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8日 佛学研究网
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
一、内住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
前面讲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
犹如抓野马的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是有难度的。
二、续住
不散逸为续注。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
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三、安住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四、进住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五、调伏
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比如,现在一讲禅定的方法,有些人兴奋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下课后晚上十二点还不睡觉,修禅、打坐。但是时间长了,用不上几年,仅仅几个月就不想坐了,一要打坐心里就不愉快,特别勉强,有的干脆就不坐了,放弃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虎头蛇尾。
虽然有的人还坚持,但是很勉强,不愿意坐。甚至有时候一看见禅修的地方或者坐垫,心里就厌烦。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回顾三摩地的功德,对禅定生起欢喜心,增长信心,增长欢喜心,这样可以调伏内心。
六、寂静
观散逸为过患,即思维散乱、放逸的过患,熄灭不喜三摩地心。“不喜三摩地心”指对三摩地(禅定)没有欢喜心、信心之心。
七、最极寂静
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八、一境
通过一些方法而能无用功而住,这叫专为一境。心里有希求心、欲望,不要太用功而能专注一境。
九、等持
此专注的心,任运住平等舍为等持。
一共讲了九种住心,也可以说是九种心专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心专注,不让它动摇、散乱。
九住心,佛教术语,指奢摩他的修习过程,通过这个九个阶段的训练,就可以进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
在修习九住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身心上的变化,但是仍然还未成就正定。要到身心轻安发起时,才能称为止成就,进入未到地定。
一内住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敛安住也。(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觉心既息。不妄摇动。得静定功。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心住静定。久或生厌随而折伏。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由外缘。忽起贪爱等念。即当猛省。方便灭除。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能息诸妄念。则知心性本来明静。任运安住也。
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功行纯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