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7]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7]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1]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5]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3]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给你麻烦的人,都是来帮助你成佛的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35   时间:2021-5-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来世中,假设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人,或者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这一品,心里没有染污法;净心信敬,而不怀疑。

        怎么叫净心呢?就是心里没有染污法。

        什么叫没有染污法呢?就是在善、恶的事上,也没有分别,也不思善、也不思恶了;于善、恶、黑、白、是、非都不分别了,这就叫净心。

        你若在善、恶上,分别这个是善、那个是恶,这个是好、那个是坏,这个是是、那个是非,这个是白、那个是黑;你若生出那么多的分别心来,那就不是净心了。

        说那不成为一个死物了吗?就是叫你成一个“死物”!你若能在活物上,再能像死物似的,那就是得到这个净心的妙处了!可惜你无论如何就做不到。

        为什么说善恶不分别呢?你若一分别,这提婆达多就是一个最坏的人;可是你要知道,这提婆达多的确是一个大菩萨,他要在反面上、在相反的方向来度人,所以这叫一个净心。

        什么叫信?就是你信生生世世所遇着反对你的人,或者给你苦头吃的人,这都是帮助你成佛的;这又好像在大冶洪炉里来炼一样,炼得你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了,心性就像棉花那么柔软,这就叫真信,也叫深信。

        你知道,给你麻烦的人,都是帮忙你修行的人;你若没有麻烦,怎么会显出来你有忍力?

        就因为有一些个麻烦,所以证明你不动心了,无动于衷;就心里头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你看弥勒菩萨“老拙穿衲袄”那一首偈颂,前面讲过了;那一首偈颂,它并没有一个“忍”字,没有说“我就是忍辱波罗蜜”,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不需要说出“忍”字来。

        这是一个“信”,你要相信:反对你的,都是帮助你成佛的。

        敬,也有它的意思。你所遭所遇的怨──对你有怨憎会苦,老给你很多麻烦、很多烦恼,你应该怎么样想呢?

        应该想,这真是帮助我的善知识!若不是真善知识,他为什么要现最恶的人这个样子呢?

        所以,你遇到这一种给你烦恼,给你麻烦的,你都应该当善知识来看,你一定要恭敬的。

        我再给你们举一些个比喻,来形容这个意思。

        好像钟,人用棍子一打它,它响了;若不打它,它就不会响的。

        你想一想:“是不是也就因为它能响,所以人才打它?”这个精金,就需要用火来烧炼,它才会变成精金──那个最好的金子;不经过火烧,那个金子成分就没有那么好。

        梅花非常的香,冬天开的那种腊梅花,那股香气都香得很远很远的;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了一番寒冷,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你若受了冻,冻到骨头里去,你就能够得到像“梅花扑鼻”那么香──你离得很远,它就香了,有一股香气。

        所以你能把你对面的人看成善知识,这就是真正的恭敬。

        好像什么事情呢?好像小孩子吃奶。小孩子吃奶的时候,他不会嫌母亲有什么毛病,母亲再丑、相貌再难看,他绝对不会嫌的,他就吃奶。

        不会说:“你这么丑怪,我不吃你的奶了!”没有这个道理。

        又好像人到山上去采果子去,采梨、苹果这一切的果类,他不会说:“你这棵树长得那么弯弯曲曲的,我不摘你的果!”不会嫌的;它怎么样枝叉,他都可以摘果。你能以有这一种的思想,这就叫“不生疑惑者”,这是不生疑惑的人。

        你对这部经典不生疑惑,就好像小孩子不会说他妈妈生得丑怪;和那个到山上摘果子的人,不说这棵树木很弯的,它这个果子我不要了,不会的!

        所以你对〈提婆达多〉这一品,虽然说他所行所做是很恶的一个人,但是你不生这种分别心,这就叫“不生疑惑”。

        你能这样子不生疑惑,这才是真正的闻慧,也是真正的思慧,也是真正的修慧,真正的修行了。

        你能这样子,“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才能不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

        你能不堕落三恶道,就常常能侍奉诸佛、供养诸佛;你能常常亲近诸佛,自然就能闻到妙法,就可以闻到《妙法莲华经》;你闻到《妙法莲华经》,就会莲华化生。

        所以这经上才说:“不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地狱就是最恶的人受罪的地方,做饿鬼是最辛苦的。为什么?想吃东西也吃不着,明明看见这东西可以吃,但是一到口里,就变成火了,没有法子可以咽到肚头里去。

        畜生,就是所有马、牛、羊、鸡、犬、豕,种种畜生。你若不疑惑这〈提婆达多品〉,就不会去到地狱受罪,不会做饿鬼,不会做畜生,并且能生到十方佛前,所生的地方常常听见《妙法莲华经》。

        这《妙法莲华经》不是容易听见的,你看有人本来发心在这儿学佛法,学学就跑了!这个“跑了”,不能说是他善根不具足;也或者是种种因缘,或者这个人不满意,或者因为太辛苦了,就跑了,或者因为种种情形。

        总而言之,虽然有种种的情形跑了,但是这跟善根都有一点关系。如果善根具足,听《法华经》,绝对不会跑的。

        “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或者生到人间,或者生到天上去,受到最殊胜、最美妙的那种快乐。

        “若在佛前,莲华化生”:若生在佛前,那时候,会莲华化生。我们闻《妙法莲华经》,会得到莲华化生。

        莲华化生,就是“九品莲华为父母”,不是从男女欲性生出来的,是由一种清净的自性,生到莲华里头;莲华一开了,喔!成佛了!现出来你自己的法身。

        在佛教讲堂,我们这儿翻译佛法的工作是很忙,早晨很早就起来,晚间很晚休息。可是在这么忙的期间,必须要做出一点成绩来;不是天天只有这一个“忙”的名,而没有一个“忙”的实。

        我希望你们应该为西方人作着想,尽快的把佛法流通到西方的社会去,我们这一生才没有白来!

        不要在工作期间,又回到本来的面目那个地方去;本来什么面目呢?本来烦烦恼恼、争争吵吵这种的思想。

        我们现在是做菩提的工作,做觉道的工作;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不要运用自己的烦恼;你若用自己的烦恼,那莫如不修行,莫如退回到本来的地位去。

        我们现在做菩提的工作,必须要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是没有烦恼;不能说每一个人都存一个自私的心──“我如何、我如何,我怎样子、我怎样子”。

        把这个“我”撇开在一边,打开你那个心地、打开你那个般若智慧,从事工作!

        所以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往大体上看,不要用个人的小知小见,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人。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了,那才是我们的成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欣赏自己,就是幸福的开始[327]

  • 念《心经》的九个层次[475]

  • 为自己打伞,才不会被雨淋湿[303]

  • 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393]

  • 人生,是个还债的旅程![593]

  • 这就是爱的利息[595]

  • 做人,该翻脸时翻脸,不要怕得罪人[576]

  • 佛门与明月:无心恰似中秋月,照见三千与大千[822]

  • 与亲人最好的关系是:相互麻烦,彼此感恩[867]

  • 让人醍醐灌顶的3个人生真相[803]

  • 心静,心净,心境[772]

  •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1026]

  • 《周易》说小满: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1507]

  • 什么是朋友?[1083]

  • “人成即佛成” 佛陀一生的行迹[1409]

  •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依赖[1585]

  • 不是冤家不聚头!南怀瑾谈因缘[1604]

  • 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只要记住三句话[1733]

  • 人生不要太圆满!有福的人才能看到[1939]

  • 放下心中的成见,才能看到事实真相![141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