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8]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3]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8]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从白居易的诗里看“禅”的意境,字字珠玑,惊艳千年!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70   时间:2021-11-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1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白居易咏参禅的诗有多首,其中有一首题为《在家出家》,这是深含哲理而又意境清新的一首诗,内容如下: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
        夜眠身似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
        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全诗朴素无华,通俗易懂,跏趺坐即是俗话所说的盘膝打坐,是参禅的一种姿势。白居易一生清贫,仕途坎坷,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白居易(772~846)中国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经战乱,家境贫困。29岁成进士,历官翰林学土,左拾遗,刑部尚书。敢于指陈时弊。后以言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

        又说:“一生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人中为数最多。……以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有名。杂律诗多抒情写景短章,以白描手法勾画生意盎然境界。”这一评介是符合实际的,且看《在家出家》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境界:“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既是写景,也是刻画他自己参禅时所处的心境:“清唳数声”充满了生机,“寒光一点”预伏着憧憬,寓静于动,盎然自得。

        联系到他另一首诗《枕上作》如下: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回思往事纷如梦,转觉余生杳若浮。
        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飚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
        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

        且看:当风疾痹症侵凌到这位老翁身上,使他只好从此卧床不起,和从前能够无拘无束地漫游相比,回思往事又是何等地渺如梦境?然而,“浩然之气依然能够充满我这静静的卧室,那是由于有了乐天知命的精神使我不会忧愁!”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翁依然能够作诗不辍,这又是何等乐观的人生哲学?又是何等坚韧的精神境界?

        要问这样的人生哲学和这样的精神境界是如何得来的呢?不妨读一下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自觉》: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盛衰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看起来,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而且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养生专家。他把与自己同岁的崔舍人作了比较,为什么自己形骸一天一天损耗,而人家却容光焕发精神灼灼呢?原来形体的盛衰和精神的忧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你越是怕老,老却越逼你;你越是担心病,病却更加来缠身。自己觉悟到这样一条道理,那就不用再怕老,也不用再忧病,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除老祛病的良药。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获得这种抗老的良药呢?古代帝王由于轻信了方士的话,曾经不惜代价地派人去求仙寻药,白居易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写了一首讽刺诗,题目就叫——《戒求仙也》: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
        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
        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
        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
        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
        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
        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幼女舟中老。
        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
        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
        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在否定了这种虚无飘渺的求仙途径之后,白居易把目光转向人间,他用心向最早对养生哲理提出了论述的老子请教,唐代由于推崇道家思想,给了老子一个至尊的称号——玄元皇帝,白居易也就这样来称呼他,并写了一首《读道德经》:

        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
        金玉满堂非已物,子孙委蜕是他人。
        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

        从老子所阐述的哲理中,白居易领悟到要想爱护自己这唯一的身体,就必须少让世上的炎凉来左右自己的心神。

        对于这种心与身的相互关系,白居易在另一首《自戏三绝句》中刻画得更形象:

        心问身
        心问身云何泰然,严冬暖被日高眠。
        放君快活知恩否,不早朝来十一年。

        身报心
        心是身王身是宫,君今居在我宫中。
        是君家舍君须爱,何事论恩自说功。

        心重答身
        因我疏慵休罢早,遣君安乐岁时多。
        世间老苦人何限,不放君闲奈我何。

        这三个绝句写得十公隽永,采用拟人的手法一问一答的形式,点化出心和身的二者关系,明确地指出“心是身王”、“身是心舍”,正是由于体验到了心身二者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白居易才能用下列的诗篇来描述他养生的诀窍:

        《新秋早起有怀元少尹》
        秋来转觉此身衰,晨起临阶盥漱时。
        漆匣镜明头尽白,铜瓶水冷齿先知。
        光阴纵惜留难住,官职虽荣得已迟。
        老去相逢无别计,强开笑口展愁眉。

        这最后一句“强开笑口展愁眉”,表明白居易在明镜中看见自己“头尽白”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控制情绪,豁达乐观。

        他在另一首《逸老》诗中回顾了自己几十年养生的心得时谈到:

        白日下駸駸,青天高浩浩。
        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
        一闭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
        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无一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
        生死尚复然,其余安足道?
        是故终老心,冥然合玄造。

        这里,“冥在合玄造”意思是指默默然顺乎大自然的造化,要说参禅中有什么意境的话,这种顺乎自然怡然自得的心态应该说就是一种自觉而又陶然的意境。

        有些人描绘参禅的意境,好想要说得越玄越好,殊不知它的绝妙之处乃在于返朴归真顺乎自然,白居易在参禅时乃至于在平时都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难怪他的诗歌虽跨越了一千多年时代的沟沟坎坎,至今却仍保持着感人肺腑的生命力,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他的遗篇中吸取对我们自身生命有益的东西吗?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大意·参禅宜观心[357]

  • 禅宗大意·参禅的入门方便[440]

  • 禅宗大意·调和五事助参禅[427]

  • 白居易的知足常乐思想[445]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易的放生诗[538]

  • 不疑生,不疑死:看破山海明禅师如何参禅[601]

  • 10个哲理笑话,让你顿悟人生[867]

  • 三个小故事,让你茅塞顿开[945]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1176]

  • 白居易的一生佛缘[1520]

  • 一个「放」字千般哲理[1433]

  • 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1700]

  • 不拿佛法做人情的老和尚[2641]

  •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2302]

  • 找到与自己相应的参禅法门[2215]

  •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2700]

  •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2065]

  • 念佛与参禅[2528]

  • 参禅的法门[2511]

  •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274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