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2]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5]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4]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3]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2]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4]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3]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原来这才是解脱的真正含义!
     
    [ 作者: 济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252   时间:2021-10-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0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

        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

        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这番道理听来固然崇高,其实却不尽然。

        事实上,解脱正是三乘佛法共同的修学核心,声闻如是,菩萨亦当如是。

        若不知解脱为何,不具解脱能力,何以承担弘法利生的使命?何以给予众生究竟圆满的帮助?

        佛法有众多宗派,而立宗之本就是正见,如无常见、无我见、唯识见、中观见等,依此建立修学体系,并以不同禅修方法将正见落实于止观,成为解脱动力。

        虽然各宗知见不同,法门迥异,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获得生命内在的解脱能力。

        所以说,声闻乘和菩萨乘同样是立足于解脱,差别只是在于发心和解脱对象的不同。不论念佛还是参禅,也不论修法多么高明,如果仅仅发出离心,仅仅满足于个人解脱,那就是声闻乘。

        如果我们进一步推己及人,希望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希望把这种解脱的经验和能力延伸到一切众生身上,那就是菩萨乘。

        从佛法角度来说,能够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才是真正的利他。

        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也就是说,菩萨应以带领一切众生证得涅槃为使命。

        所谓涅槃,并非通常所理解的入灭后的境界。当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彻底瓦解,当由此带来的躁动、迷茫彻底平息,当内心充满由体证空性带来的安详和喜悦,当下就是涅槃。这是学佛所能得到的究竟利益,也是我们能够给予众生的究竟利益。

        作为学佛者,应时时锁定这一目标。如果偏离方向或使之模糊,不仅个人的法身慧命无以成就,佛教也势必走向肤浅化,走向世俗化。

        事实上,这种肤浅化和世俗化正是教界目前的现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们对解脱缺乏体认。

        如果不具备解脱能力,面对世间的五欲六尘时,我们靠什么去抵挡诱惑?又靠什么来安顿身心?

        解脱并不是逃避,未必要隐遁山林,也未必与世隔绝。

        一旦具备解脱能力,无论身处何方,当下即可将之化解,当下即可出尘劳而不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提升格局的最好方式[298]

  • 好心态,是治愈生活的良药[600]

  • 用慈悲和利他,成就一份正业[586]

  • 看到自己的烦恼,如何从烦恼中解脱?[708]

  • 佛说:最大的逃避,是你从不让自己停下来[718]

  • 这就是负面情绪的根源[1006]

  • 佛以水譬喻七种人[1044]

  • 佛经典故:以水譬喻七种人[1504]

  • 从觉醒到解脱[1227]

  • 怨恨别人,就是伤害自己[1442]

  • 苦从私心起,福从利他生![1599]

  • 《心经》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1923]

  •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依赖[1589]

  •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1661]

  •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1434]

  • 我们想解脱、成佛,必须要过三个关![1674]

  • 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1860]

  • 什么是出离心,请不要误解[1670]

  • 来事不慌 遇事能扛[1791]

  • 佛说,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21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