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32]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2]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2]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农禅并重与佛教中国化
     
    [ 作者: 温金玉   来自:网络   已阅:2435   时间:2022-5-1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1日  佛学研究网

        “农禅并重”既是中国传统丛林的独特风范,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温金玉教授这篇文章追溯“农禅并重”的源流,回顾其制度化的过程,指出了其对佛教中国化的重大影响。

        在僧团生活方式的演变史上,如果说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彻底改变了自达摩以来岩居穴处、游化为务的独处隐修方式,使聚众定居、共同修道成为禅林模式,中国禅僧的修道生活由此发生了划时代的根本性改变,那么,马祖、百丈的丛林清规就使这一制度走向规范,僧众行止有序,寺院道风井然,禅居方式成为中国佛教僧团之定式。

        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传统: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

        1983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特别指出,“从广义上理解,这里的‘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的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

        这种注重劳动生产与学术研究的理念,在巨赞法师“新佛教运动”的构想中,被表达为“生产化”与“学术化”。可以说,“农禅并重”既是中国传统丛林的独特风范,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早期印度佛教重在解脱道的终极生命关怀,关注心灵的事业,不事世俗治生产业,并严格规定“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僧人通过托钵乞食接受信众“供养”,解决僧团的生存问题。

        佛教东传中国,因中印民俗风情之不同,许多行持习惯并不能顺畅演进,如乞食一法就因不事耕作而被轻视为不劳而食的社会蠹虫现象。

        在中土,除了贫而无告、沦为乞丐者,即使如隐士之流,也是靠自己躬耕畎亩而得衣食的。那种不事生产、以乞食为主的生活方式,不但不受以农立国、以勤俭持家的社会风气所欢迎,反而引起社会朝野的反感,《弘明集》《广弘明集》中就多有对此批评之声。

        在早期的各种《僧传》中,可以看到出家人参加劳动的信息。

        如东晋法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东晋道安出家后,“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中国佛教并不排斥生产经营和体力劳动,东晋道恒在《释驳论》中就说,沙门“体无毛羽,不可袒而无衣;腹非匏瓜,不可系而不食。自未造极要有所资,年丰则取足于百姓,时俭则肆力以自供。诚非所宜,事不得已。”

        中国僧人在协调劳动与修行的关系时,创造性地将两者打通。天台智者大师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可看作僧众参与劳作的一种价值支撑。

        魏晋以后,随着出家人人数的激增,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参加劳动的事例更不在少数。但真正将其落实于实践,从根本上成为僧团一种固定的生存方式,是在禅宗山居以后。

        禅宗四祖道信在湖北蕲州黄梅西北双峰山安居传法时,倡导团体生活、经济上自给自足。五祖弘忍继承并发展了道信倡导的山林佛教的禅风,聚众定居,生产自足,把禅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农禅并举”的精神贯穿于信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此,中国佛教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山居独处、禁欲苦行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组织形式也初步得以确立。《宋高僧传》记神秀至弘忍处“乃叹曰:此真吾真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慧能至弘忍门下也曾踏碓舂米8个月。

        农禅并举从源头上解决了禅僧流动不居的生活习性,推动了禅僧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佛教僧团不再单纯依赖社会资源,这在佛教历史上是一个大转变。

        从道信提出“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到百丈怀海号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众劳动作为一种制度开始固定下来。

        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在禅宗祖师的身上体现出高度的自觉。慧能门下怀让的再传弟子百丈怀海适应新的寺院管理需求,遂创立丛林清规。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于是,百丈怀海创意别立禅居,制定规约来规范禅宗僧团的生活实践。

        他所注重的是适合于禅僧修行生活的制度,强调规约的应机性与实用性。“禅门独行,由海之始。”清规的确立,使中国僧团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僧伽生活。

        百丈清规在制度管理层面多有创新,“行普请法”是一重要举措,即集体从事生产劳动,自给自足。当时,百丈怀海以身作则,下田耕作,直到年老仍然劳作不辍,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话,成为后世佛教典范。

        在中国社会里,禅宗丛林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在一个“家长”的带领下,全体家庭成员筑房种地,集体生活、集体生产、集体修行,寓修禅于劳动之中,经济统一支配,不得有私人财产,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紧密地结合到僧众的生产方式上来,从而获得生命力。

        百丈清规建立了合理的寺院管理制度,寺院经济不再是依赖性的,而是独立性的。当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时,义学宗派因无法得到社会经济支持而分崩离析,遭灭顶之灾;而自食其力、农禅并重的禅宗一系却借此异军突起,成为后起之秀。禅宗也因此被认为是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者。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向佛陀和祖师学习劳动[1809]

  • 弘一大师:一双手脚,原是为劳动而生[2072]

  • 土地上的修行道场!现代农禅生活能给人哪些启示?[2823]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完全打成一片,而无法分割了[3090]

  • 累了,想出家?醒醒吧,出家生活可不易![5244]

  • 他被师父捏得鼻子都快歪了,开悟后给中国佛教立下了一堆规矩[2685]

  • 中国佛教“农禅”制度的兴起与“戒律”冲突[2294]

  • 清规戒律,你知道清规指的是什么吗?[5140]

  • 五一劳动节:佛门里的劳动[1904]

  • “农禅”如何打破乞食戒禁? [邱环][2752]

  • 农禅与戒律 [邱环][2662]

  • 丛林宪章:百丈禅师立清规 [温金玉][3737]

  • 对慈济的学术研究[3651]

  • 第十二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铜川市举行 [王赵民][3932]

  • 佛教经济学的学术使命与基本理念[3850]

  • 禅门清规 佛门茶礼[2163]

  •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3212]

  • 农禅并重的现代意义—— 漫谈云居山的农禅传统 [闻一凡][3115]

  • 禅门清规 佛门茶礼[3681]

  • 戒律与清规——佛教中国化之流衍[696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