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9]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8]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9]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2]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用最少的力量而得到功效最大的修行方法
     
    [ 作者: 妙莲老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1595   时间:2022-3-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3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我们佛弟子做事情,能用最少的力量而得到功效最大的,就是念佛、礼佛。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既然拜佛、一声佛能灭罪无量、增福无量,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把握,千万勿将时间空过啊!

        希望诸位多努力精进,加强自己,将无益的事情放下;那些无益的事你去做,只是白吃苦而已,不但吃苦还反增苦,没有什么好处的,那是没智慧的人才做那些事。

        有智慧的人,应该依照佛陀所说的法,勉力修行。

        当然八万四千法门,于此末法时代,最至高无上、最有效、最迅速的就是念佛、礼佛,其他的经典也告诉我们要以念佛、礼佛为主!

        一、懈怠堕落精进高升

        身为佛弟子,如果在家需要维持家庭,担任家中一切事情;就像一般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既要孝顺父母,又要栽培儿女。如果他本身没有福报,他就要凭自力,努力辛苦的忙着工作赚钱,才有可能来栽培儿女,孝顺父母。

        说起来,实在是够累、够辛苦的了;像这样的辛苦,还有可能谈到修行吗?就算晚上可以抽出时间来修行、拜佛、念佛,但是精神也不够了,精神不够也无法用功啊!但在此你们大家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精神不够就不用功,反更应勉力打起精神来,仍然要拜佛、念佛。

        为什么你精神会这样不好?为什么会这样辛苦呢?要想:"唉!今生这样辛苦,就是因为没有福;没有培福啊!若再不趁这个时候好好的培福,那究竟要苦到什么时候呢?"

        所以要好好的打起精神来修行。初上来,拜个三、五拜,十拜、八拜的,当然就觉得辛苦,但只要你心静下来,发一至诚之心想拜,告诉诸位!你拜下去什么辛苦都没有了,还可消除疲劳,精神反而好的很呢!

        你千万不要想:“我一整天已经忙得很辛苦了,要好好休息才对。”你就懈懈怠怠的;回家把腿跷起来,抽支烟,打开电视想恢复疲劳。那都是凡夫俗子,完全没有闻佛法的人,精神没有寄托才这样做;已经闻到佛法,精神有了寄托的佛弟子,在家就要好好的把家庭当成道场,精进用功才对啊!

        希望大家要突破凡情,不可永远这样懈怠下去,那苦恼死了!那要苦到什么时候才能解脱?诸位在家居士!你们自己心里想一想,有智慧的人,要仔细的思惟!

        二、修行功德利益下代

        我看在座诸位都是年纪较长的,当然你们过去一定也吃了不少苦,但各位总是在前生有慈悲之心、放生之心,所以才感今生寿命长,老来还可以修行。

        既然老来还可以修行,又已经没有家庭之累;那些家务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就不必管那么多了。

        老菩萨们!现在家里并不需要你们来做事情,就算儿女要你们做事,你已做了一辈于了,还要做吗?你们自己应该好好努力用功,将此功德回向他们,使能信仰三宝、护持三宝、恭敬三宝,将来同生西方,这样对下一代才是有利益的。

        你千万不要无端的还想理会一些家务事,不要老是挂念儿女、挂念家里,甚至嫌东嫌西;儿女是不喜欢你罗罗嗦嗦的。

        即使你说的是为他们好,他们也不听,那有什么用?对你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真的为儿女好,就要老老实实的拜佛、念佛、修行来回向他们,什么都不要理会,免得自讨苦吃啊!

        三、除病妙方念佛拜佛

        年老了身体难免会病痛,虽然有病痛,但还没有病到躺在床上,还可以走动;既然还有精神可以用功,尚有夕阳余晖在,然所剩时间并不太多了,那么应该要怎样好好加强自己啊!过去既已过去,过去不懂怎样修行,现在就要好好把握时间用功啊!

        以拜佛来说,现在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总是难免会觉得很辛苦;有些有风湿、腰酸、腿疼,那拜起佛来就会更加辛苦。

        但是愈是有病愈要拜佛,愈是生病愈应勤加礼佛,才能消业障呀!你若是害怕病苦而不拜佛,那业障怎么会消除呢?

