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说说佛教经典里关于“牛”的公案和禅诗
     
    [ 作者: 释圣玄   来自:网络   已阅:3074   时间:2021-2-7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2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在佛经中,有许多关于牛的故事和比喻,在经典中既中有佛陀的前世曾经为牛王,常行忍辱,修慈、悲、喜、护四等心,积累成佛资粮的故事,还有佛陀劝诫“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的无稽与无益;佛陀既会用牧牛人的十一种牧牛的方法来比喻比丘能够安乐自他的十一法,还会用大白牛车来比喻诸佛出世的本怀——平等地以大乘法来度脱一切众生,接引到成佛的境界。

        这些关于牛的故事与比喻生动而精彩,中国的禅师也会用牧牛来比喻禅修。今天就从中选取几则来领略一下吧——

        大白牛车

        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之中,佛陀用“火宅三车”的比喻来说明“会三归一”的道理。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豪宅燃起了熊熊大火,还有许多毒兽鬼魅的侵害,但是他的孩子们不知不觉,沉浸在嬉戏之中,长者只得告诉孩子们,在火宅之外,有羊车、鹿车、牛车,装饰了种种珍宝玩具,是你们所喜爱的,孩子们听了,便欢喜地逃出火宅,奔向安稳的露地。而长者心怀平等,把最好的大白牛车送给了每一个孩子。

        这里的长者比喻佛陀,火宅比喻充满忧苦的生死轮回,而羊车、鹿车、牛车则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陀以三乘法引导众生,却最终把一切的众生导向无上的一乘之道——成佛之道,而不会让任何的修行者停滞在不彻底的境界中,这便是佛陀宽广而平等地心怀——平等地以大乘法来度化一切众生到成佛的境界,也给予一切佛法的信仰者最坚定的信心——“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在禅宗,就用“露地白牛”来比喻悟道的境界,即是借露地上的大白牛车,来引到学人,什么是佛心呢?如《真心直说》:“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五祖法演禅师亦有诗云:
     
        世事冗如麻,空门路转赊。

        青松林下客,几个得归家。

        共唱胡笳曲,分开五叶花。

        幸逢诸道友,同上白牛车。

        净土宗的彻悟大师亦有诗云:

        一声佛号一声心,

        直下分明岂待寻。

        鞭影不劳频举示,

        白牛运出古黄金。

        牧牛的十一法

        在诸部《阿含经》和《大智度论》、《大庄严论经》等经典中,记载了佛陀用牧牛人的十一法来譬喻比丘修行的十一法。

        如果一个牧牛人能够用这十一种方法,就能养护牛群,使其滋息——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

        而比丘要掌握哪十一法,才能成就道业呢?

        1“知色”

        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2“知相”

        就好比牛有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

        3“刮刷”

        就好比牛被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

        4“覆疮”

        “覆疮”,就好比牛要有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嗔恚恶虫刺棘所伤。

        5“知作烟”

        就好比作烟来驱除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

        6“知道”

        就好比知牛所行来去的好道、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

        7“知牛所宜处”

        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8“知度济”

        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

        9“知安隐处”

        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

        10“留乳”

        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11“知养牛主”

    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

        禅宗的“牧牛调心”

        在中国的禅宗,也经常用“牧牛”来比喻禅修调心。

        如唐代的石巩慧藏禅师跟随马祖道一禅师修学时,有一天在厨房里,马祖问石巩,“你做什么?”

        石巩禅师便回答道:“牧牛!”

        “牛如何生牧?”

        “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这是以牧牛来形容自己的修行,如果心念走失了功夫,往三毒杂草中去了,便一下把心念给拽回来,安住在禅修的对境上。

        马祖听了,就赞叹道:“子真牧牛!”

        到了宋代的廓庵禅师,以《十牛图》与《十牛图颂》来比喻修行从浅到深的十个阶段,后来,有不下二十位禅师以此为题,作《十牛图颂》,是禅宗史上珍贵而奇异的教言。

        关于牛的公案与比喻还有许多,难以一一尽述,聊以宋代保宁仁勇禅师的一首禅偈作为新春的祝福:

        泥牛入海无消息,

        天上人间何处觅。

        谓言春去秋复来,

        步步乘骑得渠力。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如水牛王的慈悲、牧牛调心的智慧、驾白牛车的愿力都能日日增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经典中常出现“一时”是什么时候?[184]

  • 禅宗大意·公案的启示[385]

  • 他的诗,在悲喜浓淡间,堪比公案,能消烦恼[556]

  • 这口禅宗“云门饼”,是甜还是咸?[771]

  • 禅诗话劳作: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555]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924]

  • 公案:我不会佛法[1074]

  • 佛教经典那么多,先读哪部好?[1024]

  • 一首禅诗一种感悟,在禅诗中寻找平静的力量[1119]

  • 禅茶公案可不是只有个“吃茶去”![1472]

  • 随缘自在:悟透人生的十首经典禅诗[1349]

  • 读懂苏轼这7首禅诗,世间万事,不过如此![1817]

  • 值得品悟一生的禅诗三十首,读完神清气爽,建议收藏![2380]

  • 禅诗:退步原来是向前[3691]

  • 禅宗公案:百年一梦[2671]

  • 20首小禅诗,唯美而经典![2702]

  • 禅宗公案: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3122]

  • 公案:飞越生死[2587]

  • 禅诗二首赏析[2300]

  • 禅门公案:上风与下风[225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