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清茶饮语[100]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你应该知道,“布施”可不是“给”这么简单的事!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39   时间:2021-1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1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六度即是六波罗蜜,“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即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六度中的“布施”。

        布施的三种分类

        ① 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 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种无畏施。

        ③ 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槃,称为法施。

        生活中我们可以时时“布施”

        我们在平时“布施”并不是简单的捐钱这么简单,一定不要理解差了,对学佛修行很重要。除上述三种布施外,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可以做到“眼施”“颜施”“言施”。

        ① 眼施——多看别人的长处

        寂静法师开示:看人优点是聚灵,看人缺点是收赃。

        眼布施,就是用善意的眼光,给人温暖。当你眼中皆是他人的长处时,就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欢喜,每个人都会给你善意。懂得与人相处,便会结识更多的善缘。

        ② 颜施——多以笑脸示人

        《华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中的善意,体现在脸上。有时仅仅只是一个微笑,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个微笑,就能将善意的种子根植于他人的心田,在不知不觉间,结下意想不到的善缘。

        ③ 言施——多说随喜赞叹的话

        《菩提行经》曰:“与世亲非亲,悦颜先慰喻,如是常自制,心念恒不舍”。

        意思是说,世人不论亲近与否,都应该鼓励宽慰人心,才能修菩提,得吉祥。

        佛家有个词叫:爱语,指的是慈爱的语言、态度与表情。

        一句好话,可以使人心生欢喜,充满信心和希望。

        爱语由心而生,是一种不需要花费金钱的布施行为。爱语,是以善意为种子,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布施”要有智慧

        《菩萨本行经》说:“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譬如耕于薄地,下种虽多,所收甚少。”

        说明布施的发心和方式很重要,布施的心态不对,布施的对象有邪见,对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处。

        ① 布施要有恭敬心

        有一个成语叫“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

        这就贡高自大而布施,认为自己了不起,“你们这些快饿死的人,我有很大的优越感”。这就是没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做义工也好,对任何人提供帮助也好,不要有无谓的优越感。因为我们必须要仰仗众生的相状,才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我们要心生感恩、恭敬。

        ② 布施要有平等心

        “平等”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人间社会的宗要,也是佛法的根本。

        在佛教经典里,有关“平等”的义理非常多,《华严经》举出十种平等: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布施时,不但有恭敬心,要有平等心,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持有平等的态度。面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不起怨恨报复心;面对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也不生贪爱心;面对动物,我们也要用平等心去对待,不生任何分别心。

        ③ 布施要有慧眼

        假如你的被布施者是一个邪知邪见的人,那么这样就等于你在一个很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下的种虽然多,但所收获的却是很少。这叫“施多福少”。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

        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70]

  • 世上最厉害的福报,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305]

  • 人,可以精,但不可以阴[395]

  • 百岁高僧讲修行心得,颠覆90%的修行人![437]

  • 佛法与立身处世,这种人生智慧太实用了[340]

  • 人,成于三悟,败于三忌[377]

  • 高处不为难别人,低处不为难自己[498]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以开心[599]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536]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714]

  • 不懂爱就是伤害,真正的爱不是约束、占有和控制[601]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1247]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589]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682]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584]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691]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670]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723]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616]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100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