        譬如我们的手痛,你一痛就不工作,放着双手不做事也会闲出病来的。所以一切都要在动中;以念佛之动、礼佛之动来消业障,这是最好、最妙的方法。

        所以,诸位不要认为念佛、拜佛是苦,要知道,什么苦都比不上病苦。

        我想,你们大家都怕病苦吧?当然什么人都怕!所谓——英雄最怕病来磨。假如我们病了怎么办呢?谁代你受?虽有孝子贤孙也不能代受;别人是代不了的,只有你自己受。

        所以一定要趁现在没病的时候好好用功,你就拿怕痛苦的精神来用功,等功夫用上路了,业就随着转,你就不会有病;用功不上路、间断的话,当然业障就随之而来,就会有病痛了。有了病痛当然是苦得很,那时才要用功,就苦不可言了。希望大家要多拜佛、多念佛。

        四、拜佛功行三业清净

        讲到拜佛,若大众拜佛,你口跟着称圣号,身体至诚礼拜就可以了;若我们自己个人拜佛要如何拜法呢?在此,我告诉诸位如何拜法。

        早期有些人的拜法是拜下去要念六句偈还要观想,其实那是要有智慧的人且要懂得法义才行。

        六句偈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这六句偈,初发心的人都不会念,怎么还会观想?那是拜三宝;拜佛就要念佛的偈,拜法就是要念法的偈,拜僧就是念僧的偈,这三种都要观想。

        现在是末法时代,观想并不适合众生之根性,我希望诸位将此方法舍弃,有个方便法告诉诸位。

        依我个人拜佛而言,我并不做观想也不念这六句偈,那是如何拜呢?

        拜佛时我身在拜佛,口还是在念佛;这样身拜佛、口念佛、心记佛,身、口、意三业均在用功,三方而同时精进,并非"双管"而已,又不打妄想。

        如果诸位只有身在拜佛,心一直在打妄想,那拜佛有何功德呢?

        当然你身在拜佛是有功德的,但因心不用功而在打妄想,污浊邋遢得很,这样子不免空过时光。

        那究竟要如何将我们的心摄受得好?心要如何才不打妄想呢?

        我现在告诉诸位。拜下去时,我规定每一拜佛要念十句佛号;若拜阿弥陀佛就念十句阿弥陀佛,若拜观世音菩萨就念十句观世音菩萨圣号,有的人喜欢拜地藏菩萨,当然也可以。但我们专修净土宗的人是以拜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为主,所以我们还是以"一佛一菩萨"来修行最好。

        如何称念这十句阿弥陀佛圣号呢?

        就是拜下去时念:三声“阿弥陀佛”,头至蒲团翻掌时念三声“阿弥陀佛”,身体从蒲团要起来时再念三声“阿弥陀佛”,最后一合掌时念一声“阿弥陀佛”,这样三、三、三、一,共十称阿弥陀佛。

        念的速度又如何呢?

        念的方法与平常打地钟、小鱼子的速度一样;如果你习惯念快一点也可以,习惯慢也可以,快、慢是没有拘束的,随自己的意思就可以。

        当然也不可念太快、拜太快;像有些地方打佛七,一天拜四、五千拜,说起来,拜佛太快是很不恭敬的。若是一个钟头拜四、五百拜就太快了,也很不恭敬。大约一小时拜一、二百拜为适中。

        五、凡情不舍道业难成

        这样一边拜佛,一边念佛,加上心中记数,把佛号记得清清楚楚的;人在拜佛,心也在佛堂,如此那有功夫不成就的,那有不往生西方的道理?到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

        诸位要具足此种信心,有此趋向功夫就用得上,用得得力;如你心没此趋向,散散漫漫的,怎能用功?想用功也用功不起来。

        你不用这种方法用功,那你人在佛堂内,心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心在想家里太多太多的事了。

        年老的人想他的孙子;做生意的人想订单什么时候来?既然已经来到佛堂,还有什么事情比拜佛、念佛重要呢?

        我们佛弟子修行才是最重要,了生死才是最重要啊!

        当然生活要安定,如果衣、食、住不安乐,那怎么能好好修行呢?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我们是修道呢?修道就是要舍命!那还能顾及其他的凡情?凡情不舍,道业永远不会相应。

        六、理事并进不可偏废

        身、口、意三业,就犹如宝鼎的三足一样;三足缺少一个,那宝鼎就不会站得稳。我们修行用功也是要三业同时并进;你有身、口在用功,心不在也不行,心是最重要的;有心当然身、口也不能废,所以要理、事并进无碍才能得到圆满的果。

        要感圆满的果,就不能偏于一方,事相上没做到是不成的。

        你们不要以为这事相皆是假的就不重视,当然是假的,但假有假的功用。

        就像茶、饭,这当然都是假的、都是幻化无常的;但要知道,正因它是变灭的,所以才有转化的功能。如果这茶是实实在在、恒久不变、永远是茶,那就不能变化,则我们吃到肚子里又有什么用?

