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20]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9]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3]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19   时间:2022-3-28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3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念佛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心满意足、欢喜快乐。为什么天天念佛,却不能知足、欢喜地生活在世间,做一个弥陀的孩子——“欢喜菩萨”呢?

        如果一个念佛人,生活没有“极乐主心骨”,不知道一个念佛人生活的重心放在何处?究竟应该关注些什么?又该释怀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也念佛,却很难得到念佛的回报法喜充满。

        如果您是一个念佛人,每天也念佛,却不能够活得知足、欢喜、自在,还是和普通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一样,生活处处都很烦恼、很矛盾的话,就要好好检讨自己:我想要的,我所期望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个念佛人,生活的“主心骨”有以下几点:

        1.尽人事,听天命

        每天都该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尽到为人子女、为人夫妇、为人父母、为人下属、为人上司所应尽的职责?念佛人的欢喜,应该来自于——“我有没有尽责”?如果自己已经尽责,那就没有遗憾,理当欢喜;如果没有尽责,那就要好好地检讨、反省、忏悔己过。

        如果能把心用在“我有没有尽责”这个问题的检讨、忏悔上,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去计算自以为的“回报率”,去考量值得或不值得了。一个念佛人,但求尽责,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及回报率,那他怎么可能有烦恼呢?

        2.求现在事事顺意?还是求临命终自在往生?

        阿弥陀佛要帮助一个念佛人自在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可能打破因果规律,把不属于这个念佛人的福德凭空“度”给他。所以阿弥陀佛的加持,肯定是帮助一个人念佛消除罪障、保留福德。

        作为一个念佛人,如果不能深信因果,不愿接受自己本应有的恶报,妄想转恶报皆为善报的话,岂不是与阿弥陀佛的初衷与加持背道而驰了吗?你愿意现在消耗福德、为临命终保留罪障?还是愿意现在消耗罪障、为临命终保留福德呢?

        如果念佛人能体解佛心,一心求往生的话,罪障现前,他怎么可能还会生烦恼?他怎么还会一心求逆转顺?他怎么可能不愿消罪障,而愿消福德,把罪障积累起来在临命终起障碍呢?

        真念佛人,求的果真是往生,一定不会排斥罪障现前。反过来,排斥罪障,一心求现世安乐的,就是心口不一的念佛人。

        3.谁都比我有资格拥有更多

        普通人看到别人得一点好处,总是心里嫉妒,觉得别人不该得,觉得该得的是自己,为自己不平。所以普通人的生活,处处是烦恼、是不平。心不平,怎么能活得欢喜、自在呢?

        念佛人,与此正好相反。因为懂得忏悔己过,所以明白自己罪孽深重,所以谁比我好,那都是应该。所以看到别人好,不会嫉妒,不会心生不平,反而很随喜,更加忏悔自己的罪业。

        因为念佛人心里没有不平,不会嫉妒别人的好,不会觉得自己就该事事都强于人,所以活得轻松、快活、知足。

        4.不算计

        念佛人有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小聪明”是处处会算计。算计我得多少,你得多少,他得多少?算计货品是便宜还是贵,是物有所值,还是物超所值?算计付一样的钱,我得挑好的!算计我能占多少便宜,我占了多少便宜?算房子、票子、车子;算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太太、我的儿子女儿应该要怎样、不要怎样;算计工资多少、银行存款的数字多少……所以普通人活得又累又不痛快!

        念佛人应当与此截然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大智若愚”,不懂算计,不会算计。别人算计“得”多少,念佛人算计“付出”多少;物品是便宜是贵,念佛人心里没概念;物品好坏,念佛人没想过要挑;哪里有促销、减价,念佛人不关心,所以一概不知道;房子、票子、车子,有无皆不执著;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太太、我的儿子女儿种种“应该”、“不应该”,都在生死大事前化为乌有,念佛人没空去思虑、去算计、去打算、去安排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工资多也知足,工资少也知足,多少都没概念;银行存款多少,从来不记得……

        念佛人,因为不懂算计、不会算计,因为一切不记挂,反而自在。

        5.只求往生,不求“人往高处”走

        普通人都喜欢农村进城市,中国去海外,念佛人因为心满意足,所以安身立命,哪里都是极乐。普通人喜欢做领导,不愿做下属,喜欢拿高薪,少了不开心。念佛人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拿得多还是拿得少,皆无所谓,唯一计较的是——我尽责了吗?

