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 佛学研究网和
六一儿童节,承载的不只是小孩子天真烂漫的快乐与玩耍,还有已经长大的人们对于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
那时的楼宇没有这么高,那时的水流清澈而活泼……
长大的我们无奈于面对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心中也渐渐地对于“善良”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然后,我们便在对人生的无数次寻觅中,遇到了佛教,学习了戒定慧,却发现佛陀交给我们的榜样是一群“童子”。这般的返璞归真,也许是佛陀对我们的期望,那么佛陀为何会对这些“童子”如此重视呢?
“童子”的含义
在三藏十二部当中,佛陀所提及的“童子”包含有善财童子、无垢光童子、救护慧童子等等。而这种种不同的“童子”主要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出自于《华严经入不思议品》《大智度论》《海内寄归传》等,童子即是年幼时期,尚未剃度者,可以称之为童子。
这个含义也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认识,可以引申为所有的少年,他们尚未经历社会,对世界仍然充满了未知的探索,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斥着无数的可能性。
第二种则是引申出来的涵义,特指菩萨,被认为是如来之王子。
比如我们中国人十分敬重的文殊菩萨,在经典当中常常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意思即是说以其智慧德性,虽仍未得证真如,但是已然获得精进不退,终将成就佛果,是故以“佛法”为根本,现如来王子之相。
第三种含义是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
如观音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文殊菩萨在侧的乌波计设尼童子、光网童子、地慧幢童子等等。这些童子虽然随侍于菩萨身边,但是却充满了对“佛法”修学的精进不懈。
离苦得乐
佛陀之所以如此重视“童子”这一形象,主要还是因为童子时期,对世间种种深切的执着,乃至邪欲的追寻尚未出现,有着纯真美好的一面。
而众生的修行,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得到某个叫做“如来藏”的东西,而是能够在心底抛去凡俗的执着,认识到人生以及轮回中最本真的东西——“离苦得乐”。
而要认识这种离苦得乐,就要像童子一般,不以外物为根本,能以自心的知足、善良为标准。说来极简单,做起来确实难若登天。
只望在儿童节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共同在静思中,认识到生命最美的那一面,看一看内心的善法种子,重新拾起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修行的勇猛心,做一个正信、正思维的佛陀座下的童子。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