        佛法讲假的并不是指一切都没有用,虽是假法还是要将它修好;就如渴了要喝茶、饿了要吃饭、困了还要睡觉,但在茶、饭、睡觉上不能贪、不能迷,要用得恰到好处,这就对了。

        七、善用色身利益众人

        以我们佛法最重要、最普遍的来说,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虚假无常的;但众生因迷妄颠倒,以为这个身是实实在在恒常的。怎么会是恒常的呢?人最多能活上百岁就已经很少了,何况活一千岁?

        那是不可能的!佛法说:“人命无常,国土危脆。”千万不要在“身”这方面贪恋。也不要以为它是假的你就不管它、不顾它,而是叫你假的要善用;要你在这里好好利用它来修善,来利益一切人。你不要无端空忙,忙得最后双手空空带著罪业去见阎王,那就忙的好冤枉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双脚,有口、有眼睛,是要用它来利益一切人;为人做事、为人说话、一切为人,这样我们这个身体才有价值。

        如果只有顾自己,自己心中却没有别人;甚至你用来作恶、损人利己,那你本身就太糊涂、太愚痴。

        要知道,利益不了人就会害自己,我们能利益人才能利益自己,你害人才是害你自己。这道理你明白了,才不会害人,才会去利益人;利益人虽然很辛苦,但是有价值的。

        八、云公的苦行德泽模范

        身既然无常,我们应侥幸现前还有此身,那我们就要多多利用这个身体;说回来还是要大家多拜佛、多念佛。我们要向前人看齐,这前人不要说得太远,就以广东南华寺,大家虽没有见过但也听过的虚云老和尚来说,他确乎是现代的老和尚王。

        虚云老和尚在育王寺挂单时,他每天拜舍利子三千拜;育王寺在宁波,供奉佛陀的真身舍利。虚云老和尚住此,每天除上早晚殿、过堂外,整天就全拜舍利子,当然是昼夜无间断的拜;休息是有,但那休息不是躺在床下睡得如死人一样,而是不倒单,心还是保持精进用功的态度。

        九、功夫上路拜佛自在

        大家听了老和尚这样精进,认为怎么样啊?以为这个老和尚扣除上早晚殿,还要过堂、休息,怎还有时间一日三千拜?这不是好辛苦吗?

        其实不是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子。告诉诸位!初用功当然很辛苦,一旦功夫用上了路,不但不苦还快乐呢!

        就好像我们要推动车子一样,车子本来停著,刚要推动就要用劲力,但一推动了,就不必费多少力来推了。

        初上来,所谓“万事起头难”,那就要加紧力量,咬紧牙根;不管腿怎么疼、腰怎么酸、口怎么乾都要克服。

        你若拜佛习惯了,那自自然然就愈拜愈快乐;自然可得到寂静清凉、轻安之味,甚至得三昧、一心不乱也可以。

        但这是需要假以时间长期用功用上路,并不是急急忙忙的拜,懈懈怠怠的,计数也不能赶时间的。

        好像我本人,在香港避难时用功,功夫已经用上了,当然一点也不辛苦。来到台湾,为了创建丛林——灵岩道场,又接触信徒,忙得都没时间拜佛;长久不拜,你们现在看我拜佛,就好像没拜得那么轻安、自在。

        尤其这个腿有风湿又贴上药膏,拜佛更不方便,说起来有病确实苦呀!不过我以前功夫已用上路,只要我事有人代理、不再忙这些,那么一礼佛又能得到轻安寂静之乐。

        十、发大惭愧业障即消除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当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药来医治,金刚经也提到: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也是讲缘生缘灭;所以生病也要药物来医治。但有些病苦吃了药也治不好,那就不要再浪费金钱与精神了,这是业障病。

        诸位若是有病治不好就要发大惭愧心,虔诚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我在香港就见到有位法师受到病苦,药也治不了,最后发心拜观世音菩萨、大悲忏。初一、二天,刚拜下去就倒地爬不起来,但他又挣扎起来再拜;这时他生大惭愧。跪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痛哭流涕,忏悔无始劫来所造恶业,致得如此重病。他一天天至诚不间断的拜佛、求忏悔,直到最后,什么病都没有了。