        尽责了,做底层、拿低薪,很好!没尽责,做高层,拿高薪,更要忏悔己过!

        6.了的是自己的生死,旁人一切与我无关

        自个生死自个了,念佛人只知道了自己的生死,不知道去管别人闲事。别人是善、是恶、是是、是非、是好、是坏,在念佛人的心里,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自己的,关键是——我能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改正什么,因此能了我自己的生死?

        人人都关心、挂碍自己的家亲眷属,身陷家庭一堆是是非非、亲亲爱爱中不能自拔。念佛人知道这是最大的障碍,“了生死”就从此处着手。只问我自己对家亲眷属应尽的责任是否尽到?其余一切与我无关。

        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谁能管得了谁?念佛人以自己的“生死大事”为最重,以“尽责”为次重。因为不控制,所以自在;因为不挂碍,所以潇洒。

        7.听从阿弥陀佛的安排做“老实人”,没有“选择”,从不做“选择题”

        念佛人基于顺利往生净土所发的意愿,必定与一个贪生怕死、贪婪善报、不愿受恶报的生死凡夫所发的意愿有大不同。没有智慧,怎么知道何为最好的安排?所以念佛人很老实,一切听从阿弥陀佛的安排,没有自己的喜好。怎么样安排,都好,都是为了让我尽快往生极乐。这样,人生路就简单多了!

        普通人总是面对一大堆的“选择”,很喜欢做“选择题”,可选择完了注定的结局是反悔。而念佛人则不然,任由阿弥陀佛安排,因为不善于衡量利弊、得失、多少,所以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面临选择,往往在眼前的都只是一条道直通下去。无所谓做什么选择,也就无所谓有得失、有利弊,也就从不反悔、后悔,所以活得义无反顾,所以活得踏实!

        经常面临选择的人,肯定不老实、不安分!真正老实、安分的念佛人,从来没有遇见过“选择题”!为什么普通人活得不知足、烦恼、矛盾、不自在,而念佛人却能活得知足、欢喜、自在?很简单:反一反,就对了!

        念佛,却活得不知足、不欢喜、不自在的念佛人,以上七点,自我反省:我的生活,像一个念佛人吗?常欢喜,常自在吗?唯有找到自己的不足,积极面对,认真改过,才能得到念佛本该有的种种“好处”,才能真正当下就体验到极乐世界的快乐无有极。

        人家碰面就诉苦、就埋怨、就指责他人,天天分享生活中的不满足、生活中的烦恼、生活中的不平、生活中的矛盾。而诸上善人聚在一处所做的分享,只有生活中的知足、生活中的欢喜、生活中的自在、生活中的忏悔、生活中的感恩。区别就在此处。

        有句话说得好:平日修持好伪装,生死面前难掩饰。

        其实又何必要等到临命终、生死面前,才知道一个念佛人信愿心是否真切。日常生活里头,一个念佛人,是活得烦恼,还是活得欢喜?是活得憋屈,还是活得心满意足?是活得处处束缚、挂碍,还是活得自由自在?这些哪里是能伪装得了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常随佛学 发心念佛[408]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575]

  • 念佛时说八卦,还有功德吗?[632]

  • 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734]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767]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824]

  •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804]

  •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963]

  •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1018]

  • 念佛与修菩萨行[823]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1020]

  • 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973]

  • 我们为什么念佛?[1142]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1100]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1043]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1177]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965]

  • 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1509]

  •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1969]

  • 念佛须知了生死[220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