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5]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6]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0]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E4多元宗教 >> [专题]e4多元宗教 >> 正文


    风马、经幡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613   时间:2020-10-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0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圣湖、江河桥畔、垭口岩穴、寺院圣殿、宫堡佛塔、玛尼堆石、村寨民居。巨石古树、岸壁隘口,凡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你都会见到一种在红、黄、绿、蓝、白五色布上印有一身驮三宝的骏马、陀罗尼咒语、观音六字神咒、佛教经文箴言及各种图纹佛像相间组合而成的“风马”旗、经幡(经旗)。它们或横或竖,或因势插挂,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动,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风马”上的经文。当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或跨过每一座大桥,又都会下马、脱帽,振奋地高呼吉祥颂词,向空中抛撒一种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小纸片“风马”,(亦称放“风马”)并煨桑致意,以示向年神(山神)、赞神(天神)、龙神(水神)的敬畏和祭祀。这样的五彩“风马”旗、片和经幡,在藏区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它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巍巍雪域净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也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风马”,藏语称“隆达”,“隆”是风之意,“达”是马之意。传说“风马”缘起于藏族古代先祖们崇信自然的祭山神仪式,藏族人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年神,他经常骑着“风马”巡视在雪山、森林、草原、高山峡谷之中。保护着雪域部落的安宁,抵御着魔鬼和邪恶的入侵。而风则是年神的坐骑,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畏,人们就择吉日大献“风马”,也即等于向山神奉献坐骑宝马。

        亦说“风马”最早是藏族远古“苯”教的宗教祭祀活动时使用的象征装饰物,是源于“苯”教绘有象征灵魂图案的称作“魂像的飘帘”形式演化为具有抽象象征意义和民间色彩的民俗美术形式。是“苯”教美术和民俗美术中具有重要表现特征,极富民族审美情感的美术样式。后同藏传佛教的祭祀和宗教装饰美术相结合,并发展成为寺殿、佛堂、民居建筑中悬挂于檐、梁、门、窗上的多种形制、色彩的软装饰物——鲜布;挂于高大经旗杆上象征崇高、神圣、光明等宗教义理,具有独特形制特征的——经幡、鲜旗;高挂于神山、圣湖、山崖、佛塔、房顶,饰有经文图符,具有象征色彩的五彩风马旗(片)和祈祷经幡。

        也说“风马”旗的出现是“雍宗”苯教对远古本土原始宗教屠宰上千头的牲畜来祭奠先祖、神灵的血淋淋的牺牲血祭仪礼进行的改造,而代之以模拟化的“风马”旗祭,后来,藏传佛教沿用了这一形式,并成为在藏区随处可见,极为时尚的一种祭祀崇拜形式。

        据近世藏族学者根敦琼培先生认为,门上立杆插挂经旗缘起于吐蕃时代的军户要在门上立根长予以示荣耀的标志,后来演变为经幡,成了一种信仰的标志。这类印在白布或色布上的“风马”旗经幡,据说最早还出现于藏传佛教的分支“噶举派”白教寺院的旗绳上,其象征意思是:某年所生之人连同财产和四周的旗杆上的经幡“风马”旗一样向上生长。故藏族民俗都喜将“风马”插在屋顶高处,象征运气、气数。

        有关文献中还反映出它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于立经幡柱的仪轨文献中则称最初的开创者是“神变王孔子”,并将八卦九宫之术以及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也移植到仪轨里面。

        “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这种意识是用经幡上印有一匹走着的背上驮有“三宝”盛装的马和经幡上印的经咒、祈愿文或经文的办法来表达的,故“风马”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苯”教文化与藏传佛教精神的外化象征。凡此种种可知,“风马”旗、经幡(经旗)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从其形式到内容考证,实是藏族远古“苯”教文化、藏族佛教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基于定位与关联模式的分析[203]

  • 隐于山谷,悬于峭壁,藏于云间:十座西藏最寂静的寺院[6621]

  • 佛教史第十四课:西藏佛教史[3671]

  • 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4955]

  • 西藏本教中的孔子形象[3790]

  • 西藏发现神秘观音碑 成功改写佛教东传历史[3103]

  • 西藏当代艺术中的佛法精神 [张俊彦][3968]

  • 西藏百年老寺迎来跳神佛事活动[5086]

  • 西藏少年活佛的“修行路”[2963]

  • 西藏迎来“佛月”信众朝佛转经为众生祈福 [赵玉芹][3283]

  • 西藏唐卡:在传承中更新[3571]

  • 西藏唐卡 灼灼其华[3522]

  • 西藏唐卡最高学府筹划开课传授千年壁画技艺[3395]

  •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举行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 [桑吉扎西][3891]

  • 色达:一路经幡,一路佛[2589]

  • 西藏本教:神秘的修行人 [高晓涛 易水][7606]

  • 哲蚌寺壁画:西藏壁画修复的成功范例 [王征][3176]

  • 多元宗教对话与世界各民族和谐共生 [张践][3728]

  • 多国学者“触摸”藏传佛教:西藏文化令人向往[3118]

  • 西藏宗教音乐史概述 [更堆培杰][39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