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9]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5]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9]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7]

  • 做人,不能太飘[119]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3]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4]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6]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8]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8]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7]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如何从事世间活动,同时保持禅修的状态?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169   时间:2021-5-17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5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在一切日常活动和世间事务中,都应该保持正念,并认出生起的任何一个念头。与此同时,当然得做那些必要的事,但你应该掌控好嗔怒、贪爱、嫉妒、傲慢等负面的念头。你当然也得思考各种重要的事情,以便完成目标。

        除此之外,有些人真的是因为喜欢单纯坐著不动而禅修,不想努力或做其他事,变得对禅修有所贪执,所以在禅修时其实是变得懒惰。若发生种情况,必须培养心的清明,应该站起身来做必要的事,然后勤奋地完成任务。心的清明有其必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带著全然的觉性,完全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步伐。在任何时刻,都确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佛陀曾说:「行走时,知道自己在行走;坐下时,知道自己在坐下;饮食时,知道自己在饮食——要了知在做的每一件事。」

        保持正念,就可以对治所有的负面念头。

        念头总会生起,但你将能以正念认出,接著就会再次消失。当然,你可以做该做的事,但不应以烦恼心对那些事做出反应。譬如,有人冒犯了你,通常就会对他生气。但如果保持正念,就能单纯等待直到怒气平复。当你感觉良好、心思清晰,便可找对方谈谈,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刚刚那样讲其实不正确。我并没有做那些你所指责的事。」如果对方真的有错,你可以解释事情的真相。但你不该在情绪发作时找人说话。拥有觉性,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像是在禅修。
     
        带著正念,就可以去除心中的烦恼。譬如,你应该观看朋友的功德,而非过错。前代大德曾说:「莫看他人之过失,当看己身之过失。」你的朋友,既有过失也有功德,如果只把焦点放在过失上,最终就会对他生气然后分手。若是看到他人的过失,应该回头看看自己,并思维:「我是否也有相同的过失?」你将发现自己也有相同的过失,那个过失就是烦恼。因此并非真的是对方的过失,你的朋友具有佛性,过失在于自己的烦恼。相较起来,别人的过失其实远远小于他的巨大功德,包括他对你的爱、工作认真、心地善良等等,所以你应该要想著那些好的功德。如此,你对他的爱就会增加,而他对你的爱也会增加。

        有云:「莫观己功德。」譬如你可能会想:「我和伴侣之间,总是我在做所有的工作,做事的是我,赚钱的也是我。」如此一来,你会感到自大,傲慢将转为愤怒,最后,你们便分手了。如果你是那个总在工作的,就应当想:「我在修持布施。我的朋友是我修持安忍和戒律的所依,我必须生起菩提心,这最重要。」

        从今日直至证得佛果,你都必须培养对他人、其他众生的爱,包括伴侣、朋友、甚至是敌人、动物,以及每一位有情众生。  

        就算拥有全世界的金钱和财物,它们其实没有真正的实质。但若拥有爱,于未来的生生世世,都能投生善趣且最终证得佛果。因此「莫观他人过,唯看其功德」,同时「莫观己功德,唯看自身过」。你唯一的责任是清淨自心(「自淨其意」)。

        当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就反观自身,看到自己也有相同的过失。萨迦班智达曾说:「禽鸟之中,孔雀为上。」因为孔雀总是看著自己,想要清除自身的尘垢。而「禽鸟之中,夜枭为劣」,因为没有人喜欢猫头鹰的叫声,都受不了他的尖声呼嚎,如同有人在议论别人的过失般。所以,每当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就反观自身,想办法清淨自己的过失。若是只会批评别人,就是个凡俗的有情众生。这点非常重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264]

  • 人生最好的状态:晴耕雨读,安然自得[539]

  •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583]

  • 无所求即为禅[678]

  •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619]

  • 人生最好的状态:事不强求,人不强留![664]

  • 七种人生最好的状态![783]

  • 人生最好的三种状态: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药而愈[891]

  •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1560]

  • 5个寓言故事,把人性都说透了![1615]

  • 佛法禅修加油站[1114]

  •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清空、清零、清静[1629]

  • 七种最好的人生状态,始终阳光,充满微笑[1494]

  • 你的长相,暴露了你的人生状态[1974]

  • 高僧眼中的4种人生状态 你属于哪种?[1979]

  • 最好的人生状态:顺境不飘,逆境不倒[3761]

  • 最好的修行,就是静下来[2043]

  • 禅修,坏情绪的橡皮擦[2021]

  • 学佛以后,有这三种状态,恭喜你,走对路了[1860]

  • 禅修不能被「缠」住[219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