        在台北也有一位女信徒,她得到一种病,到台大医院检查的结果,诊断出仅剩三个月的寿命。当她听到自己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判决时,就一切万缘放下,同时交代她先生,在最后三个月内,她要留在楼上佛堂。因为她本身是佛教徒,家中有佛堂,希望在三个月内,专心礼拜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接引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说真话,她就是等死;所以她也不接见任何人,连儿女也不见面,就自己一个人,一心忏悔礼拜阿弥陀佛。到三个月后,她不但没死,而且身体还比以往好。她先生觉得很奇怪,不放心,又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一检查证实没病,也觉得奇怪,怎么三个月的命没死,而且没病了?这是一件确确实实的事情,这个人现在还住在台北。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善业是你心所造,恶业也是你自己心所造的;既然是你心所造,那要克服这些病业,这就好像你要和敌人战斗一样,就看哪边的力量强,哪边就胜了。

        如果你的心力较弱,你就会被敌人降伏;如果你的心力较强,你就有能力来降伏敌人,消除恶业。

        所以如果你有病苦无法医治,这时你要和这些敌人战斗,你就一定要咬紧牙根,打起精神来,打破牙和血吞,你若有这种精神,哪有业障不消的道理呢?

        因为一切皆是自己造的啊!是你自己所做,那就自己好好忏悔啊!诸位!听到这里,要好好听清楚!你自己所造的,你就自己好好来忏悔,用你的心力好好战胜过来。

        十一、顺因果依缘起时至即感应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你真正下了功夫,绝对是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什么因,必定感什么果。

        如果你有心要往生西方,只要造了往西方这个因,你就绝对会有感往生西方的果。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是真语、实语者;他绝对不会开空头支票的。

        当然你自己要想一想,你是不是真实的发心要往生西方?你一定本身要修因,才能感果啊!有感,才有应啊!

        佛法讲缘生法,佛陀本身也是修因而感果的,不是天生就是佛陀;一定是依着缘起法,有什么因缘,就感什么果。

        你千万不要说:"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应该保佑我病好,怎么我的病没好呢?“也不要认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应该拉大家都去西方。”阿弥陀佛确实是大慈大悲,要拉你去西方,但也要有因果;你不顺着因果,不依因果来做,怎么感果?

        有这个因,才能感到这个果啊!一定要依照因果来做啊!

        我们佛法超胜一切宗教、一切学术,就是这个缘起的道理,佛陀所悟的也是这个缘起,佛陀所成就的也是这个缘起啊!

        一定要依佛陀所教导的这个缘起法来做,千万不要心存侥幸——“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往生西方”,但是你要念佛啊!除了念佛,还要拜佛,也要持戒啊!如果你单单念佛而不持戒,这样也无法往生西方;只要你能够持戒念佛、念佛持戒,这样绝对是万修万人去。

        十二、决定舍身依教奉行

        诸位!大家听到这些话,又是特地来听,希望诸位听了一定要勉励自已做到。"佛法难闻今已闻,佛法难信今已信。"你们应该好好依教奉行;不奉行那就等于没有闻到、没有信一样,那就失之交臂,实在太可惜了。

        大家想不想往生西方呢?若想,那没话说,一定要念佛,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我们现在就来办这件事。好!念!"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不出声念见不到佛。"好好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好习惯的力量[227]

  •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377]

  • 慈悲的力量[353]

  •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都是水到渠成的[608]

  •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408]

  • 学会使用这三种力量,希望你所愿皆成![554]

  • 做自己的医生[714]

  •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丨助你遇到更高的智慧与爱![843]

  • 淡定的力量[864]

  • 认识你的心,这里是一切力量的根源[979]

  • 学会使用这三种力量,你就会所愿皆成[1026]

  • 心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1270]

  • 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1490]

  • 做人,要对得起别人的善良和信任[1642]

  •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1721]

  • 真正的疗愈来自内在的力量[1741]

  • 妙莲老和尚:恶口如刀如斧,这种说话方式千万要不得[2223]

  • 人须有三种敬畏[3573]

  • 妙莲老和尚:“认错”是处世最珍贵的宝物[2304]

  • 培养自己的定力,要从这里开始![240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