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虽然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不仅修行学佛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都会有困难,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困难而畏缩不前,就落入一般人所谓“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弊病,那么,任何事都做不好。
唐朝有一位白居易,人称白侍郎,任钱塘太守时,有一次经过秦望岭下的绿水桥,看到桥旁有很多人围着一位禅师请法,白居易觉得很奇怪,在这深山野外,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听闻佛法?心想,这位和尚可能很有修持。
于是,白居易骑着马往人群当中走去,问道:“禅师,你坐在这个地方,相当危险!”这位禅师就是鸟窠禅师,鸟窠禅师一看,知道白居易是个自大、傲慢的达官显贵,于是说:“太守,你的位子,才是危险啊!”白居易一听,觉得很奇怪:“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呢?”禅师回答:“薪火相交,识性不停,身心都不得安稳,那里不危险?”白居易接着又问:“请问禅师,什么是佛法最主要的含意?”这时鸟窠禅师针对白侍郎开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对佛法也有一些研究,马上说:“这个法,我老早就知道,不但我知道,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知道白居易轻慢佛法,立刻又开示了两句话:“三岁小孩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听了,心生惭愧,觉得禅师说法深入浅出,非常有理。
于是对禅师说:“我现在已经有所了悟,想跟师父修行学佛,将来一定会来亲近师父。”
然后就离开了。
鸟窠禅师知道白居易很有善根,但等了将近一年,白居易却一直没有回来听法。于是,鸟窠禅师来到白居易的公馆,刚好白居易在外应酬,鸟窠禅师便提笔写了一首诗:“笔刀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万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写完就走了。
不久,白居易回来,看到壁上的诗,忽然有所感悟,觉得自己这几十年来一直想修行,却因为看不破人情事故,放不下是是非非,于是恩恩怨怨没完没了。看了这首诗后,他马上下定决心,发了大愿,辞官跟着鸟窠禅师修行。
世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们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实际去执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