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4]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1]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1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41]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3]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62]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2]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4]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7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6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中国漫谈之15.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精神生命
     
    [ 作者: 传喜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666   时间:2021-4-25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4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的智慧是无形无相,没有障碍的。如果学佛仅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上,对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易引起分歧,这种看法对你来说会有伤害的。就像我们非常孝敬父母,别人若指责你父母,你心里会很难受,因为佛教、三宝对我们人类是有恩的。别人不了解,对佛教说三道四、轻慢亵渎,我们的心会被刺痛,所以对此要理解,更要了解佛法的智慧。

      智慧是没有障碍的。就像国学大师梁漱溟,他到晚年八九十岁才声明:“我实际上是个佛教徒。”我们工作生活中善巧方便地运用佛教的智慧,反会让我们的生命事半功倍。如果你执着在一个形象上,就会有很多障碍,但又解决不了,却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困惑。

      你对佛教有疑惑或是不理解、不了解,那我们今天这么多人在一起来思惟这个话题,这时的能量场共振是非常强的。在此情况下,打坐就会帮助你的气脉运通,如果你身上有癌细胞,癌细胞就消失了,身上的负能量就消失了,正能量就提起来了,坐在这里就忘记了时间,身上暖洋洋的,所以正能量足时,可带给我们身心灵的健康。

      在座的刘先生除了企业经营得好,大家还称他“美食家”,他现身说法:“我现在开始吃素了。”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放掉那些鸡鸭鱼肉是不容易的,而现在还“敢吃肉的也叫真勇敢”!

      前不久,上海黄浦江发现了几千头死猪,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去采访那些抓起来的人,他们说:“就是因为我们被抓了,才会发现那些死猪。之前的死猪都是我们收的,他们打电话给我,我给他40块钱,上门就拉走了。”“那你们怎么处理这些死猪肉呢?”“卖给上海人吃。”现在到处谈鸡色变、禽流感横行之时,竟然还敢吃肉,是不是很“勇敢”?

      请问能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吗?你会选择接受一个健康卫生、科学的饮食新概念吗?请问克林顿的女儿结婚办的是什么宴?素食轰动全世界。英皇室在皇宫里召开一次会议,连续七天用的也全是素食。奥巴马全家吃素,克林顿全家吃素。

      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也吃素了,他们国家包括文化部长在内许多政治家也都吃素了。酷爱瑜伽的梅德韦杰夫总理向记者表示,并引述圣经箴言“吃蔬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他说:“目前,素食已成为分辨新一代政治家的标志”! 除了健康卫生,也代表了人道和环保。

      地球母亲要不要保护?那就从吃素做起吧!

      我们热爱世界和平,那就从餐桌上做起吧!

      当今时代很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纷纷在学佛,记者问:为什么要学佛呢?记得其中一位说:释迦牟尼佛具足了智慧和慈悲,这是人性当中最美的两种特质,我因此被深深吸引了。

      刚才观看的短片《活着》,我们也可以思考怎样赋予“活着”的内涵,虽不能出家但可以怀揣着这种精神去活着,不是形式上的出家而是内在心灵的升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感情是高贵的、美丽的。对父母尽孝,会感天动地!

      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我们,赋予了我们的精神生命,也像母亲一样长养了我们,我们尊重这种文明、这种文化,这种尊重也一样会感天动地!

      圣贤传播文化,对我们具有生命的再造之恩,在某种意义上乃至超越了我们肉体的生命! 我们怀揣着这种对圣贤的景仰之心、恭敬之心,这种生命的高贵情感,也是感天动地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门茶礼: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1737]

  • 漫谈佛教的斋饭[2672]

  • 漫谈净土与禅[3436]

  • 《楞严经》漫谈[5314]

  • 漫谈汉族僧服[2803]

  •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1929]

  • 佛教中国漫谈之26.驾驭好生命这部车,你就是最大的赢家![2016]

  • 佛教中国漫谈之25.为何示现八相成道?佛陀可以不“死”[2029]

  • 佛教中国漫谈之24.孔夫子游山“吾无隐乎尔”?[2173]

  • 佛教中国漫谈之23.你破除了“我”,就超越了霍金的困惑![2146]

  • 佛教中国漫谈之22.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1905]

  • 佛教中国漫谈之21.知足常乐 人类修养的必修课[1807]

  • 佛教中国漫谈之20.《金刚经》释疑[1775]

  • 佛教中国漫谈之19.现代科技再现佛法庄严[1679]

  • 佛教中国漫谈之18.出家人就是活着的圣贤文化[1948]

  • 佛教中国漫谈之17.中兴传统文化 首先就得热爱[1666]

  • 佛教中国漫谈之16.不离不弃[1587]

  • 佛教中国漫谈之14.不要背着“船”走[1750]

  • 佛教中国漫谈之13.生命的接力[1701]

  • 佛教中国漫谈之12.神奇释迦塔 奥妙佛舍利[17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