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圣湖、江河桥畔、垭口岩穴、寺院圣殿、宫堡佛塔、玛尼堆石、村寨民居。巨石古树、岸壁隘口,凡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你都会见到一种在红、黄、绿、蓝、白五色布上印有一身驮三宝的骏马、陀罗尼咒语、观音六字神咒、佛教经文箴言及各种图纹佛像相间组合而成的“风马”旗、经幡(经旗)。它们或横或竖,或因势插挂,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动,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风马”上的经文。当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或跨过每一座大桥,又都会下马、脱帽,振奋地高呼吉祥颂词,向空中抛撒一种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小纸片“风马”,(亦称放“风马”)并煨桑致意,以示向年神(山神)、赞神(天神)、龙神(水神)的敬畏和祭祀。这样的五彩“风马”旗、片和经幡,在藏区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它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巍巍雪域净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也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风马”,藏语称“隆达”,“隆”是风之意,“达”是马之意。传说“风马”缘起于藏族古代先祖们崇信自然的祭山神仪式,藏族人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年神,他经常骑着“风马”巡视在雪山、森林、草原、高山峡谷之中。保护着雪域部落的安宁,抵御着魔鬼和邪恶的入侵。而风则是年神的坐骑,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畏,人们就择吉日大献“风马”,也即等于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
亦说“风马”最早是藏族远古“苯”教的宗教祭祀活动时使用的象征装饰物,是源于“苯”教绘有象征灵魂图案的称作“魂像的飘帘”形式演化为具有抽象象征意义和民间色彩的民俗美术形式。是“苯”教美术和民俗美术中具有重要表现特征,极富民族审美情感的美术样式。后同藏传佛教的祭祀和宗教装饰美术相结合,并发展成为寺殿、佛堂、民居建筑中悬挂于檐、梁、门、窗上的多种形制、色彩的软装饰物——鲜布;挂于高大经旗杆上象征崇高、神圣、光明等宗教义理,具有独特形制特征的——经幡、鲜旗;高挂于神山、圣湖、山崖、佛塔、房顶,饰有经文图符,具有象征色彩的五彩风马旗(片)和祈祷经幡。
也说“风马”旗的出现是“雍宗”苯教对远古本土原始宗教屠宰上千头的牲畜来祭奠先祖、神灵的血淋淋的牺牲血祭仪礼进行的改造,而代之以模拟化的“风马”旗祭,后来,藏传佛教沿用了这一形式,并成为在藏区随处可见,极为时尚的一种祭祀崇拜形式。
据近世藏族学者根敦琼培先生认为,门上立杆插挂经旗缘起于吐蕃时代的军户要在门上立根长予以示荣耀的标志,后来演变为经幡,成了一种信仰的标志。这类印在白布或色布上的“风马”旗经幡,据说最早还出现于藏传佛教的分支“噶举派”白教寺院的旗绳上,其象征意思是:某年所生之人连同财产和四周的旗杆上的经幡“风马”旗一样向上生长。故藏族民俗都喜将“风马”插在屋顶高处,象征运气、气数。
有关文献中还反映出它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于立经幡柱的仪轨文献中则称最初的开创者是“神变王孔子”,并将八卦九宫之术以及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也移植到仪轨里面。
“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走着的背上驮有“三宝”盛装的马和经幡上印的经咒、祈愿文或经文的办法来表达的,故“风马”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苯”教文化与藏传佛教精神的外化象征。凡此种种可知,“风马”旗、经幡(经旗)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从其形式到内容考证,实是藏族远古“苯”教文化、藏族佛教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