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29]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1]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3]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1]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禅的最高境界是设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46   时间:2022-2-2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2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著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中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因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说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真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正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最终开创了中土禅宗。在我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追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布施回报的人与没有布施的人是没有本质差别,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甚至是造业,因为他更加执着于“相”,更加地希望回报,也更加地贪婪。  

        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好不疲惫。惟有远离是非、自我洒脱才能脱离苦海。对于悟者而言,梦就是生活的镜子,告诉你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空,世上的一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头,能在心中常驻的惟有心识、佛性而已。人生当真是:“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之“相”万千亿种,人之“欲”亦万千亿种。疲于欲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劳费精神,若有一点不顺,就会心神不宁,思虑重重。但人生之意义并不尽在于此。须知“相”本为空,追寻一辈子的东西,到死那一天也不会陪伴你去另一个世界。人生苦短,何不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地度过。所谓“尘网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头无事一床宽”。

        宋朝一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都应遵循自己的本性,如云水一样自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却世俗之扰,顺应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会有悲伤、嫉妒、苦恼、不平,更多的是和谐与美好。这样的世界才是和平和清静的。

        生命!我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地执着,贵在用大智慧看破欲望带来的苦恼,也贵在不被“相”所羁绊。让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顺应自然,笑傲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人生!当如“扫相破执”,寻回自己,“明心见性”,纯净自然。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149]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1]

  • 对松悟禅[148]

  •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336]

  • 禅不是嘴上功夫[1017]

  • 云在青天水在瓶——禅的生命意境[857]

  •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1013]

  • 禅的本质与内涵[1127]

  •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1134]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七日)[1075]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六日)[1035]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五日)[963]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四日)[1039]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三日)[914]

  • 禅不是自了汉[1157]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二日)[1201]

  • 禅与生命的认知(第一日)[1062]

  • 诗与禅随笔[1220]

  •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1293]

  • 生命的最高境界[310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