在群内的分享及qq聊天记录。2015-11-19
        4.《净空法师:净宗念佛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净空  念佛清斋  2020-06-19
        5.《大安法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亲见文殊普贤》大安法师  禅宗文化(《本文摘自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2019-03-27
        6.《佛经中有200多部谈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佚名 学佛网
        7.《"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价值意蕴》 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31日  2015年12月30日
        8.《"观音学"与观音信仰中国"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纪宏 水扬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08日
        9.《中国"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佛学表达意蕴》昌兴   佛学研究网   2020年6月15日
        10.《观音学"与观音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纪宏 水扬   传统文化网  2020-05-06
        11.《中国"观音学"与观音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纪宏、水扬  中华传统文化网  企鹅号  2020-05-06
        12.《中国"观音学"与观音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纪宏、水扬  中华传统文化网  腾讯网-QQ.COM   2020-05-06
        13.《"佛国"维度:中国"观音学"与观音菩萨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纪宏 水扬  华夏寺庙文化网    2020-04-15
        14.网上涉及佛陀研究资料一并鸣谢!
        15.《《弘扬弥陀信仰 圆梦当下未来》 佚名  闽南佛学院  2019年10月25日
        16.图片均为来自网络及菩萨在线网,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常随佛学 发心念佛[404]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570]

  • 念佛时说八卦,还有功德吗?[631]

  • 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73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766]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822]

  •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801]

  •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962]

  •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1016]

  • 念佛与修菩萨行[822]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1019]

  • 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972]

  •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1302]

  • 我们为什么念佛?[1140]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1098]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1042]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1176]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963]

  • 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1507]

  • 一千多年前阿弥陀佛化生人间,引证西方极乐世界![154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