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一、佛教天文学的时空观
佛教宇宙论中包含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在天文学方面的时空观,就有不少合理的认识。
关于时间,佛教认为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个世界始终都处在生、住、坏、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永远不会终止。从一世界的形成、毁灭到下一世界的形成,中间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称为“四劫”,如此循环不已。
佛教认为,世界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始终处在一个不断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众生的寿量等来衡量其长短的,不存在脱离事物的时间,不存在离开事物变化的时间。这是对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思想的重要猜想。佛教用“劫”和“刹那”分别表示时间的极长和极短,包含有时间的长远和短暂都是无限的意思。世界的成、住、坏、空通过三灾的发生来体现,并且形成无限循环的模式。
关于宇宙的构成,佛教天文学的宇宙模型可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并向纵横两个方向扩展的立体模型。一世界仅是这种模型的基本构成单位,而一世界又是以须弥山为中轴向四周横向展开到“九山八海”,由上向下纵向依次为无色界各天、色界、欲界以及大地和下面的水轮、风轮、空轮。地水火风四大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世界由众生的业力因缘和合而成,并历经三灾而灭。
从佛教宇宙结构学说中可以看出,它强调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宇宙都是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世界一层层一级级逐步向外拓延,就世界的整体而言,宇宙是由无穷无尽的众多世界构成的,宇宙中世界之多是无法计量的。
另外,佛教宇宙空间的构成不仅有上下高低之分,而且还有殊胜优劣之别,完全与果报相对应,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不同,其果报也就不同,这突出了人作为主体在宇宙构成中的主导作用。
二、对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影响
佛教关于世界构成的理论,与中国原来传统的“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学说极不同,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来说是全新的观念,极有可能对中国的天文学理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实事也证明,佛教宇宙理论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有些人对中国传统的宇宙论提出了质疑,佛教信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重新思索与探讨。
《弘明集》和《广弘明集》是两部记录南北朝至唐代佛教与其他宗教、学派之间辩论的文集,其中保存了很多当时佛教内外对于各种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如唐释道宣(公元596-661年)所撰《广弘明集》中收录有北齐光禄大夫颜之推的《家训归心篇》,其中就对儒家所说太阳、月亮及星辰是精气的说法,进行了讨论与辩驳。
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曾在北齐和周做官,并不是位出家人,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在家弟子。但是,从他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佛教的学说和理论十分推崇,甚至是信仰,至少是佛教对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通过流星坠地的实例,证明日月星辰是由石构成的。然后,通过它们不伸缩(而气是易膨胀与压缩的)、各自有不同的运行规律(若同是气,则不应不同)等诸多方面,对儒家所说的天地、日月星辰为精气的学说,逐一进行分析、论证、批驳。并且,通过过去的一些曾被怀疑,后来又证明完全是真实的例证,来说明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不了解、没有看见,就怀疑佛所说的话。
还有一个佛教宇宙观体现在佛教建筑上的例子,那就是坐落在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万寿山的北面规模宏大、名为“须弥灵境”的藏式风格的佛教寺院。在称为香岩宗乘之阁的主殿前面和左右两旁,分别建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还有日光殿和月光殿。在香岩宗乘之阁的四个角边,还各建有一座造型不同,并且颜色各异的佛塔,代表佛经中所说的“四智”。
佛教天文学思想与内容在佛教进入中国后的漫长的历史中,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有多大、都表现在什么方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