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7]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58]

  • 做人,不能太飘[10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9]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7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净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613   时间:2021-7-9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7月9日    佛学研究网

        彻悟禅师是净土宗十二祖,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后,便专志开示念佛宗旨及真实践行。《彻悟禅师语录》篇篇鞭辟入里,见地超卓。其中有一段开示尤为精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以十六字纲宗为核心,大师进一步演绎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彻悟禅师语录》)

        此段开示十分重要,可以作为我们净业行人修学念佛法门的指南针。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为了生死。不要回避生死问题,也回避不了。修学念佛法门,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实益。无量劫来,我等在六道中流转,死后所积累的枯骨,堆起来高过于须弥山。阿罗汉证果后有宿命通,观察累劫在地狱中受苦次数之多,吓得毛孔里面流血。所以我们要发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恳切。生死心若真切,就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具体体现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修学佛法的通途菩提心。《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应发真正菩提心。对净土宗而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语)。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发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报,则此人与五逆十恶之人本质上没有区别,其堕地狱迟速,仅隔一步之遥而已。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净土宗修行方法极其简易,即深信切愿持名。这句弥陀名号,犹如金刚王宝剑,威力无穷,能斩断烦恼葛藤,魔障丝萝。真信切愿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预知末世众生,不能自力断惑了生死。《无量寿经》中记载法藏菩萨在因地时,经过五大劫思惟,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用这句名号救度障重众生,生彼净土。宋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印祖说:“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有人认为我文化不高,没有办法,只好念念佛,这种想法,完全错了!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功德,圆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无欠无缺。何以故?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永明延寿禅师,一代宗匠,大善知识,日课佛名十万声,岂是只会念佛的下根人?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举行念佛莲华胜会,梦见《华严经》中普贤、普慧二大菩萨要求入会参加。以此证知,念佛法门,诸圣冥赞。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上根利智的行门,一生成佛的捷径,大家不可三心二意,亟宜脚踏实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这里提出两个条件,一摄心,二专注。如何摄心?印祖开示:“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将六根收摄在一句佛号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镜,将日光聚成焦点,就能点燃镜下的白纸。其消业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专注?就是全神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必须恳切至诚,若心不恳切至诚,就无法专注。若犹涌妄波,则可用记数念佛方法,从一至十,或从一至五,从六至十,终而复始,定可止妄而专注于佛号一境矣。其他尚有观想、记数、随息、追顶等念佛方法。印祖说,观想虽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细,很难得益。随息,随得不好,也会成病,追顶亦然,唯记数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养神,末世众生,不用记数之法,欲得念佛专注一心,大难!大难!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修心就是修念头。妄心就是贪瞋痴的念头,于顺境上起贪,于逆境上起瞋,于五尘中庸境上看不破,处处执著,即痴。因贪瞋痴,起惑造业,因业感受苦报。故念佛人,一定要对治贪瞋痴三毒烦恼。如何对治?就用专心念佛来战胜它,佛念一起,烦恼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号似洪炉,烦恼似片雪。片雪近洪炉自消。如提不起这句佛号,烦恼就会反客为主,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战胜它,是为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学佛之人,一定要戒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是一切戒法的基础,四重戒法不持,学佛法得不到真实利益。《观经》净业三福,特别强调要严持净戒,“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威仪即戒法细则),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斋戒清净。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会失,未得者,永远不得,故应严守此四重戒法,作为入道之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念佛的人,不要图安逸,贪享受,应助人为乐。凡有义举善事,当仁不让,勇于担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须知吾人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应该忏悔、念佛和修种种苦行,以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为净业行人所追求的目标。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从事相上达到一心不乱,心佛融为一体,但犹不明理性。理一心是从事一心基础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别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乱属定,理一心不乱,则由定发慧,证念佛三昧。念佛能达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却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则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念佛法门为什么要谈瑞相?因为念佛一法,是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等觉菩萨只能知其少分,其余权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况凡夫。释迦如来在方等会上说《无量寿经》,是说十万亿佛土之外的他方佛,与会大众未能彻底无疑,释尊对阿难说,欲见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面向西方顶礼。阿难面西顶礼,起立抬头,见到阿弥陀佛巍巍金身,现在其前。证明佛语不虚,西方确有阿弥陀佛。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现生见佛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往生之后才能见佛。为使大家增长对念佛法门的信心,就必须将临终往生者的种种瑞相加以记录,编辑成书,前人所编集的《净土圣贤录》以及《近代往生传》就是这方面的先例,启人信心,影响颇巨。但由于过去新闻媒体传播不畅,文化事业不发达,仅有极少数往生者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大多都未予记载。

        经中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凡是临终者头顶最后冷却、四肢柔软,面带微笑,应视为往生西方的瑞相证验,可以展转口头宣扬,或撰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长念佛人求往生的信心。此八种事,要痛快详细地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738]

  •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1831]

  • 居家人如何学佛修持?[2725]

  •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2446]

  • 什么是“四无量心”如何修持[2158]

  • 家有美妻遭人陷害 至心持戒鬼神救护[2194]

  • 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9385]

  • 修持常识[3408]

  • 故事|慧远:净土宗的初祖[4387]

  • 有福报的人常有佛缘,没福报的人总遇魔缘[3422]

  • 佛教基础:佛教的日常修持法门[2116]

  • 然教法师:怎样看待瑞相[1936]

  • 故事| 莲花色比丘与妓女的因缘及证​果正因[2781]

  •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纪念日:他带123人亲见阿弥陀佛[5679]

  •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2397]

  • 禅宗“打禅七”与净土宗“打佛七”的异同[4889]

  • 兹事体大:你一生所积资粮够去极乐世界吗?[1945]

  • 圆融的净土——从天台思想对净土宗教义体系的影响谈起[2980]

  • 智者的世界|修持篇•修行的目的、历程及途径[2577]

  •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你知道吗?[319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