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5]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6]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0]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8]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6]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7]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084   时间:2020-11-17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1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生命如海,心静才能领略大海的宁静[527]

  • 心静,心净,心境[782]

  • 心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1178]

  • 人生5大陷阱,躲过便是福[1402]

  • 最快乐的活法[1373]

  • 《道德经》:你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着急[2094]

  • 静观内心,远离嘈杂[2250]

  • 学佛第一课 为什么要信佛?怎么信?[1774]

  • 无事心能静,有事心能定[2037]

  • 最好的修行,就是静下来[2050]

  • 远处是风景,近处才是人生![1974]

  • 现代人不幸福的“七宗罪”[1831]

  • 佛弟子,不应以学佛为借口,逃避家庭和社会责任[1860]

  • 做人,贵有“度量”和“份量”[2156]

  • 弘一法师为何出家,他的后人这样说[2924]

  • 禅门公案:上风与下风[2055]

  • 修行何处不道场?若得心静,处处皆静[2985]

  •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1853]

  • 心静,灵魂得以安放[3273]

  • 不断量体温,怀疑被感染…疫情期间心理压力大怎么办?[255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