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12]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06]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17]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4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28]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7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6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72]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76]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30]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85]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6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普通人逃避问题,聪明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70   时间:2021-10-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0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很胆小的人,他在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什么妖魔在作祟,就害怕地跑了起来。

        奈何影子时刻跟随在他身边,他跑的越快,影子也就追的越紧,此人倍感慌张,也就只能跑的更快些。

        最终,他被自己活活累死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有顺境就会有逆境,就像是每个人都会在阳光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越是逃避困难,我们不得不处理的问题堆积的越多,我们就越会身心俱疲。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把逃避当成处理问题的办法。

        1 普通人逃避问题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群体在精神层面是最贫瘠的,那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总将“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挂在嘴边,实际上逃避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只是将问题后置了。

        逃避不仅可耻,而且毫无价值,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拙匠才言工具差”。

        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即便是换个环境也提高不了他的情商,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换一个更新的炒锅也不会让他成为大厨。

        逃避问题的人看上去很轻松,其实将面前的问题捡起起来,背负在了自己身上。

        这种人暂时看上去前途坦荡,其实问题都在明天。等到问题积压到了不得不面对的程度,他们承受的压力,会比直面问题的时候大得多。

        诚然,就连最低等的草履虫也会从高浓度的盐水中逃走,游向含盐量更低的水域。逃避,本来就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是逃避问题一旦成瘾,人会很容易养成第一时间选择逃避,而不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恶习。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告诉我:“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成为了问题。”

        将今天的问题积压到明天,总有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把面前的阻碍背在身上,总有累垮的一天。

        2 聪明人解决问题

        聪明人在困难的面前绝不会选择逃避和妥协,相反,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头脑灵活的人,都很擅长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为自己找到解决的途径。

        在《庄子》的《达生》篇中,有一个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要到楚国去,他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粘杆粘蝉,动作轻巧地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

        孔子说:“先生的技术真是巧啊!这其中有窍门吗?”

        驼背老人告诉孔子:“我有我的办法。虽然粘杆很长,在杆头上的黏丸也不好掌握平横,蝉也爬的很高,我却可以勤加练习。

        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我可以在在竿头累加两个黏丸而不会坠落,失手的情况就会变少;

        当我练到能在杆头累加三个黏丸而不掉落,那么十次黏蜩很难再有一次失误;

        当我练到了能累加五个丸子而不掉落的时候,黏蜩就会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

        黏蜩的时候,我会站稳身形,就像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地很大,眼前的景物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聪明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正如老者黏蜩一样,心里在分析问题,手上在解决问题。

        当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时候,他们愿意付出成百倍、上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难题,提高自我。

        这样的强者,为什么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呢?

        3 智者消除问题

        孔子看到了蝉,而庄子看到的是乌龟,《庄子·秋水》中记载了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

        庄子正在濮水边悠闲地垂钓,这时楚王的两个大夫对他说:“我们的君王想请您帮他治理国家。”

        面对这样的情景,庄子丝毫不为所动,他依旧握着钓竿,缓缓问道:

        “我听闻,你们楚国有一只活了三千年的神龟,在它死去以后,楚王用名贵的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庙堂之上。

        二位大人,你们认为这只神龟,是更愿意在死后享受尊贵呢,还是更愿意在活着的时候快乐的在泥水里摇着尾巴玩耍呢?”

        两位大夫也是明白人,他们回答庄子:“这只乌龟,显然是更愿意在烂泥里玩耍。”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快乐的生活在烂泥里!”

        庄子身为圣哲,活得比任何人都明白。他知道自己生性恬淡,根本不适合在权力的游戏中厮杀争斗,不适合在富贵打造的黄金牢笼里度过一生。

        他这一生,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污泥”里自由自在,全其天性,与道为一。

        智者之间总有心有灵犀之妙,对于庄子,同为哲学家冯友兰曾经指出:

        庄子的独特智慧就在于“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

        看穿一切,超脱生死的庄子早已看破了生死轮回的真相,和权谋斗争的无奈,在庄子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正如《庄子 齐物论》中说的:“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

        从大道的角度看,人世间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不成问题。

        世人所谓的各种不共戴天的矛盾,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庄子那里都被取消了。

        而庄子留给我们的处世法宝是: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写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和广阔无垠的宇宙,已经独孤运转了上亿万年的地球相比,人的科技与知识不过都是小知,人生短短的数十载,也不过是小年。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们永远都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也无法断言自己的人生会一帆风顺。

        即便是庄子,也对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乱世感到很无奈。

        生活中的胜利者不是那些传说中曾经历风雨的人,也不是哪些躲在一边苦苦等待风雨过去的人。

        真正的胜利者,应当是那些敢于在风雨中跳舞,歌颂着乌云之后的彩虹的人。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552]

  • 佛说:最大的逃避,是你从不让自己停下来[719]

  • 12条咨询师精华语录: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748]

  • 别让负面情绪,毁了你的人生[1159]

  • 当问题解决不了时,不如先放下,宇宙自然会给你答案![934]

  • 如何面对越学佛越不顺的问题[927]

  • 因果、无常、空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1357]

  • 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1216]

  • 遇事最重要的5种能力[2144]

  • 什么是出离心,请不要误解[1673]

  • 来事不慌 遇事能扛[1794]

  • 太虚大师:人生问题之解决[1858]

  • 修行不是要逃避,而是要更勇于面对自己![1386]

  • 解脱等于逃避?[2078]

  • 原来这才是解脱的真正含义![2254]

  • 金刚经解决什么?[3217]

  • 积累资粮与消除业障的五个方法[1677]

  •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2112]

  • 初学佛的几个问题,务必远离![1855]

  • 这样学佛和做事最自由、最痛快、最方便![18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