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2]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9]

  • 人生的底线[136]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6]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2]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4]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 作者: 印光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969   时间:2022-5-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5月7日    佛学研究网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

        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304]

  •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318]

  •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300]

  • 一切境界,皆可作​「增上缘」[369]

  • 独处,是一种境界![357]

  • 慈悲的四重境界[434]

  • 常随佛学 发心念佛[404]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570]

  • 找准自己的位置[574]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660]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57]

  • 念佛时说八卦,还有功德吗?[631]

  • 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731]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904]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718]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923]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766]

  •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977]

  • ​说话的最高境界[826]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82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